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徐景安 图/王本强

意识形态改革的目的和任务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学说具体化;具有亲和力、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具有崇高性和神圣性,又有实践性和现实性。

意识形态改革涉及的领域很广,当前应集中解决意识形态的核心问题:发展观、价值观、道德观。

这里所提出的发展观价值观、道德观应是世界先进文化的代表,应回答中国及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问题,应有利于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它具有理论的前瞻性和实践的操作性,经得起任何形式、任何范围、任何流派的辩驳和质疑。它具有的说服力和神圣性将被越来越多的民众所接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确定这样的目标,我们才有改革的勇气、魄力和胸怀,才会勇于抛弃那些已经过时的老口号、老原则,才会真正接纳、吸收人类一切有价值的文化遗产。

本文先讨论发展观与价值观。

“以人为本”、“全面小康”、“和谐社会”是我党提出的新的发展观与价值观。

它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可成为新理论、新观念、新纲领。但至今没有为全党所认识,表现在对所包涵的内涵缺乏正确的理解与把握,在理论解释上出现矛盾与混乱。

我们已发现了有世界意义的珍宝,但自己却不认识。一个重要原因是固守于老口号、老观念,缺乏改革创新意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平同志曾带领我们,从阶级斗争为纲转向经济为中心,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从农业文明转向工业文明。

以人为本”、“全面小康”、“和谐社会”的提出意味着,我们要实现一个新的伟大转折,即从物本位转向人本位,从西方式的现代化转向以和谐为核心的全面小康,从不可持续的现代文明转向可持续的人类新文明。可是我们并没有认识到要实现新的转折,意识形态领域还停留在“突出政治”的年代,或者停留在“物本位”年代。不可避免地发生了,“新瓶装旧酒”以及概念模糊、理论混乱的现象。

“以人为本”是一种新的价值观,也是一种新的发展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人类的文明史上,大体上有三种价值观:一种是以精神为本位。中国古代、中世纪欧洲、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就是如此。一种是以物质为本位。当今世界包括中国都在追求的现代化,无不以物本位的西方文明为蓝本。

一种是以人为本位。这是一种全新的价值观,即以人的权利的核心,以人的需要为宗旨,以人的发展为中心,人的持续为原则。物本位的西方式现代化,是不可持续的。它超过了地球的承载力。

“以人为本”发展观的提出,就在于追求有别于西方模式的中国式的现代化,探索一种更加符合人性的新的社会模式,走一条真正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人本位”在发展观上区别于“物本位”;在价值观上则区别于“群本位”。这是“以人为本”概念的核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我们没有认识到这种区别。对“以人为本”的一种解释是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或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这种理解在理论认识上,没有前进一步,并造成概念的混淆。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这是政治观而不是发展观。

从发展观来说,代表人民的利益,不一定是人本位,也可以是物本位,注重的则是人民的物质利益。

从价值观来说,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倡导的是群本位,而“以人为本”则注重的是一个个的人。长期以来,我们总是把人民、把革命、把国家、把集体看作是神圣的,而个人是微不足道的,往往以“人民”的名义、“革命”的名义、“国家”的名义、“集体”的名义侵犯个人的权利,剥夺个人的自由,甚至残害个人的生命。忽视个人、蔑视个人,是导致我国服务水平低下、道德要求缺位、法治精神缺乏的重要原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人为本”提出,就是要改变这种状况。“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与“以人为本”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有区别的。

“以人为本”是对每一个人负责,不容许以任何理由和借口,侵犯个人。理论上更严密,实践中也便于检验。

“以人为本”必然“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在世界范围内,“以人为本”可以超越党派成见,为绝大多数人所接受。

“以人为本”与“代表人民群众利益”这两个口号有区别,也有联系。从政治上讲,我们党是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从发展观和价值观来说,我们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代表人民群众利益”的政治观在发展观和价值观上的延伸。“以人为本”的理论体现和社会实践就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小康。对“全面小康”也需要重新认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全面小康应具有五大本质特征:一是经济殷实;二是资源低耗;三是环境清洁;四是社会和谐;五是精神愉悦。

全面小康与西方现代化比较,全面小康物质富裕程度不如西方现代化,但环境少污染,生活质量好;社会较和谐,人际关系好;心态较平和,精神状态好。除了物质水平一项以外,其余都优于西方现代化。而全面小康的这一弱项,正是换来与地球生态的协调、人类社会的持续,使全人类都能实现,不像西方现代化只能供少数人享用,这实际不是缺点,而是优点。全面小康可取代西方现代化,不仅作为中国,而且可成为地球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

长期以来,衡量现代化程度、社会文明水平的标准是物的丰裕度即物质财富愈多,现代化程度、社会文明水平愈高,这是一种物本位的世界观。对人的需要和发展来说,物质无疑是基础,但不仅仅是物质,还需要精神和情感。西方现代化引导人们片面的过度的追求物,人对物的消费超过了生存的需要、享受的需要,既造成人自身的异化,成为无止境的消费动物,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又危及人的生存,造成环境破坏、资源枯竭,社会的不可持续。全球生态危机的出现,标志这种物本位的世界观已走上尽头。人为本位的世界观应运而生,衡量现代化程度、社会文明水平的标准是人对物质与精神需求的满足度,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和谐”度,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此,我国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应作相应调整,西方中等发达国家不是我们的目标,我们的目标就是全面小康。按照人对物质与精神需求的满足度,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和谐”度,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度,全面小康可分作低、中、高三个阶段。

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为全面小康低级阶段,二十一世纪中叶达到中级阶段,二十一世纪末达到高级阶段。

和谐社会是全面小康的高级阶段,是一种将“和谐”作为社会核心价值理念的新的社会形态。原始社会以“平均”作为社会价值理念,封建社会以“等级”作为社会价值理念,资本主义社会以“财富”作为社会价值理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和谐社会就是以“和谐”作为社会价值理念。在人类历史上,还没有出现将“和谐”作为社会价值理念的社会形态。因此,和谐社会应该是一种新的社会形态

“和谐”作为社会核心价值理念,是指统率、统领社会价值理念、社会价值目标、社会价值尺度的核心和灵魂。

因而“和谐”不仅是国家的,而且是全体民众的价值理念、价值目标、价值尺度;必然涵盖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的所有层面;必然覆盖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以及物质与精神的所有关系;必然体现在国家的制度、方针、政策、法律的所有规范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西方文化、西方文明创造的“自由”、“民主”、“平等”、“人权”等概念,侧重个人权利的保障,对人类文明有着重大贡献。

中国文化、中国文明创造的“和谐”,既以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前提,又解决了人类社会必须的人与人的协调及与自然的协调,将使人类文明进入新的阶段。

“和谐”是一种动态中的协调、前进中的平衡、进取中的有度、多元中的一致、纷乱中的有序、对立中的统一。

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和平与发展,只有在“和谐”中实现。世界上的强权国家首先接受“和谐”的理念、实行“和谐”的政策,这个世界才能太平。

同样,人类只有接受“和谐”的理念,实行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和谐”,发展才能持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和谐”是人类新文明的核心和灵魂 。注和谐社会,不能仅仅理解为社会和谐,不能仅仅体现在社会领域,而应全面体现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关系中。

当前,我们迫切需要将和谐社会具体化、指标化,即建立可以考核的指标体系。考核人与自然关系,应制订经济指标、物耗指标、环境指标;考核人与人的关系,应制订社会发展、社会公平、社会保障、社会治安、社会自治等方面的指标;考核人与自我的关系,应制订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指标。(全文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徐景安简介: 1941年12月27日生于上海,1964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 先后在中央马列主义研究院、中央政策研究室、国家计委、国务院体改办、国家体改委工作,1985年任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副所长,1987年调深圳任体改委主任、深圳证券交易所副理事长,中国幸福研究院院长,中国幸福社会促进会会长,深圳市景安精神关爱基金会理事长,深圳市市民情感护理中心主任,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深圳大学兼职教授。1979年参与起草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第一部总体规划,1980年国务院采纳他提出发展消费品生产的建议,1984年主持起草放调结合、以放为主的价格改革方针国家采纳实施,1985年提出住房改革建议全国推行,1987年调深圳后,推进发展了股份制改革和股票市场,首创了企业产权转让市场,主持设计了深圳社会保险制度改革方案等,2004年5月在《你的选择与中国的未来》一书中最早提出“和谐社会”构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