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与朱元璋,两个平民出身的皇帝,他们都开创了大一统的封建王朝,前者开创大汉王朝,中国正处于封建社会起步阶段,后者创建大明王朝,中国则处于封建王朝没落期。

这两个开国皇帝还有一个共同点:嗜杀功臣

平民的原始身份,造就了他们骨子里的自卑,对自己的皇族能否长治久安缺乏应有的信心;平民创业过程中的艰难困苦,造就了他们内心世界的猜疑与冷酷。

刘邦朱元璋,他们实在无法拥有李世民的那份贵族世家的豁达与自信,也就不可能像李世民那样,让随自己创业的功臣们高官显位不变,实权不变,自己坦然自若地与大家一起欣赏《秦王破阵乐》。

刘邦和朱元璋,他们实在无法拥有赵匡胤的那份宽容与仁慈,也就不可能像赵匡胤那样,让随自己创业的铁哥们荣华富贵加身,安享余生,自己还时不时与大家一起宴乐会饮。

朱元璋,杀掉了一大批武将,我们可以理解,刘邦也曾经这样干过;朱元璋,还杀掉了文官胡惟庸与李善长,这种杀功臣的做法达到了极致,刘邦也没有干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善长这位在朱元璋势力微弱之时就投靠而来的首席功臣,曾被朱元璋称为“再世萧何”,估计连他自己都没有想到,最后自己会倒在朱皇帝的鬼头刀之下。

说起李善长之死,着实让人嘘唏。

朱元璋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李善长投靠而来

朱元璋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李善长投靠而来

公元1353年,朱元璋率领二十四将南攻定远地区,这是他寻求自主创业、不再听命于人的开始。

某月,他正率军攻打滁州城的时候,有人来报,营门外一位叫“李善长”的读书人求见,朱元璋非常高兴,亲自到营门外迎接。

要知道,此时朱元璋手下已经有不少能征惯战的武将,可是纯粹的读书人,却没有一个。

别看朱元璋是贫苦人出身,还出家当过和尚,他的头脑与眼光却远超一般的起义军首领,他深知如果自己要实现开基立国的宏图伟业,必须要网罗天下贤才,当然也包括有能耐的读书人。

为什么李善长会来投奔朱元璋呢?在各方诸侯中,朱元璋的实力此时还很弱小,只有区区数万人。

“有智计,习法家言,策事多中”的李善长,之所以选择朱元璋,也是他长期观察的结果,早在红巾军起义之初,这个也想做出一番事业的读书人,就静观天下态势,分析各路义军首领的作风做派:天下早晚要归一,大元气数已尽,大好河山究竟会花落谁家?

初次相见,朱元璋与李善长相谈甚欢,时间苦短,如同齐桓公与管仲、秦孝公与商鞅的促膝谈心。

朱元璋迫切地问道:

四方战斗,何时定乎?

别看朱元璋的实力还不强,他的胸怀却不是那些起义军首领所能比的,那些人短视而功利,图得是占地盘、享乐人生,大碗喝酒,大块吃肉,还没有怎么样呢,就着急盖宫殿、藏娇娘、存财宝,过一天算一天。

朱元璋则与众不同,他的理想与抱负是远大的,李善长心知自己投对了人,便对朱元璋说出自己的基本方略:学刘邦。

他指出,刘邦之所以只用了五年时间就坐拥天下,是他具备三个优点:豁达大度、知人善任、不嗜杀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法其所为,天下足可定也。

李善长还鼓励朱元璋:你的家乡是凤阳,刘邦的家乡是沛县,相距并不遥远,你如同刘邦一样,身上带有王者之气,他是以布衣之身取得天下,你同样可以以布衣之身定江山。

两个人越聊越投机,朱元璋深信李善长就是自己的“萧何”,他让李善长参与行政、军事决策,并将十分重要的基地建设、后勤保障工作统统交给他去管理。

李善长没有让朱元璋失望,他帮助朱元璋陆续选拔了一批能臣干吏,将根据地建设得井井有条,无论是兵源、粮草、赋税,均能源源不断地得到供给,正如当年萧何给予刘邦的支持一样。

李善长很有眼光,他参与决策的事情,基本上都一一实现,使朱元璋的实力日益增强。特别难能可贵的是,农民起义军队伍里,常会出现文官谋臣与老粗武将之间不团结的现象,谁也瞧不起谁:谋臣们认为自己是读圣贤书的,有文化有学识,与武将粗人在一起,自己应该说了算;而武将们也看不上谋臣,认为他们成天耍嘴皮子,没有自己在战场上浴血奋战,哪里有那些谋臣的安稳日子?

李善长则不同,他虽然是读书人,但是情商极高,他能力超常,为人却很低调,从不在武将们面前摆谱,与大家相处异常融洽,他自身的能力,也令武将们心服口服。

这样精诚团结的队伍,对朱元璋的成功,是至关重要的,朱元璋自然是看在眼里,喜在心上,对李善长的尊敬与喜欢,更近了一层。

在李善长投靠朱元璋后不久,郭子兴跑到女婿这里,本来他是被其他义军首领排挤出来的,是走投无路了。朱元璋却没有丝毫歧视,他主动将主帅的位置让出来,让岳父去执掌自己辛苦打拼出来的这支队伍。

郭子兴假意推辞了一番,竟然真是像模像样地坐起老大。原来在朱元璋手下办事的一些将领、谋臣,见风使舵,倒向郭子兴,郭子兴也在拉拢着李善长,李善长的情商再次发挥出重要作用,他一再拒绝给郭子兴卖命,坚定地站在朱元璋身边。

“患难见真情”,朱元璋嘴上虽然也劝说李善长要为郭子兴所用,心里却特别感激李善长:当别人都在抛弃自己的时候,李善长却还支持着自己,这份感情真是“比天高比海深”。

后来郭子兴病死,那些离开的人,又回到朱元璋的身边,但在朱元璋的心里,李善长是无人可比的,两个人更加亲密,朱元璋越发信任李善长。

公元1355年,朱元璋攻下太平,李善长率众人拥戴他当大元帅。

公元1361年,李善长再次率领众人,拥戴朱元璋称“吴王”。

公元1368年,李善长再次率领众人,拥戴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

在走向成功的康庄大道与荆棘小路上,都有李善长追随的身影,朱元璋多次称其为自己的“再世萧何”,并投桃报李,在建立大明朝之后,封李善长为公爵,兼领丞相,年俸四千石。

李善长既拥有实权,又处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位极人臣,荣耀无比。

都说与君王在一起,是“可以共患难,不可以同富贵”,大明朝立国,万象更新,国家蒸蒸日上,朱元璋与李善长之间的嫌隙却悄然出现,李善长的危机来了。

君臣嫌隙,由浅渐深

君臣嫌隙,由浅渐深

洪武九年,朱元璋将自己心爱的临安公主,嫁给李善长的儿子李祺,封其为“驸马都尉”。

封建社会之中,大臣能与皇帝结为儿女亲家,可谓是风光无限。可是树大招风,从此不断有人上书弹劾李善长。

两年后,有人弹劾他在皇帝朱元璋生病期间,冷漠无情,从未问候过皇帝的病情。这件事儿呢,其实挺难的,如果李善长真的过问皇帝的病情,有可能会被朱元璋怀疑他有什么不轨的想法:君父的病情,岂是你们臣子应该过问的?

所以李善长不过问也在情理之中,但是奏章递上去之后,皇帝赞同了里面的观点,以“无君”的罪名,将李善长训斥一顿,并扣罚18000石俸禄。

这是一个信号:皇帝已经不再是过去那个起义军的首领朱元璋了,如今天下已定,功臣正如良弓、走狗,可有可无。

如果李善长足够警醒,从此慢慢归隐,也许事情还有转换的余地,遗憾的是,他没有意识到危机已经萌发,这也不能怪李善长, 谁在那个高位上,能够轻松地、了无牵挂地说走就走呢?

帝始微厌之

皇帝讨厌一个人,这个人就有危险了。

李善长的侄子李佑,是胡惟庸的二女婿,胡惟庸谋反案前后牵连数万人,被杀者众多,但是李佑没有因此获罪。

朱元璋还是看在李善长的面子上,没有对李佑实施连带惩罚,事情自然也没有牵连到李善长。

正当李善长长舒一口气的时候,又有人告发说李存义是胡惟庸的同党,朱元璋无比震怒,思来想去他还是手下留情,只是将李存义父子流放至崇明岛。

这个时候啊,做为臣子,不管是皇帝做得对还是错,都应该上书表示感谢与忏悔才是(即使你没有罪过,也要这么做),但是李善长没有表现出以往的高情商,他没有上书谢恩,令朱元璋对他心生记恨。

当一个人记恨另外一个人的时候,就会鸡蛋里面挑骨头,容不下沙子。

李存义父子被流放之后,催命的事情又发生了。

据《明太祖实录》记载,李善长为了给自己建豪宅,跑到大将汤和处借兵300名,被汤和当面指责:没有皇帝的旨意,擅自调兵是死罪。李善长意识到错误,赶忙道歉,此事就不了了之。

但是《明史.李善长传》却记载,汤和表面答应了李善长的请求,背地里跑到朱元璋那里打小报告,令朱元璋起了杀机。

事情果真如此吗?

李善长几十年来一直是朱元璋的重要谋臣,后来更是位列丞相,没有皇帝的命令就跑去借兵修宅子,这种愚蠢的事情,恐怕稍微懂些律法的人都知道后果很严重,身为丞相的李善长能不知道吗?

而且同样是明史,在《汤和传》中却记载,汤和在洪武23年正月,也就是李善长所谓找他去借兵之前,本人就已经中风了,话都说不出来,更谈不上有什么”斥责“、”打小报告“之类的举动。

这件子虚乌有的事情之后,压死李善长的最后一根稻草出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奴仆卢仲谦指控李善长曾经收受胡惟庸的贿赂,并且支持过胡惟庸的谋反活动。

指控说得有鼻子有眼的,说是胡惟庸在担任宁国知县时,通过送给李善长300两黄金,使得李善长将他提拔为太常寺卿。

后来胡惟庸准备谋反,李善长还送给他40名家奴充实力量,而胡惟庸回赠给李善长屯把宝剑。

这份指控也是漏洞百出,不足以成为有力证词,最明显的漏洞就是当时胡惟庸根本不是从宁国知县的职位上被提拔为太常寺卿的,而是在湖广佥事任上获得提拔。

至于40个家奴的事儿,更是显得十分荒唐。

朱元璋见到这份指控证词,也许同样觉得没有力量,便没有立即对李善长动手。很快,钦天监报告称,通过夜观天象,发现”填星犯灵台“,”填星“就是指大臣,意思是有大臣要遭殃。

朱元璋竟以此为由,立即对李善长挥起屠刀,全家70余口被杀,只有儿子李祺、儿媳临安公主,以及几个外孙幸免。

一朝重臣、开国元勋李善长,看上去是稀里糊涂地被杀,祸及全家九族。朝中大臣议论纷纷,大臣王国用斗胆上书为李善长鸣不平,指出李善长”谋反“,没有动机,更不可能帮助胡惟庸一起谋反,毕竟他已经位极人臣,即使胡惟庸成功,李善长充其量还是人臣之首而已,跟他已经拥有的一切没有什么区别,更何况李善长与皇帝之间没有什么过不去的怨恨,他不可能起谋反之心。

王国用还指出,如果皇帝继续这样滥杀功臣,恐怕天下民心不服,人心要散,江山不稳定。

王国用的措词非常尖锐,奇怪的是皇帝朱元璋却并没有生气,他没有任何反应,这似乎从侧面表明他内心还是挺虚的,杀李善长的理由其实并不充分。

如此冷血地处决开国重臣,并且只是文官的李善长,最充足的理由,应该就像史书中记载的那样:有一天,太子朱标向父皇朱元璋提出,他杀人太多,恐怕福报难以泽被后人。朱元璋则拿过一根长满倒刺的荆棘,让朱标握在手中,朱标很为难,认为上面这么多的刺自己根本无法掌握这根荆条。

朱元璋说,既然你无法掌控它,就让我替你把上面的刺一一拔除掉吧。

仔细分析史书,刘邦的儿子汉惠帝刘盈性格仁慈懦弱,朱元璋的太子朱标也是这种性格,他们与自己的父亲性格截然相反。面对这种与自己性格、喜好反差极大的太子,既是皇帝又是爹的刘邦、朱元璋对他们是有失望也有担忧,心情极其复杂。

李善长来说,他虽然是文官,在朱元璋面前也没有什么失礼和僭越的地方,但是数十年来,他都替朱元璋掌管着人事安排,大明朝的大大小小的官员之中,不知道有多少人都是李善长提拔起来的。太子朱标如果继承皇位成为新君后,他的命令也许会贯彻不下去,那些官员心里也许只有李善长而没有新君。

再加上老朱家前三辈都是贫农,要地位没有地位,要啥没啥,朱元璋内心非常地自卑与空虚,在此情形之下,唯有”杀人以立威“,让他去学习李世民与赵匡胤的那份豁达与自信,他根本做不到,唯有刘邦的心境与他是相通的,那就是尽可能多地剪除功臣。

说到底,在平民出身的皇帝身边做开国元勋,那是一种把脑袋放在桌上押宝的赌博行为,风险太大。

而我们更应该相信,当李善长全家都被处斩之时,朱元璋的心会痛吧,过往的那些点点滴滴一定会浮现在朱元璋的脑海之中,李善长是他的”再世萧何“,居功至伟,任何一个正常的皇帝,都不会对他的死无动于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