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抗倭多年的好友谭纶、俞大猷先后离世,还未等到戚继光来得及伤心,朝中最支持他的张居正也因病离世遭到清算,戚继光本人也受到牵连,被罢职回乡。其实这些对他而言还不算什么打击,而接下来的打击却越来越让他难以承受。

在归乡途中,家中传来噩耗,弟弟戚继美一家三口在罢官回家途中相继病亡,此事让戚继光在数天之内须发皆白,大伤元气。命运总是喜欢跟命苦之人开玩笑,不久之后其子戚安国又不幸夭折,戚继光在承受丧子、丧弟之痛后还要面对脾气古怪的发妻王氏。

万历十四年,受不了丧子之痛的王氏终于愤而离家,并带走了戚继光所有的积蓄,而戚继光也不知该如何劝解这个强悍的老婆,遂由她而去。王氏这一走,夫妻二人再没团聚,而戚继光举目无亲,生活立即困窘起来。就这样,在王氏离家一年后,六十岁的戚继光在贫困交加中,孤独地离开了人世。

那天清晨,“鸡三号,将星陨矣…蓬莱阁上,风雨如晦,鸡鸣不已”。这一年正是著名的“万历十五年”。

作为一代名将,南击倭寇北御蒙古,为大明朝立下无数功勋,但戚继光晚年悲惨如此,究竟为何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戚继光崛起于“抗倭”

小筑暂高枕,忧时旧有盟。呼樽来揖客,挥麈坐谈兵。云护牙签满,星含宝剑横。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这是嘉靖二十三年,戚继光袭登州卫指挥佥事不久写下的一首诗,充分表达了其人生写照。

登州卫佥事可以算得上戚家祖业,戚家六世祖戚祥在至正十三年参加了朱元璋的义军,于洪武十四年死于傅友德征云南,朱元璋念其也算开国功臣,于是授其子戚斌为明威将军,世袭登州卫指挥佥事。

从嘉靖二十三年开始,戚继光率登州六卫戍守蓟门,连续五年无丝毫怨言,在此期间还竭力整顿军屯,兵部官员夸赞其“管屯而俗弊悉除,奉职而操守不苟”,考评上上,已经颇入一些高层的法眼。在此期间,他留心边防事务,针对俺答的连年进攻,他在二十三岁时便写下了《备俺答策》,一度引起朝廷重视,但因种种原因当政者没有采纳他的策略。

嘉靖二十八年十月,戚继光武试中举并于次年参加了保卫北京的行动,再次上书“俺答方略十余事”,再次引起兵部重视,戚继光因此闻名于朝廷,被记录为“将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既是世袭四品高官,自己还凭能力考中武进士,可见戚继光起点之高,非一般人所能比。

正在让戚继光崛起的是嘉靖年间的抗倭战争。

公元1561年4月,倭寇大举进犯浙江沿海,先以疑兵分两部分别攻击宁海、新河,希望以此调动明军主力,继而进犯台州城。当时戚继光恰好被直浙总督胡宗宪台金严参将,从义乌招兵训练的戚家军也刚好成军,正好欲上战场小试牛刀,在听到倭寇犯境时,他率领3000戚家军奔赴宁海御敌。

此战是戚家军首次亮相,一战宁海歼敌300,自身无一伤亡,分出1500戚家军二战新河再次歼灭倭寇数百,戚家军仍无伤亡。戚继光看到两处敌人并无多少,遂判定倭寇主力必暗走精进寺进攻台州,于是下令回军,人均背负25斤武器辎重的情况下,一夜强行军110公里,创造了行军史上的奇迹。

戚家军在那个时代的作战素质可谓是“天花板级”,他们在急行军110公里后没有丝毫休息时间与数倍于自己的倭寇进行了一场遭遇战,迅速击溃了倭寇主力,毙敌1000余人,解救百姓5000余人,戚家军也不过付出了阵亡三人的代价而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何戚家军如此厉害?这不得不说戚继光是明朝绝无仅有的练兵大家,在实践中他总结出一整套练兵之法。

一、练耳目。使士兵绝对听从指挥,令行禁止。他开创了完整、严密、准确的通讯系统,要求士兵绝对要“耳听金鼓,眼看旌旗”,此外一切口头命令都不管用,包括主将说的命令也不管用,否则就要受到惩处。

二、练手足。使士兵体格健壮,武艺高强。他要求士兵每天进行长途跑步,做到一口气跑一里路而不喘,平时所用之兵器,要重于战场所用,平时训练背负重甲,以练身力,还时不时“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以练心力。这样一来要让士兵具有健壮的体魄、坚强的战斗意志以及真实的杀敌本领。其实不难看出,现在我们部队中的日常训练也有类似于这些训练的影子,可见有用的兵法,什么时候也不过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练营阵。使士兵、器械协同作战,共同杀敌。戚继光根据南方的地形和倭寇的特点,创造了新的战法——鸳鸯阵,这个阵型可让士兵们长短武器结合,协调一致,进则齐进,退则齐退,防卫的真的起到防卫作用,攻击者亦可发挥其最大杀伤力。通过“鸳鸯阵”还能演变出设伏之法,车阵等等,实乃戚继光兵法之独创精要,貌似后世的“三三制”便是由此而来。

四、练心。使士兵归心,士气高昂,勇敢作战。如果说前几项措施其他军事家都曾用过,那么对于士兵的思想素质的重视,则是戚继光首创,他每日与士兵同吃同住,讲的是为国为民的大道理,这其实是起到了后世部队的“政委”的作用,也正因如此,他所招募的4000义乌兵才可做到万众一心,勇敢善战的精锐之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此一来,戚家军打胜仗似乎已经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毕竟比起当时只会种地的卫所兵,素质就强了不是一星半点。

自此,戚家军完全打出了威风。其后“五战上峰岭”、“台州大捷”中,击溃倭寇两万余人,歼敌5500余人,而自己不过损失了20人而已,这样的战绩放眼古今中外,唯戚继光一人而已。

“台州大捷”后,倭寇有了一个共识,只要戚继光在浙江,他们就不去浙江劫掠,说到做到,此后浙江果然再无倭寇。浙江没了倭寇,可苦了福建,福建的倭寇呈现倍增。福建巡抚游震无可奈何之下,向胡宗宪打报告,借戚继光前来平倭,这样一来,戚家军又开始了东南抗倭的光辉历程。

到了福建之后才知道,这里的倭灾比浙江更为严重,虽然胡宗宪治倭也是下了一番苦功夫的,但由于其江浙总督的官职局限了他的抗倭规划,也就是说福建抗倭的工作他并不能全管,这就导致其抗倭成果很难在福建体现,所以截止嘉靖四十一年,“北自福建福宁沿海,南自漳、泉,千里萧条,尽为贼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戚继光在考察之后,决定对横屿岛的倭寇发起攻击,啃掉福建倭寇这个大据点。但是临战之前却发现士兵们士气不振,经过了解得知,戚家军全部是义乌人,义乌人打仗没毛病,但就是有些恋家,在浙江时戚继光尚且经常放假让他们回家探亲,可来了福建怎么放假?何况大战在即。

面对这个特殊情况,戚继光将所有人叫到一起道:“不远千里而来,所为便是杀贼!今已同倭贼对垒,岂能畏缩怯懦?”说的戚家军一群大老爷们脸红脖粗的,皆表示要“闻鼓而进,誓灭贼倭”。

横屿岛之战”堪称明朝最经典的抢滩登陆作战,更是一场史上绝无仅有的完美歼灭战,此战戚家军全歼盘踞在该岛数年之久的数千倭寇,解救大批百姓,而自己阵亡人数仅仅13人,这是戚家军成军以来的伤亡最大的一场战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战之后,戚继光写下一首“戚家军军歌”。

万众一心兮,群山可撼。惟忠与义兮,气冲斗牛。主将亲我兮,胜如父母。干犯军法兮,身不自由。号令明兮,赏罚信。赴水火兮,敢迟留!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

也正是这首军歌支持着戚家军在艰苦卓绝的抗倭斗争中,最终走向胜利。

正在戚家军高歌猛进之时,忽然戚继光被调离福建,原因竟然是胡宗宪倒台了。胡宗宪为了东南抗倭,当时不得不依附在严嵩门下,而严嵩的倒台他的官运马上就走到头了,他被当作“严党”抓进诏狱,没人能理解他依附严嵩是为了东南抗倭的大局,所以这个高傲的官员最终选择了自杀以证清白。

胡宗宪对于戚继光来说,可谓是帮助最大的一个官员。不仅是胡宗宪将他放在了抗倭第一线,更难能可贵的是让他自己也选兵练兵,所以胡宗宪不光是戚继光的好领导,更是一个好“伯乐”。

这样一个好官都被朝廷处置了,戚继光有些心灰意冷了,他甚至萌生了引退之心,写下了“胡公北辕,浙无知己,欲际新中丞未至,乞病东还”的字句,实际上已经有了隐退之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戚继光所料不差,胡宗宪被治罪后,朝廷派来的浙江巡抚赵炳然刚一上任便把戚继光视作胡宗宪的人,事事掣肘戚继光,就等着他犯错剥夺军权了,更重要的是他将胡宗宪布置的平倭策略全盘打乱,以至于防线漏洞百出,最终酿成了兴化府的悲剧,《皇明驭倭录》记载道:“宝器、金玉、锦绮或传自唐宋者,咸归于贼,否则幻为煨烬”。

这一下朝野震惊,急令谭纶为闽浙总督,全权处理抗倭事宜,戚继光这才有了继续领兵作战的机会。

在谭纶的指挥下,戚继光、俞大猷、刘显等抗倭名将合兵一处,对日益嚣张的倭寇发动了歼灭战,结果也没有丝毫悬念,一场“平海卫大捷”再次向世人证明了戚家军的伟大。

谭纶给朝廷的上书中盛赞戚继光道:“鞠躬尽瘁,用兵如神,岂止当今之虎臣?实为古之名将!”戚继光也因此战功升任福建总兵,另外一名抗倭名将俞大猷却仅仅得了区区四十两白银的封赏,属实令人心寒。

戚继光的高光时刻出现在嘉靖四十四年,他竟然提出了跨海作战的想法,其目的是为了剿灭勾结倭寇的大汉奸吴平。俞大猷赞成了他的看法,遂以强大的海军配合着戚家军一举扫平了盘踞在南澳岛的倭寇和汉奸们,即便吴平一直逃到安南,最后还是被戚家军和俞家海军追上杀掉。

至此,流毒百年之久的倭寇之乱,在戚家军惊艳出场后的第八年,终于被彻底一扫而空。

那么,戚继光和戚家军的英雄路又会怎样走下去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南到北,戚家军走到哪里都是大明王朝的血肉长城

在南澳岛登陆作战大获胜利后,倭寇之乱彻底平定,这时候俞大猷对戚继光说道:“丈夫生于世,欲与一代豪杰争品色,宜安于东南;欲与千古之豪杰争品色,宜在于西北。”实际上对于一个武将而言,战胜倭寇不算什么,能像霍去病一样马踏王帐,封狼居胥才是最终奋斗目标,所以他才有此感慨。

俞大猷此番话其实说到了戚继光的心里去了,在平定倭寇之后,这时候他的心愿也是北上,到能战斗的地方去。

当时恰逢隆庆帝登基,张居正也已经进了内阁且分管着兵部,面对着俺答不断对边境的袭扰,张居正想给大明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也不能,于是他想到了南方的谭纶、戚继光、俞大猷这三大抗倭名将,于是提出将三人调至北方抗击俺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是,事情总是不如人愿。

言官们以南北情况不同提出了反对意见,更是怕三人再有军功无法压制,所以对他们进行了恶毒的攻击,其中俞大猷甚至险些丢官,彻底失去了北上的资格,而戚继光北上的可能性也逐渐变小。

张居正着急了,他亲自劝解隆庆帝,称戚继光“才智并非拘于一局”,并以自己的官职来保荐戚继光,这才有了戚继光北上的机会。

经过一些波折,戚继光及戚家军直接负责北京守卫安全的蓟州一带,当时的北方兵是看不起南方兵的,连带着一些将校也看不起戚继光。

戚继光指着戚家军对他们说道:“什么叫军令如山,你们且看这些人是怎么做的!”说完居然头也不回地走了。《明史》记载这些戚家军“自朝至日昃,立不动…边军大骇,自是始知军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戚家军的威名毕竟还是要靠打仗得来的,这个机会很快就来了。

没过多久,蒙古朵颜部董呼哩部数万铁骑长途奔袭蓟州,欲给新来的戚继光一个下马威。戚继光放弃凭城坚守,带着8000戚家军将士出塞迎敌。

宣大总督派专使阻止其出塞,认为戚继光以步兵对骑兵是必败无疑,还斥责戚继光是自寻死路,然而戚继光自有他的道理。

首先、他认为凭城坚守永远都是被动挨打,只有主动出击才能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其次、戚继光研究出了“骑、步、车”多兵种协同作战,可有效抵御蒙古人擅长的骑兵冲锋。

最后、尽可能大规模使用火器。

更何况“大创尽歼”一直都是戚家军的战斗风格,所以戚家军应以攻代守避免敌人对周边城镇的袭扰。

这一仗不出所料,明军全歼董呼哩部三万余人,董呼哩侄子长昂被活捉,董呼哩本人最后也纳表请降,这是明军近百年来少有的大胜,一战威震长城内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此以后,竟然没有蒙古人敢大规模进犯蓟州一步,直到万历年间曾被戚继光活捉过的长昂率兀良哈铁骑扣关入侵蓟州,结果仍然是戚继光一战而定,全歼数万蒙古骑兵不说,长昂再次活捉。

戚继光在蓟州防线一待就是十六年,十六年间就打了这两场大规模战争,究其原因则是没有任何蒙古人敢于从戚继光的防线入侵。在闲暇之余,戚继光还经常组织大规模军演,进行分进合围、包抄奔袭、对抗骑兵等战术演练,凡是演习时他都邀请一些蒙古首领来参观,这无疑也是一种震慑。

十六年中“西线无战事”,这就造就了东线李成梁的崛起,《明史》也肯定地说:“蓟辽守甚固,敌无由入,尽转而之辽,故成梁擅战功”。我们可以试想,如果当年戚继光要守辽东,会不会让努尔哈赤有机会崛起呢?

也正因如此,戚继光虽然战功远不如李成梁,但职务却是“总理蓟辽军务”,身份地位远超李成梁,而张居正也将整个边关防务放心交给他,二人几乎结成了政治盟友。

但是正所谓“成也盟友,败也盟友”,随着张居正的去世,戚继光的结果将会是怎样一番光景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戚继光的悲惨结局,到底因为什么?

如果谁去过八达岭明长城,你就会被那巍峨的景象所震撼,事实上这些明长城,有很大一部分是戚家军参与建造、修葺,或许你就和戚继光踏上了同一块城砖。

事实上,戚继光修不修长城不重要,在张居正看来,戚继光和戚家军才是真正的“大明长城”。

戚继光擅打胜仗,为张居正的“万历新政”提供了一个稳定的变革环境。而张居正也投桃报李,他为戚继光扫清了一切障碍,这点在《明史》中有清楚记载,“有欲为继光难者,辄徙之去”,后来更是索性将谭纶和门生梁梦龙调到蓟州与戚继光搭班子,所谓“知遇之恩”大约就是如此吧。

士为知己者死,戚继光对张居正的回报也是丰厚的,蓟州防线固若金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盟友会死,靠山会倒,随着张居正的去世,戚继光的命运开始发生转折。

先是被朝廷剥夺了军权,打发他到广东当了总兵,总兵当了没几天直接开除公知让他回家养老,紧接着就是弟弟一家死、儿子死、妻子离他而去……所有的不幸皆集中在短短时间内,让这个铁汉没几年便苍老不堪,终在穷困潦倒中死去。

毫无疑问,张居正之死是造成戚继光悲剧的最大因素。

万历十一年,大明王朝开始对张居正进行清算,甚至言官们给张居正安上了“谋逆”之罪,要知道这可是诛九族的大罪,所谓的“清流”们迫不及待的跳了出来,认为戚继光作为张居正主政时期最忠实的军方盟友,他也应该以“谋逆”治罪,丝毫没有考虑过戚继光“平南倭、抗北虏”的显赫功劳。

好歹兵部还有一丝丝良心,也考虑万一有战争的时候需要戚继光来主持大局,所以最后将他调离军事重地,让他到广东当了一个空有虚名的总兵官。

戚继光离开蓟镇之日,一时间百姓遮道倾城而出为他送行,明朝诗人记录下了当时的情况。

辕门遗爱满汇燕,不见胡尘十六年。谁把旌麾移岭表?黄童白叟哭天边。

以此可见,真正的英雄人民是能分辨出来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戚继光贬到广东之后,因无战事,就开始整理起他的兵书来,著名的《纪效新书》和《练兵纪实》就是在这个时间段完成的。

即便如此,言官清流们还是没放过他,有人举报戚继光与当贵州总兵的弟弟戚继美有“谋逆”嫌疑,于是朝廷一纸公文将兄弟二人罢官去职。

总的来说,万历皇帝清算张居正并不是完全出于私愤,更多的因素是为了收权,打击张居正政治集团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站在万历皇帝的立场上,这些行为无可厚非,戚继光作为张居正最忠实的盟友,被打击似乎成了当时的“政治正确”。

其实对于戚继光的指责,具体上就这么几件事。第一、万历年间著名的“夺情风波”,张居正不肯辞职守孝,这是得到戚继光大力支持的。第二、张居正回乡为父亲办理丧事,戚继光派出戚家军最精锐的火枪队沿途护卫,被清流们视作拍马屁之举。第三、张居正喜欢钱,戚继光便给他送钱,张居正喜欢美女,戚继光也曾给他搜罗过异族美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实际上呢?送钱、送美女之说大多见于野史,实情具体怎样也没有明确的凭证,所以不应以此为攻击戚继光的借口。即便真的有拍马屁的嫌疑,在我看来也属是戚继光在政治生活中的灵活原则,其目的也是为了得到张居正支持,有一个良好的政治生存环境而已,从后世来看,戚继光的成就要远强于海瑞之流的清官,这还不能说明问题吗?

要知道早在宋朝欧阳修就说过,不仅小人有党,君子也有党,就拿戚继光与张居正来说,他们二人更像是合作、共赢的一个团队,张居正需要戚继光这样的名将,戚继光也要依仗首辅张居正发挥更大的作用,他们二人其实有着共同努力的方向——国家利益至上

也正是有了他们这样的精诚合作,才有了“万历中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语

当然,“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对于戚继光而言,是张居正给他提供了一个发挥能力的舞台,但同时随着那场伟大的变革运动的落幕,戚继光最终迎来了悲惨的结局。

《国榷》中有对二人关系的总结:“非戚将附江陵(张居正)也,江陵自重将军耳”的评价,就连史书都认为他们二人是英雄之间的惺惺相惜而已。以张居正、戚继光的政治眼光,或许早就预料到了最终结果,但他们还是精诚合作,一心想挽救这个日渐沉沦的大明王朝,虽九死也无悔,功过任凭后世来说,这也许才是戚继光之所愿!

参考资料:《大明战神戚继光》、《戚继光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