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百官上朝时的站位排序是有严格规定的,不是皇帝喜欢谁谁就站前面。

排序可简单概括为:按品级大小逐一排序,从正一品顺次到从九品。同品级情况下,勋臣在前,官员在后,官员品级相同,则比较部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勋臣中,国公为正一品,侯爵为从一品。

一些荣誉性的虚衔,也是有品级的,比如【三公】(太师、太傅、太保)是正一品,【三孤】(少师、少傅、少保)是从一品,【三少】(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是正二品。

那么排序上【三公】先于【三孤】先于【三少】,同品级的公与孤,则「师」 先于 「傅」 先于 「保」;

六部官吏同级者按吏、户、礼、兵、刑、工的顺序排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致了解了规则后,我们来看一下仁宣时期,“三杨”、夏元吉、张辅这五个人的官职(由于夏元吉死得早,这里只比较这五个人都在世时的站位排序):

杨士奇:少傅(从一品)、兵部尚书(正二品)、华盖殿大学士(正五品)

杨荣:太子少傅(正二品)、工部尚书(正二品)、谨身殿大学士(正五品)

杨溥:太常寺卿(正三品)

夏元吉:少保(从一品)、户部尚书(正二品)

张辅:英国公(正一品)、特进光禄大夫(正一品)、左柱国、太师(正一品)

参考他们的最高品级排序,少傅、少保都是从一品,但少傅先于少保,所以,张辅是勋臣,居首,杨士奇次之,夏元吉第三,杨荣第四,杨溥最末。

当然,排序是死的,人是活的,皇帝如果非常喜欢某个人,可以增加一些“公”、“孤”类的荣誉性官衔,提高他的位次,以示荣宠。

仁宗朱高炽即位初时,夏元吉以太子少傅、户部尚书的身份位于太子少师、礼部尚书吕震的后面,朱高炽便加夏元吉为少保,这样就可以站在吕震的前面,离朱高炽更近一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