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是每个人做事时都会考虑的因素, 收入减去成本才是利润。 可是, 经济学家所说的成本, 与一般人说的成本差别甚大。
一般人头脑里的成本概念是会计成本, 也就是做账用的。 会计成本有几个特点: 第一, 会计成本是直接的成本, 即实际发生的成本, 跟生产和消费直接相关; 第二, 会计成本是已经发生的成本。
但是经济学家说的成本却很不一样。 经济学意义上的成本只有一个, 那就是“机会成本” , 在所有经济学的书里, 成本的概念一律是指机会成本。任何一种资源都有多种用途, 可以配置到不同的用途上去, 投到一个用途, 就意味着放弃另外的用途。 一件事情的机会成本, 就是由于做这件事情而放弃的其他用途中价值最大的那一个的价值。
说起来拗口, 举个例子就清楚了。比如一笔资金, 100万元, 这是一种资源, 它可以投到5个项目上去。 比如, 我们把它投到了第一个项目上, 那么我们做这个项目的成本是什么呢? 不是第一个项目花的钱, 即100万元, 那是会计成本, 而真正的成本是放弃的另外4个项目中,价值最大的那一个项目的价值, 比如第五个项目的价值最大, 是500万元, 那第一个项目的成本就是500万元。一件事情的机会成本, 是放弃的最大的价值。
也就是根本没有发生过, 也跟该事情没有直接关系, 这跟会计成本完全不同。相应地, 经济学的利润跟会计利润也就有很大区别。 会计利润是全部收入减去会计成本。 经济利润是全部收入减去经济成本, 也就是减去机会成本。
再举例说明。 假如你原来在一个政府部门上班, 每年有10万元收入。 现在, 你决定下海经营一家餐馆。 每年的全部收入是11万元, 会计成本是10万元, 包括买菜、 买肉、 员工工资、 税收和各种
其他费用。 你的会计利润就是:11万元- 10万元= 1万元。
但是, 经济学家认为你没有赚钱, 反而赔了钱, 至少赔了9万元。 因为你想, 如果你的时间不是用于开餐馆, 而是继续在政府部门上班, 你就会有10万元, 现在你只有1万元, 所以, 你至少赔了9万元。
问题出在你少算了成本, 不能只算买菜、 买肉等的成本, 为了开餐馆, 你放弃的收入也是成本,而你没有算上。
这里的非同凡响之处在于, 在一般人看来, 干什么都可以挣钱, 都可能有利润; 而在经济学家看来, 在一定时期内, 只有做一件事情才有利润, 做其他任何事情都亏损。
为什么? 比如一笔资金, 有1000个项目可以投资, 最多只能在一个项目上有经济利润。 这意味着投资这个项目得到的收入, 比做这个项目的机会成本大, 也就是比所有其他项目获得的收入都大。
如果还有另一个项目也有经济利润, 那就意味着, 这个项目的收入也大于所有其他项目的收入,包括前一个有利润的项目, 这就矛盾了!
所以, 只有把资金投到那个惟一产生利润的项目上去, 才真正有经济利润, 才是正确的决策, 其他的都是错误的。
这是经济学的高明之处, 会计学认为任何一个项目都可能有利润, 而经济学认为只有一个项目才有利润。
这也进一步说明, 资源配置到哪里, 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做事情必须考虑机会成本。 也就是, 不但要看由于做这件事我们得到了什么, 更重要的是要看因为做这件事情, 我们失去了什么。 如果失去的比得到的还多, 这件事情就不值得做。
有一句话, 叫“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 你可真的明了此话的真义?
如果有人请你吃午餐, 他出钱, 而且不附带任何条件。 这是免费的么?
不是!因为你用于跟人吃午餐的时间, 是你的资源,它有多种用途, 除了跟人共进午餐, 它还可以用于跟朋友聊天、 午休、 逛街、 打游戏、 上网, 甚至静坐遐思。 如果你去吃这顿“免费的” 午餐了, 你就放弃了其他的享受, 也许这些享受中的某一项其价值比吃这顿午餐对你更有价值, 也就是效用更大。
所以, 你吃的这顿午餐不是免费的。 即使有人请你吃饭, 你也不一定就高高兴兴地去, 而是要考虑你吃这顿饭的机会成本有多大。 有时我们抱怨, 请人吃饭, 那个人却不来。 其实, 人家是考虑了机会成本。
常常听到这样的新闻, 说是某家大企业又创造了多少利润。 对这样的新闻, 我常常不以为然, 这些利润显然是用会计方法计算出来的。
如果用经济成本计算, 还有没有利润呢? 也就是说, 如果投入到这家企业的这些资金, 给了其他企业, 后者的产出又如何呢?
只有在投给这家企业比其他企业能获得更多的收入时, 才证明把资金投入到这家企业是的。
如果把资金给别的企业能产生更多的收入, 那么这家企业就不再是赢利的, 而是亏损的了, 它的经济利润是负的。 资金配置到这样的企业就是一种错误的配置。
因此, 一个社会的资源, 必须进行科学的配置, 把它配置到有经济利润的地方去, 才是最佳的选择。 如果错配, 整个社会的利益就减少了。 因为社会为得到这个收入, 放弃了更多的收入。
谁能进行正确的配置呢? 几百年来的实践证明, 市场是最好的手段。 说到底, 市场是一种拍卖机制, 企业之间通过竞争, 会引导资金流向有利润的地方。
市场力量越薄弱的地方, 人们越不富裕, 为什么? 就是因为市场的力量太有限了, 资金, 这个最稀缺的资源, 都被行政配置了, 它们都没有流到有利润的地方去。机会考虑, 对于资源正确配置非常重要, 对于我们作出正确决策, 也非常有启发, 别忘了经常进行机会考虑!经济学的第三个独特思维方式是均衡考虑。
均衡本来是物理学上的一个概念, 指一个物体在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两个力的作用下, 而暂时保持一种静止不动的状态。 经济学把这个概念借用过来, 作为自己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之一。
一件事情, 如果有好处, 好处大于坏处, 人们就会着手去做。 可是再好的事情做下去也会变成不好的事, 这叫物极必反。 比如吃饭, 看到饭菜好吃, 就大口大口地吃起来, 可是你不会一直吃下去, 因为吃到一定时候就会觉得, 这一口不如上一口好吃了。 我们已经说过, 这叫边际效用递减, 也就是新增加的一口, 没有上一口好吃, 而且这个递减会一直持续下去。
肯定有那么一口, 是你的最后一口。 这一口在理论上说, 你吃不吃都是一样的, 这一口的效用是零。 但下一口你不会再吃了, 因为下一口, 你吃了还不如不吃, 它比上一口的效用要低, 是负数, 也就是你只觉得撑得慌、 难受。
其实, 在你吃第一口的时候, 你的胃就已经开始难受了, 只不过你还不觉得, 吃到最后一口的时候, 这种感觉才开始强烈起来。 胃难受是吃饭的坏处。
你吃的最后一口, 就是由于吃了它, 你觉得增加的好处, 也就是边际好处, 和增加的坏处, 也就是边际坏处, 相等的那一口。 跟物体的均衡是一个道理。
所以, 做事做到什么程度, 就要看边际好处和边际坏处在哪里相等。 在此前, 应该继续做, 因为做的话, 你的净好处, 即好处减去坏处, 就增加了; 在此后则应该减少做, 减少才会使你的净好处增加。 这样你的利益才会达到最大化, 相等于吃饱了又不难受。 虽然你想都吃下去, 但是, 你不应该如此, 因为全吃下去, 会把你撑死。 现实中, 确实有撑死的人。 这些人只看到吃饭的好处, 忘记了坏处。
均衡是一种暂时的静止状态, 静止意味着事物让自己的某种状态持续一段时间, 也就是会稳定一段时间。
人们常常嘲笑老年人保守, 害怕变化。 其实,害怕变化是人的普遍特征, 变化意味着不确定性,当人面临不确定性的时候, 就会紧张, 行动失据,遭受损失。 人们买保险, 就是花钱买确定性, 买个平安, 可见人们喜欢的是确定性, 否则不会花钱买保险。
而均衡就是一种稳态, 一种确定, 因为至少暂时不会变化。 只有当事情处于不变状态时, 人们才有机会观察、 认识它们。 如果事情从不停下来, 变化无常, 要认识它们是困难的。均衡还意味着事物的变化是缓慢的, 是一点一点发生的。 比如人类在进步, 可是进步是一点一点进行的。 马歇尔教授是现代微观经济学理论的奠基人( 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包括两部分: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他的学生凯恩斯是宏观经济学的创立者, 这对师徒, 合起来建立了完整的现代经济学体系) , 他有一句名言, 就是: 自然不能飞跃。 不能飞跃的意思就是变化是渐进的、 非突然的。 因为有不同的力量在影响着事物的运动, 而且方向是不一致的。 是渐进的、 非突然的。
假如你熟悉的一个人, 今天和昨天的样子差距太大, 你就会认不出他来, 幸亏我们变化得比较慢, 才相安无事。
均衡也是一点一点达到的, 这是边际考虑的结果。 经济学上把前边说的边际好处叫边际收益, 边际坏处叫边际成本。 均衡是人们不断比较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的结果。消费者购买的最后一单位商品, 就是让自己花的钱所损失的效用和获得的边际效用相等; 厂商生产的最后一单位商品, 是让自己的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相等的那一单位。 这个听起来很玄乎, 看了后面章节的内容就明白了。
均衡也意味着各种力量达到一种妥协。 我们做事情, 就是考虑各种因素, 求得一种均衡的、 让各方都接受的结果, 这样大家才会相安无事。 如果不能做到均衡, 事情就不会结束。 就如谈判, 难就难在各方利益的均衡, 必须作出妥协才能有结果。
均衡对我们的启发是, 为了达到有意义的结局, 必须调整自己的行为, 同时不能顾此失彼。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