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于事实本身来说, 所有的科学都不是真事, 因为科学都有自己的假设, 在这个假设之下, 推演出一系列的结论, 但是假设很难成为现实。
所以, 理论并非现实本身, 而仅仅是对现实的解释罢了。 现实本身太过复杂, 任何理论都无法百分之百地反映,比如人的心理活动。
所以世界上不可能有不受任何约束的、 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 一切以此标榜的所谓理论, 都是毫无用处的骗人之术。
经济学, 也仅仅是一种对现实世界的解释。 解释的对象主要是人的行为。 经济学是一门科学, 所以有自己的假设,经济学的假设就是: 人是理性的。
如果你开始不怀疑假设, 哪怕是看起来荒唐的假设, 那么恭喜你, 你已经进入了科学门。
1590年, 近代科学的奠基人, 意大利的伽利略( 1564~ 1642年) , 在比萨斜塔上作了一个著名的实验。 他把两个重量不同的金属球同时从塔顶垂直抛下。 人们看到的是, 这两个不同重量的球同时坠地。
先前, 根据古希腊著名的科学家和哲学家亚里士多德( 公元前384~ 前322) 物体的下落速度跟重量成比例的理论, 应该是重的球先坠地。 当亚里士多德这样说的时候, 没有任何条件限制, 也就是说, 在任何时间、 地点下, 这个结论总是成立的。这叫绝对真理。
其实, 所有的理论, 都是相对真理, 都是在一定条件下正确, 脱离了这个条件, 真理就是谬误了。 换句话说, 只有那些在有些条件下正确、 有些条件下谬误的东西, 才称得上是真理。 因为这样的东西才对我们有用。 在任何条件下都对的东西, 实际上没有任何用处。 世界上根本不存在这样的理论, 除非它是在骗你。
所有的科学, 最突出的特征, 都有自己的假设。 不同的假设, 是区分不同学科的重要标志。
比如牛顿力学, 就假设时空是绝对的;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没有这样的假设, 然而它假设光速是不变的。 这些理论都是科学, 然而它们仅仅在假设下才成立, 超出了这个假设, 就是谬误了。 比如牛顿力学在爱因斯坦的时空观下就是错误的。
伽利略是科学的先驱, 他当然知道这一点。 看看他的实验。 伽利略根据这个实验, 得出了自由落体定律, 也就是重量与下落速度无关, 不同重量的东西下落速度是一样的。 可是这个定律不是没有条件的, 这个条件就是没有空气阻力。
当伽利略向下抛球时, 有没有空气阻力? 有。
为什么两个球同时坠地了呢? 就是因为虽然有空气阻力, 但是这个阻力可以忽略掉, 它们对球的下降没有什么作用。 所以, 表面看起来, 两个球是同时坠地的。
如果是一个铁球, 一个纸片同时往下扔, 谁先坠地? 铁球。 那这证明没证明亚里士多德的结论是正确的呢? 没有!
因为亚里士多德这样说的时候, 没有任何限制。 我们只要找到一个反例, 就可以证明他是错的。 伽利略的实验, 就推翻了它。
可是, 铁球先坠地, 纸片后坠地, 推翻了伽利略的定律没有呢? 没有!
因为伽利略定律有自己的假设, 即没有空气阻力。 当铁球和纸片一块往下抛的时候, 空气阻力就起作用了, 就不能忽略了。 所以, 这就不是伽利略定律能管的事情了。
可以想想, 如果可以做到没有空气阻力, 比如在真空里, 铁球和纸片还是会一块坠地的。再想想, 伽利略作那个试验时, 两个金属球是否真的同时坠地了呢? 严格地说, 也不是。 不过从肉眼看, 是一块坠地罢了。 为什么? 就是因为还是有那么一点点空气阻力的。看, 科学并不是真事, 它只在自己假设的或者圈定的领域里成立, 在此之外, 就不成立。
我们常常说, 理论是现实的反映, 其实, 不是这样的。 现实是非常非常复杂的, 没有任何理论能够百分之百地反映它。 人的智力和能力毕竟有限,人不是万能的“上帝” 。 理论其实仅仅是现实的解释, 也就是解释为什么如此。
比如据说牛顿看见苹果坠地, 悟出了万有引力定律。 苹果坠地而不是往上飘, 是因为有地球的万有引力。 也许有人说这是因为地球里面有鬼神在叫魂呢。
那理论还有什么用呢? 理论的作用是, 当满足或者接近理论假设的场合, 理论可以解释人们的行动。 比如, 万有引力可以解释苹果落地, 还可以解释很多类似的现象; 而叫魂的理论, 却不能解释任何类似的事情。更重要的是, 理论可以预测和指导人们的行动。 万有引力可以预测星球的运行轨道, 而叫魂什么也预测不了。
有人常常怀疑假设, 说假设不合情理等, 这是没有科学素养的主要标志。 假设是研究、 认识复杂世界的需要。 只有作出假设, 忽略掉一些不相干的东西, 关注要研究的因素本身, 才有助于迅速认清事情的本质。 如果不作假设, 同时考虑所有情况,很难取得进展。
比如, 地图就是对城市的一种假设。 在地图上, 现实中弯曲的路变成了直的, 高度不同的建筑全都是一样高的, 而且全都缩小了若干倍。 如果没有这些处理, 地图和城市本身一模一样, 地图还有什么用呢?你看台球比赛, 丁俊晖他们技术娴熟, 令我们叹为观止。 也许他们不懂“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的原理, 但是如果我们假设他们懂这个道理, 就可以预测他下一步该如何击球, 而且好像这些高手确实是按照这个原理去击球的。 你的这个假设, 对于你预测台球手的下一步行动, 是有用的。 这就是假设的作用。
当然, 假设是可以变动的, 如果在一个假设下得出的结论跟现实相差太大, 就可以改变假设。 但是一旦假设给定, 就要在这个假设下来分析事物,以保证逻辑上的一致性。说了这么多, 该说说经济学了。
经济学是一门科学, 所以也有自己的假设, 经济学的假设不止一个, 但是最根本的只有一个, 这就是经济人假设, 也叫理性人假设。
经济人假设的意思是说, 每个人, 当然这个人不但包括自然人, 也包括厂商, 都是在给定约束下追求自己利益的极大化。
因为资源稀缺, 所以人是受到资源稀缺的约束的, 比如收入的限制、 时间的限制、 价格的限制等。 人们只能在这个约束下追求利益极大化。
整个经济学大厦就是建立在这个假设基础上的。 如果否认这个假设, 就等于取消了经济学本身。
人都是追求自己利益的, 而且追求自己利益的极大化, 也就是最大化。 为什么可以这样来看待人和人的行为呢?
不错, 人是高级动物, 但首先是动物。 这一点常常被忽略了。 动物, 就单个来说, 比人的本事大多了。 比如, 鸟会飞, 狗能预测地震, 而人不能。
动物都有趋利避害的本能。 你给你的宠物小狗食物, 它就会跑过来, 这叫趋利; 你打它, 它就会跑开, 这就是避害。 趋利避害是自保, 也就是自我保全, 因为只有自保, 才谈得上其他。 动物的本能就是这样。
人也是趋利避害的, 趋利避害就是在追求自己利益的极大化。 在任何情况下, 都是如此, 这就是人性。
人性是没有好坏之分的, 但是只有这样才是人。 过去的人, 现在的人, 将来的人, 都是如此。
古语说, “两害相权取其轻, 两利相权取其重” 。 比如, 其他条件都一样, 一份工作每月给你1000块, 一份给5000块, 你当然选后者。 但是,假设你不幸遇到了黑社会, 让你要么断指, 要么断腕。 你怎么办? 当然是断指以存腕, 断指当然是害, 但是为了存腕必须断指, 这时候就得权衡一下, 断指的害处比断腕的害处小, 那就只能断指了。 断指非为取害, 是取利, 是为了争取自己更大的利益。在险峻和特殊的情况之下, 人性是多么昭彰。
你可能会说, 人不都是这样的, 有的人, 经常做好事, 他们是为了别人好。 那怎么解释这些人的利他行为呢?
这是因为, 这部分人快乐的原因, 或者偏好,跟一般人有些差别。 对于多数人来说, 事情对自己有利才快乐, 但是也有一部分人, 这些人, 人数不会很多, 对他们来说, 事情于己有利, 是快乐的,
但是, 帮助别人, 让别人快乐, 他们会觉得更快乐。 在这些人的偏好中, 利他的倾向非常明显。 如果不做利他的事情, 他们反倒少些快乐。
还有些人, 做了亏心事, 为了类似于宗教式的纯洁性, 就拼命做好事。 有些人捐献好多钱给别人, 是为了减轻心灵的痛苦。 这跟有些人发了财,就天天烧香一样, 都是为了自己好。
1996年有个电影, 引起过轰动, 说的是一个战士, 把他的战友给撞死了, 他经常在噩梦中惊醒, 所以, 他就拼命做好事, 因为只有如此, 才能减轻他心灵的痛苦, 少做噩梦。 他做好事, 当然是为了别人好, 但是更主要的是为了自己好。 因为,在此前, 他是不这样做好事的。 现在, 如果不做好事, 他就痛苦。在客观上, 他们的行为是好的, 甚至是高尚的; 但是在主观上, 他们也是为自己更快乐。人都爱自己的父母, 为了他们, 愿意牺牲自己。 为什么? 因为他们是你的父母, 不是别人的,别人的父母你是未必喜欢的。
那么, 在公交车上给人让座的人的行为怎么样呢? 那可是给非亲非故的人啊。这是同情心的产物。 孟子说, 恻隐之心, 人皆有之。 没有恻隐之心, 人就与禽兽无异了。
这样说, 似乎有些刻薄, 不过, 让个座, 实在应该是起码的礼貌, 不能提到道德高尚的层次上。
当然, 让座, 应该是在年轻人和老人之间的, 而且是前者让后者; 如果是年轻人之间, 是没有必要的; 如果是老人给年轻人让座, 那这个老人就有问题了, 或许动机不那么纯洁。
做好事, 还要看接受善意的一方是否有需要,是否愿意。 有一部电影, 是周星驰演的, 他看见一个老太太, 就送她过了马路。 搀老人过马路, 总是好事吧。 可是, 那位老太太说, 我好不容易刚刚过来的啊。 你看, 这就是帮倒忙了。做好事的人常常说, 他们帮助了别人, 就更快乐了。 此言不虚也, 我是深信这句话的!所以, 利他行为和利己行为, 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一致的, 可以统一为利己。
必须强调的是, 利己, 决不是损人利己。 而是在不损害别人利益的前提下, 增进自己的利益。 而在通常的情况下, 是增进了双方的利益。一切以损人为代价的行为, 最终是不能持续下去的, 因为谁也不比谁傻多少。
那么, 一个问题就出来了。 如果每个人都从利他出发做事, 好比说每个人都是孔子说的君子, 这个世界岂不是更美好? 看来经济学的假设有问题。
表面看来是这样的, 其实不然。
我们说过, 1776年, 亚当·斯密出版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 也就是著名的《国富论》 , 这本书的出版, 标志着经济学正式诞生。 亚当·斯密是近代经济学的创始人。 在这部伟大的著作中, 斯密描述了后来广为人知的“看不见的手” 的原理。
他说, 每个人都不知道如何增进他人的利益,甚至也不知道他人的利益为何物。 每个人仅仅知道自己的利益, 仅仅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去行事。 但是, 当他这么做的时候, 有一只看不见的手, 在引导着他, 使他在追求自己利益的过程中, 去实现他人的或者公众的利益, 虽然这不是他的本意。
令人惊异的是, 斯密接着说, 每个人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去行事, 要比他从他人利益出发去做事,结果对他人更好。斯密的意思是说, 如果你真想对别人好, 只要对自己好就可以了。 套用一句广告语, 爱自己等于爱别人!
这是石破天惊的。 为什么世界居然是这样? !
因为当人们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去做事的时候,竞争的压力使得他必须对别人好, 这就是市场的力量, 看不见的手, 就是市场。 市场的本质, 是个人的, 是个人在自利心理的诱导下的选择行为。 在主观上, 是利己的, 但是在客观上, 却必然利他。
以沃尔玛为例, 沃尔玛并不是什么高科技公司, 只是一个卖东西的普通公司。 就这么一个不起眼的公司, 在不长的时间内迅速崛起, 连续多年排在世界500强的第一名。
可以想像, 在沃尔玛走向辉煌的过程中, 许多同类公司被它击败, 倒闭了。 为什么? 简单地说,就是因为它们的东西卖得太贵, 比沃尔玛要贵, 消费者更喜欢便宜, 买沃尔玛的东西省钱, 省下的钱, 可以买别的东西, 消费者的福利就提高了, 这是消费者追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 中首先提出“看不见的手” 的学说, 但是这并非斯密所独有的思想, 《圣经》 里有, 中国古代也有。 我们可以把西汉的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 中的论述与亚当·斯密在《国富论》 中的“看不见的手” 的最初论述比较一下, 你可以看到, 它们如出一辙, 当然司马迁比斯密早了1800多年。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