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的衰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840年的中英战争,第二阶段是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第三阶段则是1900年爆发的八国联军侵华;在这三个阶段中,清王朝所付出的代价一次比一次重,直至八国联军侵华事件爆发后,清王朝已经再无任何回天之力,在苟延残喘了12年后,终于灭亡。

而在这三个阶段中,最让人无法接受是1894年败给日本的甲午战争,其中原因有很多,其中最让人义愤难平的就是北洋舰队败给日本联合舰队。

在很多人看来,清王朝花费巨资打造的北洋舰队整体实力远胜于日本联合舰队,结果却败了,败得那么猝不及防,这实在是让人愤怒,既哀其不幸,又怒其不争。

但通过深入了解后,又有些释然,因为北洋舰队的失败似乎又在情理之中。因为有人说,北洋舰队之所以败给日本联合舰队,主要有三个原因:

第一:北洋舰队除了初创时期花费巨额资金购买军舰装备外,其他时候长期缺乏资金维护及更新,甚至官兵的俸禄都无法按时按量发放。

其中关键因素是慈禧太后这个老妖婆挪用北洋舰队的军费修复颐和园,所以罪魁祸首是慈禧太后。

第二:日本联合舰队的起步虽然比北洋舰队晚,但与北洋舰队不同的是,日本联合舰队得到以明治天皇为首的高层高度重视,长期不遗余力投入巨额资金建设,使得日本联合舰队后来居上。

第三:有心算无心,日本方面一直处心积虑想要消灭北洋舰队,而北洋舰队在李鸿章的指示下,始终采取避战态度,以至于被日本联合舰队逐个击破。

其实第二点和第三点大致上是正确的,但第一点明显就是胡说八道;有资料证明,慈禧太后修缮颐和园的资金,是李鸿章等人搜刮来的,并未挪用北洋舰队军费。

不过北洋舰队的装备和战舰长期未能得到维护和更新却也是真的,但这是因为清朝的制度问题;海军是一个需要长期投入建设的军队,所谓百年海军就是因此而来,而且为了不落后,还得逐年增加投入,才能保持领先。

而海军衙门从户部得到的拨款却是额定的,这些军费仅够北洋舰队日常所用,想要更换军舰或升级装备,这是不可能的事。

但就算如此,北洋舰队最终在黄海海战及威海卫之战中,仍是表现出了海军应有的风范,拼死反击,以大无畏精神向日本战舰发起进攻,对日本联合舰队也造成了不小的伤亡。

其实以清朝的作风,就算海军全败了,也不至于投降并签下耻辱的《马关条约》,那是什么让清朝低下头颅,向曾经的“小弟”签下如此屈辱的条约呢?

问题的根源还是出在陆地上,没错,甲午战争是分成两部分来打的,海军的交锋只是其中一个部分,但也只是其中一部分,真正起决定性作用的,是陆地上的交锋。

而很可惜的是,清朝陆军的表现,比当初镇压太平天国时期要更加不堪,陆军作战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朝鲜半岛进行的,第二阶段是在辽东半岛进行的,到第三阶段时,日军已经达到了辽河一线,如果再进行下一步,那就是入关奔袭京师了。

试问清朝统治者如何不慌?所以才被迫派李鸿章去日本,与日本方面在马关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求和条约。

当时清朝的陆军到底有多腐朽?在第一阶段朝鲜半岛战争时,总指挥官叶志超带队狂奔五百里,撤回国内,左宝贵独木难支,力战身亡,清王朝的第一道防线就此拱手让人。

之后在李鸿章的主持下,清朝调集三万军队前往边境线抵御日军入侵,结果仅防守虎山的马金叙、聂士成所率部队顽强抵抗,而其余清兵皆作壁上观,马金叙、聂士成部因寡不敌众而亡,其余清兵各部闻虎山失陷,不战而逃;就这样,三万清兵组成的鸭绿江防线全线崩溃。

清朝统治者大惊,急忙调军队去防守,前前后后调了数万军队,但不是因为指挥失利,就是因为临阵脱逃,总之吧,大好河山就这么被日军快速占领,及至李鸿章前往日本求和之前,清朝百余营六万多大军已从辽河东岸全线溃退。

可能会有人问了,日本陆军有多少军队啊?或者会有人说,日军装备精良。其实日本陆军总计才三万人,而且以日本当时的国力,这已经是极限了,甚至说连补给都无法给予。

而且当时日本全方位打造海军,陆军就如同弃子一般,装备甚至不如清朝的某些“精锐”部队,清朝陆军之所以败,主要就三个原因,第一是思想僵化,第二是缺乏战斗意志,第三是缺乏全盘统筹。

一直以来,很多人都将甲午战争的失败归咎于北洋舰队的失败,当然,如果北洋舰队能击败联合舰队,就能切断日本陆军的后路和补给,从而赢得战争。但将一切都压在北洋舰队身上,而忽略陆军的无能,是不是有点过了? 说到底,甲午战争失败,罪魁祸首是清朝陆军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