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强调好好保护自己永不为过

作为一个常能看到霸凌、打架和斗殴现象的初中学校走出来,而自身力量一直相对较小的人,其实面临过同样的暴力和恐惧,也不敢走偏僻的夜路。我相信很多力量薄弱、性格温和的男生以前也都有这种感受,面对暴力向来都是采取避而远之、该认怂就得认怂的方式。
我们初中老师也会教我们所有人,如果有人当面敲诈,先把钱给他,不要硬拼,先保证自己的安全。
我能存活至今,可能真的只是因为经常先怂罢了,但其实也并不等同于懦弱。“应强则强,应弱则弱”,这是自从我独自出门去外地上大学后,母亲常叮嘱我的八个字,也许老一辈人比我们更懂人性之恶。朝一个颇野蛮的绝对力量砸啤酒瓶,这种勇气,我的确从来没有拥有过,可能以后也不会有。
据观察,男性确实要对这种事更”麻木“一些,因为这种场面,我们真的见得更多,而且绝大部分都发生在男性之间;但却从来没有受到如此广泛的关注。
当看到视频里那张狠狠砸下去的凳子,这让我想起来了中学时班上一个同学把凳子砸向另一个同学的脑袋,血液在我眼前喷涌而出;想起了在学校附近巷子里常有人拿着刀打架斗殴,学校附近那个被殴打致死的同学哥哥;也想起了那个被暴力植入恐惧后的自己,多次在自己面对更粗壮的手臂时都选择了忍一时风平浪静。在全班几乎最弱小的我幸运地度过了初中阶段,虽然面对暴力时常苦恼自己的弱小,但并没有遭受过严重伤害。
“严惩一次犯罪者,比教育一万句受害者学会保护自己有用得多”。
这句话戳中了我们的痛点,表达了我们对一个没有任何犯罪的理想国的渴望。但目前看来,放眼世界各国,任凭社会文明向前、经济水平提高、教育水平提高、法治变得健全、刑罚变得严厉,都不能让偶然的暴力彻底消失,暴力却从未彻底停止,甚至也无关个人的教育水平。
最高的刑罚莫过于死刑,我们国家有死刑,但杀人事件有停止吗?最近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
对理想国的渴望和对见义勇为行为的期待,都是对外界的期盼,然而那些因素都是不可控的。危险来临之时,唯一能靠的就是自己。
所以我仍认为首先要先保护好自己,真的不要硬拼,上了新闻可不会是什么好事。
2. 法治若真的公正,这次恐怕难以平息众怒
就事论事,探讨法治。看到很多网友在情绪的裹挟之下,动辄说要判远超其罪行程度的死刑、无期徒刑。我也对此事感到很痛心,也能理解网民的情绪。但我觉得这不能叫真正的法治,也不能让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好。
一个简单的问题也许就能判断自己是否有真正的基本法治观念——你是否认为唐山事件中涉事男子具有聘请律师为自己辩护的权力?或者为罪犯辩护的律师就是没有良知的吗?
曾经我认为律师只是为受害者服务、惩治凶手的,直到我前几年看了一部台剧——《我们与恶的距离》,才纠正了这一基本的常识误区。剧中的王赦律师是专门为死刑犯做辩护的,被很多人骂。我三观大受震撼,才对司法公正有了一些更加理性的认识:既要惩罚犯罪者,也要为犯罪者争公正的处罚。

网上看到一位网友的评论:“民众在斩草,政府在除根,媒体在浇水,只有王赦在研究土壤。”
所以到底是什么土壤一直在滋生”恶“?即便有死刑,暴力事件、杀人事件从未停止。
若案件结束后,给犯罪者判了与其暴力行为对等的处罚,这是公平的。
但倘若最终给了他远高于法律规定的处罚,那么这就不公平了。
你骚扰我,我就骂你。你骂我,我就推你。你推我,我就用酒瓶砸你。你用酒瓶砸我,我就用凳子砸你。你把我打得很惨,我要你死刑。这就是暴力不断升级的过程。
如果我们一旦认同以更大的暴力威慑暴力,且把这种想法融入了自己的潜意识里,这必将影响我们日后处理事情的行为,下一次自己与人发生冲突时是不是可能就会陷入这么一个不断采取暴力升级的交战中,最终的结果一定是必有一伤。
倘若每个人潜意识里都有着这样的戾气,都是想以更大的暴力去震慑暴力的心态,这种想法就与施暴者无异了。“恶”在这样的土壤里只会进一步滋生,我们的环境也不会变得更好。
结语
法律应该为弱者保驾护航,但愿法律始终站在人民的一面,弱者的一面,有理的一面!不要再为虎作伥!不要为权利张目!为金钱张目!回复人民审判制度,照顾社会舆情!掌控社会舆论工具不被金钱俘虏!!!
个人观点,不喜轻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