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阳读书之《走出唯一真理观》二

个体在当代社会的恐惧和茫然

不得不感慨,这世界在最近的这几十年里变得太快了,网络改变了人认识世界的方式,也让“知道”变得很容易。科技进步,让时间距离的概念都改变了。你要是完全在一个现实层面,你的注意力被现实牵制,你会恐惧自己有什么“不知道”的。

一个观念非常快被刷洗,就像翻牌一样,个体被强调了,但是其实更汹涌的洪水带走的是无意识的集体。除了广告里不再有“永远”“永恒”这样的词,对个体来说,有时候也不知道自己想要坚持什么。这个世界总是令“我”痛苦,而我不确定用现有的这一点才能会对世界的未来有什么帮助。

时代观念的变迁和当代人的生存困惑

这现代化是让生活变得简单了、容易了、轻松了,可就不知道是不是有些东西永远不会有了?……这么说简直太奇怪了,但的确是,那些名著里写的那种生活,那种感情方式,离得多遥远啊,是吧?(其实今天我们连名著都不看,课堂上和学生谈名著有时候像对琴谈牛,这有很多的原因,包括作为老师的我)说起来也不过一百多年,人曾经是那样生活,那样想问题,感受世界的。

从前,目光是向上看的,那里有一种更高的存在……艺术家也改变世界,是这么改变的:他借来神的光辉,这个世界的面貌由于这种光照而改变了。哪怕在人世间做事,哪怕去造福民众,他都好像是要做一个成就,让更高的存在满意——叫它“上帝”,叫它“天”——它在那么。尘世间的变化倒是第二位的。(让我想到毛姆的《月亮与便士》)

今天,我们直接把眼光投向下边,通过政治、技术、实业把世界变得好一点,……在这种背景下,对底层的关怀成为衡量一切的正当性标准。……所以,我们就没有以前人的那种信心,只顾去追求卓越。

现代社会的第一大特点是平民化。或者说平民的生活理念成为基本理念。过去人们的视野里,zhe few 处在中心,现在人们总是把目光投向zhe many。人从来就有过好日子这样一种愿望,但是好日子是跟其他东西配合在一起的,比如信仰,比如德性,比如其他社会理想。

当代人的生存困惑:在主流世界,过上好日子这样一种生活理想覆盖了所有其他的理想。

虚无的可怕就在于它不是什么都没有了,而是没区别了。爱或不爱,无差别;死或不死;无差别。所有人都那样,没有一个人打起精神来,人失去对自己身份的意识认同。“贵族”或“精英”成了成功人士的别称,而非道德高贵,追求远大的主体称呼。“等级”的缺失,在某种程度上,造就了“末人社会”。良好的社会存在是因为有人或有相当一批人在向上看,如果大家都平视,或向下看,也就什么都无所谓了……

个体如何去过自己的生活

从个体来看:今天的人容易产生失败感和无足轻重感,原因非常多,我想这跟人人都面对漫无边界的整个世界有关。

一个人直接面对太大的世界会带来一种无力感。

从社会看:在这个全面反思的时代,我们的生活不断受到来自于不同观念的挑战和质疑,所以个人必须要对自己的生活做辩护,必须要为自己的生活提供一个理由,解释生活的合理性。(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我们更容易选择投向了强大的占据主流的观念,为自己的行为寻找道德的制高点等)……事事都要显得合乎或明或暗的意义成了当代生活的重大疾病。

这种无处不在的反思会威胁和摧毁很多东西,因为它会把原本厚实的东西变得薄瘠。……我们要尽可能地去做实际的事,这实际的事什么都包括,包括生产劳动,包括养孩子,包括踢足球或打篮球,要靠比较厚重一点的生活把反思托起来。否则反思会飘起来,我们会飘在反思里。

从来也不是只有一种应该去过的生活,孔子入世,庄子逍遥,孰是孰非孰高孰低?

我有所领悟地过着我唯一的生活,这种生活富有意义,当然不见得在于我从这种生活捞够了好处!它富有意义:可以是因为它富有创造性;可以是因为它为别人带来好处;也可以是像特蕾莎修女一样,因为它充满了对不幸的慈悲;在极端的情况下,也可以是,因为我为我钟爱的人或我的民族,献出我的一切,包括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