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阳微旭

初阳微旭

关注
12粉丝
0关注
96被推荐
IP属地:浙江

9枚勋章

一个喜欢读书的人的读书笔记

  • 又是平安度过的一天
    理智上知道,这一波肯定躲不过去,终将变羊,但感性上还是希望能晚点就晚点,能在病毒地迭代变得更弱的时候再被感染多好! 晚上班级学生有几个感冒,叫我签请假单,说是出去打针,签字的的时候,总觉得心里很忐忑。 签好之后,想起了朱自清先生的散文“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虽然没有盼望,但是总有一种想法,既然不可避免,早得早超脱,而不必等待靴子落地。 然后,想起上篇动态上所说的:疫情放开后,学校怎么办?果然,最近看到很多的新闻,关于各地教育局所发的幼儿园小学没有提早放寒假或要提早放寒假的通知,家长们觉得,大学生都返乡了,小学生、幼儿园为什么不提早,担心孩子在校感染。我觉得这担心能理解,但是真把这批神兽放回去,又肯定有另外一批家长说,没时间、没办法带孩子。哈哈,人和人之间总是难以找到共识的。 不管怎么样,庆祝又是充实忙碌的一天过去了,无论怎么样,点份水煮鱼羊吃吃不过分吧,消灭不了病毒,难道还消灭不了羊吗
  • 读书:关于“人”和“人生”的那些金句
    2022-12-13
  • 夜问:于热闹中见虚无——你最近看什么?你看到了什么?

    2022-12-12
    12跟贴
    图片
  • 闲谈:家境差才能学习好?你还这么天真吗?

    2022-12-11
    18跟贴
    图片
  • 读书:梁启超先生如何看佛教信仰

    2022-12-10
    图片
  • 剖腹产为什么不如顺产,不值得提倡呢?
    医生开了一个疗程的药,然后吃到一半,你觉得病好了,你会继续吃吗? 几个小伙伴在以一起,你发现蚊子特别喜欢叮你,你说因为你是%%血型,所以蚊子喜欢,这种说法有道理吗? 世界无限广大,宏大的从星球到宇宙,微观的从我们人体到微生物icon细菌,无数的不解谜团等待我们去探索,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很难从专业角度去发现思考这些奥秘,但我们可以在书本中了解关于我们世界和自己的相关知识。 推荐这本书《为什么有些人特别容易招蚊子—小小微生物告诉我们的事》,作者从每个人身上都有的微生物说起,通过具体的数据把微生物对我们人体的健康,对我们情绪的影响娓娓道来。将我们日常的行为对微生物的影响,微生物与人类的未来等展现在读者眼前。最为关键的是,篇幅不是很长且不晦涩容易读,具有一定的趣味性。
  • 读书:读《法治的细节》中法律与道德的思辩

    2022-12-09
    图片
  • 读书:你会用法律还是用道德去评判别人,关于法律与道德的选择

    2022-12-08
    图片
  • 当“过去”真正过去,我们用什么去纪念去提醒
    2022年12月5日,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向远松去世了。至此,南京大屠杀在世的幸存者仅剩54位。 这则新闻,夹杂在各种资讯中是那么的不显眼。世界杯、新冠感染症状、居家隔离注意事项,旅游板块大涨等等,太多的资讯铺面而来,让我们无暇去关注,一个普通人的逝世。 更何况,疫情时代的生活,已经让我们疲于奔命,哪里还有闲情去看、去听,单是生活本身就已经是一件沉重无比的事情。 然而,在新闻出来两天后,初阳还是想说一些话。 这几年,很多纪念、很多情绪,都带有一种形式上的表现(每到某个节日或特殊时间点,是朋友圈的各种展现或单位的各种活动),甚至有一些连形式都慢慢消失(如学雷锋,做好事)这让我们有时渐渐反感于被动地去做一些事情,然而,对于中华民族而言,确确实实,有些历史、有些过去,我们总要铭记。 铭记不是为了报复或沉溺于过去的辉煌或悲壮,铭记是为了能知道我们从何处走来,是怎么走到现在的。铭记是为了能让我们能更好地了解身为“中国人”的骄傲与责任。 固然,有些东西离我们普通人很遥远,但是当我们走向历史,却发现恰恰是离我们很遥远的国家或民族的低谷,最可怜的还是我们这些普通人。所以,记住过去,提醒自己,我们或许能清醒地面对自己,面对国家,面对未来。 哎,说到这里,感觉变成说教一样,这大概就是做老师养成的坏习惯了,请大家谅解。 然后,回到新闻中来,当关于过去的人或物都消亡了,是否代表着过去就不存在呢?我想肯定不是的,但是但这些人慢慢走向他们的归宿后,或许关于那段历史,我们也就少了更直观更切实的感受了吧!
  • 后疫情时代的学校,阳了怎么办?
    防疫“新十条”发布后,关于学校疫情防控有这么一些优化:没有疫情的学校正常开展线下教学活动,有疫情的学校要科学精准划定风险区域,风险区域外仍要保证正常的教学、生活等秩序。并要求各地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学校疫情防控工作…… 然而,初阳在这里有几个小小的担忧: 第一,从学校角度,区域不同,管理水平不同导致的差异。之前,我们可以发现因各地的管理水平差别,导致疫情防控其实有时候也是摸着石头过河,各地有科学的,有野蛮的,那么全国那么多的学校,因区域、经济、管理水平等相关因素的区别,真能在校园层面做到科学精准吗?会否,等发现了一例就已经是潜在无数呢? 第二,从家长角度,幼儿园、小学的孩子在校已经有阳性的情况下,家长是否放心孩子继续去读书呢?家长自己如果阳了,是否会让孩子也居家隔离,还是继续上学呢? 第三,从学生角度,如果因为自己阳了,感染了班级同学,是否有可能会出现内心的愧疚和负罪感?居家隔离,是否会担心自己无法跟上学习进度而产生焦虑呢?按照现在学校的心理教育建设情况来看,能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吗? 其他方面,应该还是会有其他问题吧,各位看官,你们觉得呢? 写到这里,忽然想到,最近看到各地大学纷纷提早放寒假,这是否也是一种学校面对可能情况的逃避呢?
  • 从2020到2022,后疫情时代的未知和责任

    2022-12-08
    图片
  • 薪火相传,烛照时光
    12月6日上午,中国高等教育学泰斗级人物潘懋元逝世,据中国教育学会介绍,潘懋元是中国高等教育学的开创者与奠基人,属于泰斗级的人物,受到高等教育界与教育科研界的尊重与推崇。 笔者不了解他,甚至可以说在此之前,都没听过他的名字。然而在近几年,从院士到教授,我们看着新闻中一个又一个的专家们离开,不免也感到一种悲伤。这些专家学者们从那个时代走来,因时代的背景,国家的创伤、民族的苏醒崛起而显得那么纯粹,他们真正可以说是为了中国、为了中华民族而奉献终身。 之前看书《乱世犹闻读书声——中国教育1912─1937》从1912年蔡元培担任教育部长开始到1937年,那批教育家从民族崛起的愿望出发,进行种种教育改革,实行自己的各种教育实践,他们或才华横溢最终成就正果如蔡元培,或全心投入清贫劳累至死如陶行知。一部中国教育的历史变革,正是一代又一代人的薪火相传。即使我们今天去看,觉得有些观念不一定成熟,却还是那么令人感动令人震撼。 潘公已逝,他终于能在付出后真正地休息了,只望在国家走到更美好、更强大的今天,教育者们能接过前人之重任,不忘初心,为国之富强、为民之所忧、为心之所向交上一份负责任的答卷。
  • 春秋战国的乱世为什么反而出现诸子百家的思想争鸣呢?

    2022-12-07
    图片
  • 重新开始
    兜兜转转一圈,还是回到网易号来,虽然知道,没有哪个平台好或坏,只有更差与比较差的区别,但是还是希望能够借助平台,让自己有一个写作的习惯。能够每天去写一些,去看一些,去思考一些。
  • 读书:如何成为一个“称职”的学生,并坚持读书学业有成!

    2022-07-18
    40跟贴
    图片
  • 读书:杜甫之大成与李白之大悲
    2022-07-02
    1跟贴
  • 对于花之凋谢与凋落的一种情感认识:
    对于花,我也觉得枝头上憔悴黯淡的花朵,较之被狂风吹落的满地繁红更加使人觉得难堪。后者虽使人对其夭之深怀惋惜,而前者则使人清清楚楚地认识到生命由盛而衰、由衰而灭的残酷的事实。后者尚属可避免之偶然的意外,前者则是不可逃避的一切生物之终结的定命。
  • 读书:《迦陵谈诗》之中国诗体演进及其他
    2022-07-01
  • 道德本来就不是教导我们如何使自己幸福,而是教导我们如何使自己无愧于幸福。(康德)
正在载入...
正在载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