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阳读书《法治的细节》之如何做一个称职的老师?

该篇文章是罗翔老师在得到大学开学典礼上的演讲稿,在文章中他从对其教师生涯影响很大的三个时刻谈起,对“从事一份职业,到底怎样才算称职“进行自己的探讨。笔者不才,也想试着从他的立论角度围绕如何做一个称职的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卑微的起点会促使你开始一件事,但是让你坚持下来的,一定是热情和使命。

我们是为什么读书的呢?有些同学会说是父母家人想要我读书;有些同学会说是为了学习知识而读书;有些同学或许困惑着这个问题,因为他们从来没有考虑过。其实,不要说学生,就连家长有时候也会茫然于这个问题,读书到底是为了什么呢?

如果我们一再追问下去,或许就会跑到罗老师所说的卑微的起点:考个好大学,找份好工作,好好赚钱,能过上一份你我认可的好生活。一点都不伟大。

甚至我们可以发现,从这个起点出发,不仅有读书,还有半途辍学的打工,还有职业技能培训,还有其他种种……他们最终的生活未必比呆在校园读书差。

甚至今时今日的种种经验告诉我们,为了读书所花费的金钱和精力、金钱等,在最终的收获阶段未必能获得同等的回报。有时候,压力太大反而适得其反的例子也比比皆是。

所以如果说读书是为了赚钱,是为了学习积累知识,从这个卑微的起点出发的我们,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想要坚持“读书”这件事,必得寻找到自己的热情和使命。

怎么才能热爱?从我的工作经验来看,有两种可能:一是从学习中获得一种认可(赞扬、夸奖),然后在追逐认可中热爱学习。但这种热爱很容易崩塌,因为学习不仅是纵向上的成长,还是一种横向上的比较。

另一种可能是获得学习的快乐。有些同学在某一门功课中的学习中因为个人天赋或掌握学习方法等可以很好掌握相关知识,于是他们在这门功课的学习中会越学越快乐,刷题、冥思都能坚持,而对于其他的一些学科就坚持不了,产生厌恶情绪。

看到此处的朋友们,你们觉得怎么才能对学习产生热爱,对于现在求学的初中高中生?

而使命呢?或许是一种责任?我在高三复习的那一年,150分的英语每次都只能考50到70分,成绩很稳定;而数学,好的时候一百多,不好的时候七八十,很不稳定。

作为一个普通农村中学的普通学生,我困惑于读书的未来,然后,就写了张纸条给我的语文老师,他在课后把我叫到办公室去,在我的忐忑中只问了我两个问题:1.不读书,你能做什么?2.你这样的家庭,不读书你能为家庭做什么?

于是,如一些港片中所演,我掩面而出。

后面虽茫然于未来,还是坚持到了最后。侥幸那年英语数学比较简单,上了师范学院,完美地证明了学霸不当老师的这个话题。

你能找到你的使命吗?为了父母亲人?为了国家富强?为了走出小镇?为了放眼世界?还是其他……

二,热爱,不等于称职,把热爱转化为持续的行动,才是称职的开始。

罗老师认为:一切有意义的知识,最终都是为了行动。作为学者,我们经常会思考许多崇高于深邃的观念,但是我们经常误以为自己想到了,说到了,也就做到了。……这其实只是自欺欺人,这个世界最遥远的距离就是知道和做到。

那么作为一个学生呢?空有其志,觉得自己想明白了,和爸妈说,我知道的呐!是不是就代表我们做到了呢!去做,去养成行动而不空谈的习惯吧!

英国法学家斯蒂芬认为:人类普遍视为良好的每一种习惯,几乎都需要经过或多或少痛苦而艰辛的努力才能养成。

想晚起睡懒觉,想和同学一起开黑打游戏,想在小视频中体验放松的感觉,想在小说的奇幻想象中去营造生活的完美。同学们,如果不能明确制定学习计划,养成学习习惯,按部就班地学习、复习、质疑、反思,而沉溺于上面的种种,你觉得这是真正的“学习”吗?是一个称职的学生吗?没有自我的克制和自律,个人会倾向于过一种游手好闲、了无生趣的生活。既没有高雅的教养,也缺少追求伟大人格的动力。

从家长的角度,不管我们为了何种起点让我们孩子开始学习的道路,不可能指望还是孩子的学生会自发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一定的强制施加的外界压力,个人会倾向于过哪种生活,是不言而喻的。

三,当我们从知识迈向行动,我们可以在行动中获得共同体的力量,这份能量又能回过头来,为我们自己作为一个个体的行动提供力量。

行动的力量从何处来?

罗翔老师认为,在走向知行合一的过程中,一个人往往是怯弱的,能帮到一个人的是凝集成更大的共同体。

用你的行动,用你的热情学习,用你的坚持学习的种种,去影响其他同学。让大家形成一个整体,一个共同体去面对个体的怯弱。

从古往今来的人类群体中去汲取力量,让那些学习道路上的先行者告诉我们:过上一份好生活并不是最终的目的,只是我们为了最终成为一个高贵的人的一种手段。

从家长的角度来说,或许就比较实际了,在双减的这个时代背景下,或许不一定好听,那就是如何去寻找一个更好的环境了……

最后以罗老师的一句话结束:我们无需关注未来,我们只需活好今天,因为永恒由每一个今天构成,每个今天都可以接触永恒。

祝大家心想事成,学业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