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阳读书之《逻辑新引》二
鹧鸪天 [宋]张炎
楼上谁将玉笛吹,山前水阔暝云低。
劳劳燕子人千里,落落梨花雨一枝。
修禊近,卖饧时,故乡惟有梦相随,
夜来折得江头柳,不是苏堤也皱眉。
夜来读诗一首,虽无离家思乡之愁,却也能从中感受诗人“皱眉”之悲,特别喜欢前两句,有“何处玉人暗吹箫,散入春风满洛城”之感,这或许正是“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即使觉得吵闹,也能在点滴中感受到他人的悲喜。好了,继续今天的阅读摘记吧。还是一样,蓝色是自己瞎说或瞎补充的……不过好像这个平台没字体色彩,就用括号区分吧
第二次.真假与对错
导入:就语言而论,我们是不能由说“某人不积极”而推断“他就是消极的”,因为“积极”和“消极”虽然互不相容(反对关系:意思不能同时存在,但是可以同时不存在,如我现在在学语文和我现在在学数学,不能同时存在,但是可以同时不存在。与之相关联的还有矛盾关系。矛盾关系则是不能同时存在,也不能同时不存在,不能同假,必有一真,这种在这本书里称为不相容又穷尽)但并非穷尽,除了积极与消极之外,还有无所谓消极与积极。
不相容而又不穷尽的名词,肯定其一可以否定其余(不矛盾律的运用,其他还有如排中律、同一律、充足理由律等)例如,我们说某人美时,可以推论他不丑,但不可由否定其一而肯定其余,我们说某人不美时,就不能一定说他丑。
过渡:(但是人的经验是有限的,如果去判断相容与否或穷尽呢?面对未知事物要如何去判断对错呢?作者由此提出本次的议论话题)要分别逻辑和经验,最好的办法是分辨真假与对错。
正文:
一个茶杯在桌子上,这是一个现象,现象只有“有无”可言,而无真假可言。(但是很多情况下,我们经常用现象的有无来进行价值的判断,或者用现象的有无来进行说理)如果用一个语句表示这个现象,说“一个茶杯是在桌子上面”,这个语句是有真假可言的。(命题:也叫判断,语言表达方式为句子,是运用概念进行判断的语言形式,是断定或陈述事物情况的思维单位。)依照通常说法,如果有一个杯子在桌子上,那么该语句为“真”,如果没有,那么这个语句为“假”。由此可见,这样的真假,是表示经验的语句之真假。
一般人常把事物之有无与语句之真假混为一谈,……更多的人把经验语句之真假与逻辑推论之对错混为一谈,于是毛病迭出。
逻辑的推论所涉及的,不是经验语句之真假问题,而是决定哪些规律可以保证推论有效(对与错)的问题。……决定推论是否有效的条件不靠经验,……我们不仅不应求助于经验,而且应须尽可能地将经验撇开。……如果一个人的思想不能离开图像画影等因素,那么他的思维能力一定非常有限。
然后作者通过实例列举了真假与对错(推论的对错)的四种推论形式,1.语句真推论对,2.语句真推论错,3.语句假推论对,4.语句假推论错。得出真假与对错,是各自独立的,至少在施行逻辑的推论时是如此的,所谓各自独立,是互不相倚之意,也就是说,语句的真假不是推论的必要条件(必要条件:没有这个条件一定没有后面的推论,有后面的推论一定有前面的条件,即无之必不然,有之不必然);推论的对错也不是语句的真假之必要条件。……推论的对错之必要条件,则是纯粹的逻辑规律。
其中有一两个例子比较有趣,姑且摘录如下:
凡鸡有三足 ******** 凡人是上帝
凡鼎是鸡 ******** 凯撒是人
凡鼎有三足 ******** 凯撒是上帝
第一个推论,前提假,但是推论对,结论真且对,第二个前提假,推论对,结论假但对。
通过这两个例子,如果我们反过来想想他们的运用,所谓歪曲事实,所谓在类比的时候只抓一点,强加因果,有时候真是可以……
今天到此为此,下次再继续……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