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是有尽头的,虽然我们无法说明那尽头是什么?

信仰是有意义的,无论是价值、意义还是宗教的……

只是我们有时候把信仰当成是现实目标的追逐,信佛、崇道抑或西方传入的教派,从民间地方的信仰到各地的庙观祠殿。从具体来说,所见有求名求利求健康平安……无不关联着一个具体的指向;从抽象来说,信仰指向人的来处归处,涉及哲学、伦理、社会……已经潜移默化地渐染了我们的生命过程。

我们无须避讳谈论信仰宗教,也需要给自己内心以另外一种方向的指向。以此,今天摘录梁启超先生的一篇文字《论佛教与群治之关系》,时代已经变化,也许一些内容未必是我们今日所认可、赞同。也未必符合今日之时势变化。不过无论是知识的积累或者探究其说法之内在缘由,也许都有可能有所启发吧?

一.佛教之信仰乃智信而非迷信

梁先生认为佛教最大纲领为“悲智双修”,自初发心以迄成佛,恒以转迷成悟为一大事业,其所谓“悟”者,又非徒知有佛焉,而盲信之之谓也。故其教义云“不知佛而自谓信佛,其罪尚过于谤佛者”何以故?谤佛者有怀疑心,由疑入信,其信乃真。

此一段的意思我认为梁先生认为佛教信仰在于了悟真实,破解迷障,而非一味的盲从信仰。

二,佛教之信仰乃兼善而非独善

佛说:“有一众生不成佛者,我誓不成佛。”……至其教人也,则曰:惟行菩萨行者得成佛,其修独觉禅者永不得成佛“,独觉者何?以自证自果为满足者也。……菩萨行者何也?佛说:己已得度,回向度他,是为佛行;未能自度,而先度人,是为菩萨发心。

由此梁先生谈道:学佛的人,把成佛作为最终目标,但如果为了众生缘故,连这最大的目标都牺牲了,那么其他就更不用说了。也就是“苟众生迷而曰我独悟,众生苦而曰我独乐,无有是处。

三,佛教之信仰乃入世而非厌世

佛固言天堂,然所向者非有形之天堂,而无形之天堂;非他界之天堂,而本心之天堂。

故言:不厌生死,不爱涅槃。又言:地狱天堂,皆为净土。

故佛弟子有问佛曰:“谁当下地狱?”佛曰:“佛当下地狱,不惟下地狱,且常住地狱;不惟常住地狱,且常乐地狱;不惟常乐也,且庄严地狱。”

此一节,梁先生谈佛不以现实之苍白为厌,而原使之庄严。和上一点,有对彼方天堂之向往,却不以自己的向往而厌弃当下。

四,佛教之信仰乃无量而非有限

宗教之所以异于哲学者,以其言灵魂也。知灵魂,则其希望长,而无或易召失望以致堕落。……佛教专衍魂者也,则曰善不善报诸永劫。

此节,不是很明白,是否是说魂灵永远,所以可以寄托希望于无限呢?

五,佛教之信仰乃平等而非差别

他教者,率众生以受治于一尊之下者也,惟佛不然,故曰“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又曰:一切众生,本来成佛,生死涅槃,皆如昨日。“其立教之目的,则在使人人皆与佛平等而已。

此节,梁先生非从具体的形式来谈,而是从生命根源处说,人、万物、佛皆有佛性,此平等在于皆有可能成佛,而非地位等外在限制。是否能这么理解?

六,佛教之信仰乃自力而非他力

佛说:“现在之果,即过去之因;现在之因,即未来之果”既造恶因,而欲今后之无恶果焉,不可得避;既造善因,而惧后此无善果焉,亦不必忧也。

此节,我如此理解,所有的结果都是我们自己的行为造成的,因果循环,如果真实不虚,那么想要成就自己的佛性,则必然要靠自己所为之因,而不能诉诸外在他力。

重温本文,忽觉得世事纷扰,前路茫茫。而彼时梁先生中年之后,走向佛学,不知是否有其他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