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在一则求推荐书的评论中如此回复:“我真想把我看了一年多还没看完而最终看不下去的《逻辑新引》推荐给你……”。这是假的。哪里有一本书看一年看不完的,只不过看了一个月,到后面没看下去因而最终放弃而已。如果按这种表达,以后我可以说看了几年看到老,哈哈。
《逻辑新引》我曾经买来送学生,那时自己还没看。不知道收到书的那同学撕开书封后是什么感觉?后来当我自己拿起书看时,一方面为其中的逻辑概念和符号术语而头疼;一方面却在这头疼之余,喜欢上里面那个老是抽烟说话慢条斯理的逻辑老师。虽然书里所言是“一位头发灰白、戴着眼镜、身材高大的中年人”吴先生。但不知为何,在我看书时,老是幻成一位老教授,因为经历得多,是以平和,因为有所坚信,所以激烈的老教授。这是很奇怪的一种想法。
虽然对于作者殷海光不了解,但就如,你喜欢鸡蛋而不必认识生鸡蛋的母鸡一样,我也未曾去查阅相关资料。只凭自己的粗浅印象,带有一种淡淡的欢喜。
直到看到岳南的《南渡北归》。南渡里面有一篇后面的注解谈到了殷海光。
看了后内心很是无奈。
作者引用材料说殷先生解放前骂GCD,解放后到台湾骂国民党,说他提倡自由主义。我虽然没有材料,但是看了材料,我却看出殷先生的单一,至少人家骂来骂去不是因为利益,而是因为其不符合自己心中所坚持的信念。这里至少能见到知识分子的单纯。而引金岳霖先生的材料,则因为特殊时期之所言,我觉得内容的所指和能指值得怀疑,不是治史者所轻易确信并引以为据的。
另外,殷先生如何,和其学生有关吗?李敖是狗熊,不代表殷先生不好;李敖是英雄也不代表作为老师的殷先生多好!历史不是讲故事,故事为了吸引人,会把相关的东西引入,营造理解的背景,因为文学作品某种程度上就是主观的表达。但是历史的评价,你把这个引入,其实已经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一种感情的引导和暗示了。不客观不公正。
另外语词上,“李敖与其师如此闹腾而没有死在狱中”一句,后面的如“身在福中不知福”看了更是令人愤懑。什么叫闹腾,什么叫身在福中不知福,你TM的给我翻译翻译。我不管李敖如何,我也不喜欢其人。但是对某件事,对某种体制做出批评,而终生软禁,没有死,真要感激大恩大德,真要反思身在福中不知福吗?
这忽然让我想到今天,我们因为某件事,对某些人一哄而散地批评,盖帽子贴标签。我们大谈特谈伟大的词语和高大的概念。这些都让我感觉不对。我爱这个走到今天辉煌而灿烂的文明,。我爱这个历尽苦难又走向强大的国家,但真心还是希望,我们能包容一点。只有存在不同的声音,或许我们才能够让自己清醒地走下去。唉,不知道自己说什么?不知所谓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