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明太祖朱元璋建国后大肆诛杀功臣,李善长、胡惟庸、蓝玉、叶升、冯胜及傅友德等人皆被诛,明朝的开国功臣几乎被斩尽杀绝。但是,即使在这样恶劣的情况下,依然有一个人安稳地活着,以自然死亡结束自己的生命。
难道他是因为没有功勋所以才会存活?恰恰相反,他是可以与常遇春、徐达等功绩比肩的人,他也是追随朱元璋打天下的一员大将。在建业过程中,他曾经立下无数战功。同时,他又与朱元璋同乡,甚至住在同一条街。这样显赫的一个人不但安度晚年,而且以功勋立墓志。
他就是信国公汤和。他不仅成为在朱元璋手下得以幸存的人,也是历史上在朝廷上拥有很大的功勋且长青的一人,得到“千年不朽勋臣府,万年长青信国祠”的美誉。他是利用什么样的手段得以保全自己?虽然他和朱元璋有着特别的情谊,但被杀的人之中不乏与朱元璋有着同样的情谊。所以,朱元璋不会单单对他特别。那么,他究竟是如何自保的?
《明史》评价汤和“沉敏多智数”,史实也证明了这并不是溢美之词,而是他性格的真实写照。汤和与朱元璋同乡同街,从小就相识,可以称为发小类的一群人。据说,汤和是朱元璋建功立业的敲门砖。
汤和早朱元璋加入农民起义,成为郭子兴部下的一员。后来,是他将朱元璋引进部队,对元有伯乐之恩。在东征西讨的过程中,汤和对朱元璋始终毕恭毕敬,“从取和州。时诸将多太祖等夷,莫肯为下。和长太祖三岁,独奉约束甚谨,太祖甚悦之。”(《汤和传》)意思是说虽然朱元璋凭借自己的能力成为郭子兴手下的一名大将,但是当时队伍中的其他人对他并不尊重,只有长他三岁的汤和对他的话语恭恭敬敬,对自己的言行十分谨慎,对此,朱元璋很高兴,开始慢慢亲近汤和,继而赏识重用他。
这个时候,汤和的聪明沉稳已经显现出来。他不动声色地就确定了朱元璋的领导地位,没有一味迎合也没有谄媚巴结,他只是尊重朱元璋,遵从朱元璋的指示。同时,他又跟对领导者,在早期就明智地选择了朱元璋领导的队伍,得到朱元璋少有的情谊和旧情。
朱元璋建国后分封功臣,在一堆的公爵中唯独只有汤和被分封为侯爵。如果是因为功绩不等而分,那可以被理解。但这些公爵的功勋与汤和的功绩差不了一二,而朱元璋确实是找了个借口将汤和的功绩贬低。
一般人。如蓝玉,肯定会不满,并找朱元璋理论。但是,汤和非常平静,没有丝毫不满,反而向朱元璋又俯首又谢恩。在后来的日子里,他兢兢业业、如履薄冰地做好分内的事情,对于官名不强求、不追求,这样的他渐渐让朱元璋放下心,在几年后便封他为“信国公”。
也许是因为汤和谨记汉时的“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教训,他低调行事,聪明做人。在其他功臣正在大肆宣扬自己功德的时候,唯汤和一人识相知趣地避免出风头。
“帝春秋浸高,天下无事,意不欲诸将久典兵,未有已发也。”(《汤和传》)这段是说朱元璋因为天下已定所以对诸将手中的军权开始介意了。这时候,汤和于众多功臣中第一个主动将军权交出并上奏请辞,意欲回家休养生息,他言自己“臣犬马齿长,不堪复任驱策,愿得归故乡,为容棺之墟,以待骸骨”。
这一段话情真意切,使得朱元璋非常开心。于是,朱元璋便顺应臣心,同意了他的请辞,还为他在老家凤阳建造房屋,给他一个风光的归乡之行。而汤和确实也不辜负朱元璋对他的一片心意,他归乡后“晚年益为恭慎,入闻国论,一语不敢外泄。媵妾百余,病后悉资遣之。所得赏赐,多分遗乡曲,见布衣时故交遗老,欢如也”,可见他极其谨慎。
他不依仗自己曾经的官品和战绩,归乡后并没有作威作福,自成一霸,反而谨言慎行,不仅不过问朝事而且将家中多余的人口皆遣散,留下清静自然的生活环境。这也许并不算什么,也许是理所应当。但当我们细数历史人物,便会发现,往往有很多归乡之官便是因为做不到这个理所应当反被杀,同时代的刘基、李善长就是个中代表。
刘基回乡后还过问朝政,惹来朱元璋的嫌隙,李善长则是归乡后大肆铺张浪费,坐享荣华富贵招来朱元璋的反感,最终二人终不得善终。汤和无疑是个绝顶聪明的人,他懂得急流勇退,也懂得约束自己,这为他迎来了好的兆头,起码使得暗中盯人的锦衣卫得不到汤和违纪行为的资料,便没有什么可以上报给朱元璋的,时间长了,朱元璋自然对他就放宽心,少了戒备。
另外,如果汤和一点罪行也没有,那恐怕也是不行的。因为,臣下怎么能够比皇帝还干净?所以,在必要的时候,还是要犯下一些无伤大雅的错误,譬如汤和嗜酒。汤和爱喝酒,在他这爱好中,他并不少犯错。
在朱元璋诛杀功臣的时候,汤和正在镇守常州,他听说有很多的旧臣故交被杀,心中也是忐忑不安,于是便借酒避风头。他常常爱在喝酒后判案,还常常判错枉杀无辜。汤和的副将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找人做了假人头,洒上血,每当汤和酒后要杀人时,他便拿出这些人头,告诉汤和人已被杀,汤和便会开怀大笑,即使是在第二天碰到他要杀的那个人他也不动声色。于是,副将军心领神会,派人通知家家户户都用米粉做些假的人头放在家中,以保平安,因此称“人口团子”,这在后来也成为过年的习俗之
汤和是想借此证明些什么?他其实就想向朱元璋透露一个信息,那就是:我汤和就是一个酒鬼,糊涂的人,不会对江山抱有企图心。而朱元璋确实也接受了,他以此为借口,贬低汤和。
另外,汤和还会借醉酒“坦露真心”。一次,因为汤和镇守常州,并且与张士诚对垒,如此辛苦导致他心生不满。于是他酒醉后言“吾镇此城,如坐屋脊,左顾则左,右顾则右”,而朱元璋则是“闻而衔之”,又贬低他,但却不会伤他性命。汤和因为这样的一件小事就能酒后失言抱怨,而所争的就仅是芝麻绿豆般大的功劳,这样的一个人如何成得了气候?这样看来,这些错误却为汤和打开了一条大道。
汤和的精于处世,使得他寿终正寝,以七十七岁的高龄谢世,死后又被朱元璋加封为东瓯王,谥襄武,荣宠之极。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