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最高理想应该是人人能有闲暇,于必要的工作之余还能有闲暇去做人,有闲暇去做人的工作,去享受人的生活…… 人在有闲的时候才最像一个人。”——梁实秋
于是在面对“压力”、“减肥”、“内卷”等等这些当代生活中挥之不去的标签时,越来越多人选择了 “出逃”, 选择了暂时停下脚步,在繁忙的世界里找到一处空隙。
“逃离内卷”,也成为许多年轻人时常挂在嘴上的口号。
但真正有勇气脱离系统,在兵荒马乱中重建内心的人,还是少数。
裸辞的北大高材生
你大概想不到 98 年的女生慌慌,会是其中一员。
出身北大,入职大厂,驻进魔都,慌慌拥有着令朋友圈艳羡的前途,却做了一个任谁看来都不可思议的决定。
毕业不到半年,她便决然地递交了辞呈,一头扎进了寺院。
去年,中文专业的慌慌拿到了专业对口的 offer——某头部互联网公司的内容策划 ,要知道这可是多少人挤破头都进不去的大厂。
刚开始,慌慌对这份工作很满意。但从满心期待地走出了象牙塔,到工作热情消失殆尽,仅仅只过了 5 个月。
低效的沟通,没有成就感的内容,经常性的加班熬夜构成了慌慌工作的全部,而持续的精神内耗让她几乎没有工作之外的生活。
然而许多人争相跳进内卷的洪流,只是因为不敢掉队。
和每一个被快时代裹挟的年轻人一样,那时的慌慌无法停下内卷的脚步。
可奋力不掉队的后果,不一定如预期般美好,还可能是过度积极后的自我剥削,直至精疲力尽,感到疲累和抑郁。
一次偶然的机会,她看到一份寺院招聘杂志编辑的推文,文章里写着:
“试用期三个月、提供免费素食、安排入职体检。应聘条件要求本科以上文凭(哲学、中文或者宗教学专业优先)……”
慌慌果断报名,并且幸运地通过了测试,收到入职通知后便火速退掉了上海的房子,马不停蹄地赶往寺庙。
有人问她,去庙里上班有什么实质性的不同,她想了想说:
“可能就是老板是法师。”
直到身处寺庙之中,慌慌才顿悟原来毕业至今,她从来没有真正地生活过。
寺庙的生活并不像我们想象中那般无聊,整日诵经念佛,充斥着繁琐的清规戒律。
相反,这里没有 996,没有 kpi,生活健康,作息规律。
这给了慌慌很多时间去思考自己和环境,从而可以进入持续的写作状态。当同学还在没有成就感的忙碌中挣扎时,她已经开始深耕写作,这恰恰是她一直在追求的东西。
浮躁的大环境创造了许多让人趋之若鹜的事物。
慌慌的故事也让很多人想要正视那些早被抛在脑后的问题: 你有多久没有停下来,静下来,把关注点放在自己身上。
“遵从内心就好”这句常挂在嘴边的话,似乎很少被我们真正践行。
当知名心理学咨询师崔庆龙在微博发起提问:「你有多久没有体验过那种一觉醒来,充满着活力和期待完成一天事务的感觉?」,许多人感到内心被击中......
在接受《人物》采访时他说道:大家都在抱怨生活体验上的一种劳累,都似乎在寻求一些安抚性的体验。
可外界的声音实在太过喧嚣,很多时候也只有慢下来,静下来,才能听到内心的声音,自我安抚。
这也是为什么慌慌选择按下暂停键,好好休养。
从一名“佛系青年”变成了一名“佛的青年”,是她对内卷洪流做出的抵抗。
艺术家阳新比慌慌更早在佛文化中,找到了抵抗浮躁的力量。
喜欢石刻造像的人对这个名字并不陌生,2018 年,“疑似龙门石窟失窃佛首现身美国拍卖会”的消息震惊众人,而这尊佛首最初的发现者正是阳新。
作为一名 80 后,阳新 2006 年大学毕业后,从事着专业对口的工作。原本和众人一样行走在寻常道路上的他,偶然间发现了自己的心之所向。
在领略了北朝的造像残片的精美后,阳新被其古朴的匠人精神所打动,决拿起凿刀,成为一名工匠,投身于古造像的艺术创作中。
这份工作不仅仅是创作,更是对心性的打磨。
2021 年 5 月,曲阳的石雕作坊记录了一件佛首诞生的完整过程。
从石料的挑选到打磨完成,花去了大半年的时间。
纯手工敲打雕琢,一点一点把自然的石块打造成雕塑艺术品,所有细节效果的调整,都需要安静下来去不断审视。
很难想象没有足够的耐心和平和的心境,要如何坚守在这种精雕细琢中。
看着刻刀下,一件件雕像慢慢脱胎而出,带给阳新发自心底的成就感无可比拟。
阳新作品之一《空衣-IV》
出版过《不器:我只是个生活家》的艺术家何越峰,这样理解创作:“做器物就是将时间流逝过程中的每一个瞬间凝固,把瞬间变成永恒。”
慢下来,静下来,静到极致就能感受到时间的流逝。
何越峰作品之一《竹石》
尽管背着艺术家和造物师的头衔,他却更愿意称自己为生活家。因为很多时候浮躁的氛围只能催生残次品,只有在放慢的步调中,才能传承匠心。
对于慌慌这样的年轻人来说,宁静致远是一种以退为进的短暂“出逃”。
但对于阳新和何越峰这样的匠人来说,这是创作所必须的淬炼。
当每一处独具匠心的纹理、线条、色泽、雕琢真实地呈现在眼前,你很难不被打动,陷入安静和沉思。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永远需要这样的艺术作品,让人放下浮躁,用心感受。
今日宜:休
在飞速变化的时代,停下来休息一会,也许会有意外之喜。
昨天,佛具品牌宜休召集了阳新、何越峰等等一批艺术家们亮相 2022 年厦门春季佛事用品展,为想要放慢脚步的人们搭建了一隅静谧。
独自出逃,不如聚集在一起,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休憩。
「宜休」之名取自中国传统老黄历上的“今日宜:休”。
作为这次佛事用品展上特殊的展览,宜休特展不仅把宁静致远的佛文化带进了繁忙的都市中,又拥有与时俱进的艺术和生活气质。
在展会的主入口 C3L 处,两座具有科技感的展厅夺人眼球。
白,是白色的日光,清白空灵。
黑,是宁静的月光,如入无人之境。
黑白两色,尽显生命的无常之美。
步入空间后,让人不由自主地将自己隐去,松弛,放空,唯一的观照者便是自己。
看着眼前的一处处纹理雕琢,观众仿佛和物品的作者一样,参与了一件艺术品从原始材料中脱胎而出的完整过程。
这背后是日复一日的锤炼,是孜孜不倦的打磨,是至诚至精,是匠人匠心。
每一件艺术品都传达出背后作者独特的创作理念与人生态度。
它们来自 19 位不同领域的艺术家:
有金工修造艺术家曹庆励老师带来的最新力作《锻造系列》;
有陶瓷艺术大师李璋高老师带来的白瓷作品《大地》;
有专注于中国禅意空间产品美学研究的彭钟老师带来的作品《七贤》;
有抚云阁创办人王勇带来的雕作作品《貔貅》;
有雕塑艺术家彭辽伶为本次展览特别创作的大型雕塑“鹿” ......
上下滑动查看作品
其 中作者克和就借书法为载体,以《瞬》记录了岁月的多种模样,还向我们发起了活动号召——放下手机,倾听内心的声音,写一句话,送给未来的自己。
慢下来,我们也可以留意到曾经被忽视的许多瞬间。
悟心容易息心难,心静,才能观照自己的内心。
正如展览现场,深灰色的五米高墙上,那些数不清的大大小小字体各异的“佛”,让人震撼的同时豁然开朗。
这是 6 月 23 日开幕日当天,由组委会代表、参展艺术家、策展人、现场观众,共同完成的一幅现代主义巨作“千佛墙”。
佛本无相,以众生为相。
只要抛却杂念,心藏明月,佛自会在心中映现。
所有前来观展的朋友,都可以在这面墙前打卡,写下心中的佛。
正如策展人陈耿龙所说:
“时代在变,人心也在变,我们在不得不接受世事无常,生命脆弱的时候,“宜休”,或许未尝不是一个选择。
“宜休”,不是消极的人生态度,不是“躺平”,更不是不作为。而是以退为进,虽蕴非藏,代表着一种更深层次的精神力量。”
在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中,我们或许可以和艺术家们一起,慢下脚步,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情。
为期 5 天的特展,将持续到 6 月 27 日。
不妨暂时放下繁忙的工作,周末走进宜休的展厅打卡,尝试与内心来一场对话。
在布满喧嚣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给自己留一点缝隙。
也许那正是为沉闷生活提供出口的一扇门。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