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消灭陈友谅、张士诚后,发动北伐并取得阶段性胜利,与此同时在南京建立大明王朝,从此276年的囯祚大明屹立于中华大地。

大明朝建立初期,洪武皇帝朱元璋走过了无数次腥风血雨,然而他不是孤单的,战场上身边围绕着众多著名的军事统帅,如徐达就是其中一位。

大明建国后徐达被册封为魏国公,儿孙世袭罔替。人们常说“将门出虎子”,他后代是怎样的呢?

徐达(1354年-1385年),为人谨慎,善于治军,戎马一生,为明朝的建立与巩固立下不朽的功勋。朱元璋倚之为“万里长城”,后世亦公认他为明朝开国第一功臣 ,位列开国“六王”之首 ,他的子女是怎样的呢?

徐达一生有四个儿子,三个女儿,除了三子徐添福夭折外其余全部长大成人,四个女儿分别是一位皇后,两位王妃,一位出家。三个儿子分别是徐辉祖徐膺绪徐增寿

公元1398年,大明洪武皇帝驾崩后,孙子朱允炆继位,建文帝在托孤大臣齐泰和黄子澄的建议下着手削藩,周王、代王、齐王、湘王等先后或被废为庶人,或被杀(其中代王正妃就是徐达的二女儿)。建文元年(1399年)朱棣以清君侧名义发动耗时四年的“靖难之役”,此次皇室内部的夺权斗争彻底改变了他的一生。
靖难之初献计策,足以显其睿智

建文元年,迎来了洪武皇帝朱元璋的忌日,燕王朱棣害怕被困在应天所以称病没有前往吊唁,为了表示不造反的诚意,让他的三个儿子代为祭奠,三子来到应天,此时徐辉祖立马向朱允炆建议,扣留三人作为人质,然而黄子澄、徐增寿极力反对,认为此举动必会打草惊蛇(小编读到此处非常气愤,何为“打草惊蛇”,建文皇帝脑袋上就写着“削藩”两个字呢,真是书生误国啊,黄子澄简直就是大傻蛋)。

《明史纪事本末》记载:三甥中,独高煦勇悍无赖,非但不忠,且叛父,他日必为大患。

朱棣的正妃徐妃是徐辉祖的姐姐,这三个人是徐辉祖的亲外甥,可见徐辉祖对建文绝对的忠心。此后不久,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朱高煦作为燕军主将出力甚多,建文帝说:“我后悔不用徐辉祖的建议”。

燕王“靖难之役”前,徐辉祖因为和燕王妃的关系,时常询问一些燕王的家事,得到了许多重要信息,第一时间向建文帝汇报,得到建文帝的信任被任命为太子太傅并与李景隆一起掌管六军。关于这个事情《明史纪事本末》有着详细记载:魏国公徐辉祖,燕王妃同产兄也,时以燕事密告之帝,大见信用,诏加太子太傅,与李景隆同掌六军,协谋图燕。

靖难之中做统帅,足以显示其勇猛

《明史》中记载在整个“靖难之役”战争中,徐辉祖带兵只有三次,前两次都获得了胜利,最后一次因为孤军奋战,无所照应而遭遇失败。

第一次出场:

白沟河战役的大败是建文帝对燕王由进攻转为防守的开始,此次徐辉祖第一次出现在正面战场上,帝虑景隆轻敌,乃遣魏国公徐辉祖帅京军三万为殿,星驰会之(《明史纪事本末》),正如建文帝所料,李景隆大败,仓皇逃窜,徐辉祖此时赶到与燕军对阵,为李景隆的大部队撤退赢得了时间,徐辉祖的部队伤亡几乎为零。《明史纪事本末》、《明史》中都有记载:南师闻者皆解体。是战也,魏国公徐辉祖帅军为殿,独全军而还。

第二次出场:

建文四年(1402年)朝廷命徐辉祖带兵北上与燕军大战于灵壁县西南三十里的齐眉山,南军在徐辉祖的带领下大获全胜,斩杀燕军骁将、蔚州卫千户李斌等,燕军闻风丧胆。然而此时建文帝下令召回徐辉祖。时廷臣有曰:“燕且北矣,京师不可无良将。”帝因召辉祖还,何福军声遂孤。(《明史纪事本末》)

意思就是说,朝廷上有人说,燕军大败,建文帝为了拱卫京师调徐辉祖回京,南军徐福、平安等将领势单力孤最终大败。

第三次:南京保卫战中,李景隆在金川门投降使得燕军入城,唯独徐辉祖帅师迎战,最终失败告终。

《明史纪事本末》:时谷王惠与李景隆守金川门,燕兵至,遂开门。魏国公徐辉祖率师迎战,败绩

燕王入京,百官迎接,唯独徐辉祖则来到父亲徐达的祠堂不予迎接,朱棣非常愤怒,考虑其父徐达的开国功绩和他又是国舅爷,废除其爵位,免除死刑被囚禁家中,永乐五年(1407年)去世,年仅四十余岁。

小编对徐辉祖的结局深感惋惜,他不愧为中山王徐达之后,论其聪明才智、军事才能绝对是名将后代中的佼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