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安徽淮北一小男孩因与母亲赌气爬上车顶,然而吊诡的是,在小男孩拒绝下车的情况下,母亲为“教育”他,竟然直接开车上路了。事后虽然交警对小男孩的母亲进行了批评教育,并也作出罚款200元、驾驶证记3分的处罚。但是这样一幕却引发了不少人对亲子关系的讨论。

一定程度上,人们在看待“孩子赌气趴车顶母亲为教育驾车上路”的事情时,会先入为主地认为是“母亲太愣了”。毕竟在处理亲子矛盾时,母亲作为成年人应该注意方式方法,否则即便初衷是为“教育”孩子,也可能因为方式方法太过激进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所以在这个事情上,想必小男孩的母亲事后也会感到“后怕”,因为小男孩要是从车顶坠落后摔出点毛病,她会后悔一辈子。当然如此强调,并不是说小男孩就没问题,而是基于事理层面的责任来讲,小男孩的母亲确实有难以回避的责任。

不过回到具体的亲子关系模式上,“犟娃”和“愣妈”往往是成对出现的。正如罗宾·斯特恩所言:“它不是一方对另一方的情感虐待,而是双方共同打造的一种关系。”说回“孩子赌气趴车顶母亲为教育驾车上路”的事情,就是母亲促使小男孩怀疑自己的认知,小男孩也为此积极地创造条件。

换言之,小男孩认为做危险的事情(伤害自己的事情)可以让母亲服软,而母亲在知道这种错误逻辑的时候,非但不采取理性引导,反而借助强势的掌控欲,想以“魔法打败魔法”,真所谓“玩的就是心跳”。可事实上,母亲之“愣”不就是儿子之“犟”的变种吗?因为如此硬刚硬,大概率是不会有赢家的。

我们都清楚,大多数的父母会尽最大的努力来养育孩子,很少有父母要故意伤害自己的孩子。甚至在“孩子赌气趴车顶母亲为教育驾车上路”的事情中,小男孩的母亲也是很爱自己儿子的。可是,父母也是人,会不可避免地把他(她)们的观念和行为(好的和坏地)传递给后代,正如他(她)们一定会把自己的基因传给下一代一样。

就此我们在看待人们对“孩子赌气趴车顶母亲为教育驾车上路”的评议时,就该摒弃“这就是惯的,所以他(她)们活该”这种简单而极端的论断。因为孩子们总要学会如何更好地面对原生家庭,并且在这个问题上,父母也需要学习。

要知道,父母是孩子最早接触的人,因此对孩子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以至于一个人的“父母状态”包含了自出生起,从父母那里学到的所有价值观和道德观,还包括了对生活的评判标准。但即便如此,每个人自身的独特性确保了我们不会是父亲和母亲的复制品,而是独立的个体。

基于这个前提,我们再去审视“孩子赌气趴车顶母亲为教育驾车上路”中的小男孩,总觉得当他的母亲意识到自身的问题时,也意味着他也需要成长了,即便这个过程中,他可能会比较痛苦。因为我们都知道,关于成长的故事,中心思想都是“没有痛苦,就没有收获”。

于此回看这场“犟娃和愣妈”的游戏时,好在他(她)们都没有赢,否则他(她)们都将把自己输掉。作为犟娃来讲,如果他的母亲被他的趴车行为吓服,那么他可能会变本加厉地利用这种逻辑跟母亲对着干,而离成长的机会将越来越远;至于愣妈而言,如果强行开车上路把儿子吓服,那么她可能越来越认为如此教育是对的,从而忽略方式方法的简单粗暴和可能带来的风险。

所以在某种意义上,母子俩被交警拦下批评教育并处罚,其实也是他(她)们弥合亲子矛盾的契机。说到底,父母经常会在无意识的情况下伤害孩子的自我认知,或者对他(她)们进行情感操纵。于此,唯有父母越清楚地意识到无论自己出发点多好,都有可能在不经意间从情感层面上伤害或操控孩子,那么下一代的健康成长才能越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