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疾病,它由多种致病因素引起,主要包括幽门螺杆菌感染或自身免疫反应。很多患者查出萎缩性胃炎后就会联想到癌变,于是担心得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害怕自己得胃癌。
其实不用过于担心,从萎缩性胃炎到胃癌还要经历肠化生、异型增生的阶段,如果能尽早积极地配合治疗并改善生活方式,可大大降低癌变机会。那么对于患有萎缩性胃炎的人,应该怎样进行疾病管理,避免癌变的发生呢?
一、消除或减少致病因子
幽门螺杆菌感染(Hp)是导致萎缩性胃炎的主要发病因素。有数据显示,80%以上的慢性胃炎患者有Hp感染;长期感染Hp可明显增加患者胃黏膜发生萎缩和肠化生的机率。此外,自身免疫反应、胃十二指肠反流以及一些外部因素,如酗酒、服用损伤胃黏膜药物、食用刺激性食物等均可导致胃黏膜萎缩。
因此患者一旦查出幽门螺杆菌,必须要积极消除。根除幽门螺旋杆菌后胃黏膜炎症消退,胃黏膜萎缩和肠化生的发展可以停止或减缓;部分萎缩可以逆转,但肠化生不能逆转。已有胃黏膜萎缩和肠化生的患者,还需要进行二级预防,即随访和处理来预防胃癌发生。可见,根除幽门螺旋杆菌对控制病情发展、预防胃癌具有重要作用。
二、修复胃黏膜,加强胃黏膜防御功能
胃黏膜防御能力降低是引起胃黏膜萎缩的重要原因,因此修复损伤的胃黏膜是治疗萎缩性胃炎的重要环节。
修复胃黏膜的药物包括兼有杀菌作用的胶体铋,兼有抗酸和胆汁吸附作用的铝碳酸制剂、海藻酸盐以及黏膜保护作用的硫糖铝等。除此之外,维生素E、甲钴胺、叶酸、猴菇菌片、复合维生素B等可以提高胃粘膜细胞再生能力,促进黏膜更新和修复。
三、抑酸或抗酸治疗
很多患者认为胃黏膜萎缩了,胃酸分泌少了,使用抑酸或抗酸剂后消化功能不是更差吗?其实这是个误区。不少萎缩性胃炎患者并不“缺酸”,反而是“酸过多”。由于胃、食管、十二指肠球部黏膜有损伤,即使有一点胃酸刺激,也会导致明显的不适症状。
此时除了应用胃黏膜保护剂,还需应用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雷贝拉唑、兰索拉唑等)、H2受体阻断剂(雷尼替丁、西咪替丁、法莫替丁等)、抗酸剂(海藻酸盐、铝碳酸镁、氢氧化铝、碳酸氢钠等)。
需要注意的是,质子泵抑制剂和含铝的抗酸剂最好不要长时间使用,否则易引起骨质减少、软骨病、贫血等,可能造成反跳性的胃酸分泌增加。
更建议联用海藻酸盐药,比如胃逆舒。藻酸盐药没什么副作用,它进入人体后会在胃内容物上方生成物理性的“保护层”,治疗反流烧心比传统抑酸剂起效更快,大约3分钟开始发挥作用,除此之外还能有效修复受损的胃黏膜。
四、改善饮食和生活习惯
注意避免可以引起胃黏膜损伤的因素,如过酸、过甜、过咸、辛辣、过热、过冷的食物,以及浓茶、咖啡等;饮食宜规律,少吃油炸、烟熏、腌制食物,多吃富含维生素的新鲜蔬菜和水果。
日常生活中还要戒烟、忌酒,规律作息,饮食有节,适当运动,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恐惧心理。这样才有利于萎缩性胃炎的康复。
五、定期胃镜复查
目前诊断萎缩性胃炎的金标准主要是通过胃镜和胃黏膜活组织检查,已有胃黏膜萎缩或肠化生的患者,根除Hp后仍属胃癌高风险者,需要定期内镜检查随访:
1. 不伴肠化生和不典型增生的患者,每1~2年做一次胃镜
2. 中重度萎缩伴肠化的患者,每年做一次胃镜
3. 伴轻、中度不典型增生的患者,每半年做一次胃镜
4. 重度不典型增生者需立即复查胃镜,很有必要接受手术治疗或胃镜下局部治疗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