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备自身世的“两笔”勾勒,见二人耐挫力的差异刘邦身世:“父曰太公,母曰刘媪。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蚊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这段文字暗示了刘邦的奇人异相,但太史公并没有以此掩饰刘邦出身的平凡。他只是在“闲话”中提及刘邦父母的称谓“太公”和“刘媪”,就相当于今天的“刘老头”“刘老太”,暗示了刘邦父母姓名不详,可见其出身的平凡。
也许有人会质疑:司马迁在介绍项羽身世时也没有提及其父母,是否项羽父母也是无名之辈?司马迁虽然没有直说项羽父母的身份,但是提到:“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以此窥见项羽是世家出身,受封项氏,而且是背负着与秦的血海深仇而来,即使司马迁没有介绍其父母,也不影响项羽出身的显赫。刘邦没有值得炫耀的身世,司马迁自然不用避讳其父母无名的信息。由这两处闲笔勾勒我们可以看出二人身份的悬殊。正是这不同的成长起点,也预示着二人不同的性格和承受能力。
草根刘邦和三教九流接触多,熟谙百姓生存状态,性格宽厚豁达。于刘邦而言,每次失败至多是回到原点,回到底层,所以他的耐挫能力很强。而项羽凭借贵族出身和勇武无敌,很快兴起。但当他于最高点摔落时,他的出身、名气、尊严、荣耀都会成为包楸,因为他无法接受自己身处人下的命运,最终也不愿东山再起。
二、与人相处的“闲笔”点缅,透霣二人群众基础的厚薄刘邦身处底层,与百姓相融;项羽出身贵族,与底层相隔。《高祖本纪》中有很多关于刘邦日常与人相处的场景描写,如“廷中吏无所不狎侮”“高祖每酤留饮,酒雠数倍”“高祖因狎侮诸客,遂坐上座,无所诎”等。
很多人透过这些日常生活小事的描写,认为刘邦无赖、吊儿郎当,但这些闲笔透露出刘邦的情商很高的信息。“狎”是亲昵不庄重之意,也就是说刘邦经常跟同事开玩笑。虽然每次去喝酒,店家会将酒价钱提高卖给他,他也不介意,去人家家里祝贺时他也是坑蒙拐骗,最终还是坐到了上座。这都说明他生性的洒脱与不拘小节,胸襟开阔,人际关系融洽。韩信在卑微时,别人就不愿意接济他,而是羞辱欺负他。刘邦在底层混日子的时候,却是游刃有余的。他的“好相与”,也是很多人愿意追随他的原因。
而《项羽本纪》中几乎没有记载项羽与底层人民相处的事件。项羽的出身和非凡的军事才能,使得他从开始就是高髙在上的。他不是与底层人民的“共苦者”,因而无法感受底层老百姓的疾苦。他刚愎自用,迷信武力,故而对待他人更多的是猜忌、征服和杀戮。所以他有一范增而不能用,他杀宋义,杀义帝,坑杀百姓、士卒。到生命的尽头,他唯一的温情给了乌骓马和虞姬,在最后的突围中连田父也欺骗他,让他深陷大泽中。
他虽关心士卒,但都是意气用事,为的是让士卒给自己卖命。项羽虽勇武似天人,却蛮干残暴无人支持;刘邦则屡败屡战,由于有百姓和众将领谋士心甘情愿地追随,应对诸事反而绰绰然有余。刘邦善于利用读书人,而项羽则刚愎自用。《史记》中提到刘邦不喜欢读书人,遇到读书人“辄解其冠,溲溺其中”,但这不是他对待所有读书人的态度。
对待迂腐的儒生他才这么干,对待有见识、有才能、能助自己一臂之力的读书人他则恭敬谦卑。例如,在郦食其面前“于是沛公起,摄衣谢之,延上坐。”面对人才,他一改自己无礼的态度。再如,对待张良他始终是敬重有加,无论是打天下还是守天下,君臣二人,始终一团和气。陈平虽然被很多人排挤,但是他始终愿意忠心辅佐刘邦,可见刘邦有过人的驾驭能力。
《史记》中记载“自监门,戍卒,见之如旧。”刘邦的最惊人之处,在于他既能融于市井走卒之间,又能融人张良之流。所以出身贵族、足智多谋、洞悉人性的张良都要赞誉他“沛公殆天授”,故而他可成就大事,贏得人心,贏得天下。刘邦、项羽因为不同的出身,表现出对百姓态度的差异。刘邦宽容仁爱,项羽则无法体恤百姓而嗜杀戮。刘邦具有百姓根据和智囊团基础,而项羽身边没有多少谋士,有一范增而不能用。这也是刘邦胜过项羽的原因之一。
刘邦与亲人故旧相处可见浓浓的人情,而项羽是孤独的英雄。《髙祖本纪》中有这样一处闲笔,刘邦登上皇位后调侃奚落父亲:“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很多人认为此处体现出刘邦的心胸狭隘,斤斤计较。笔者则认为这恰恰体现了刘邦即便当上了帝王,还是保留了随性和喜欢“狎侮”的一面。他依旧喜欢捉弄人,不论父亲还是他人,《史记》就记载他曾骑在大臣周昌的脖子上涎皮赖脸,似假若真地问:“我何如主也?”等到周昌恶狠狠没好气回答“陛下桀纣之主也”时,刘邦哈哈大笑,却又深知畏惮。这般好玩吞吐开阖,正是刘邦的豁达大气之处。
对待家乡父老,发迹后的刘邦“置酒沛宫,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纵酒,发沛中儿得百二十人,教之歌。”“沛父兄诸母故人日乐饮极欢,道旧故为笑乐。十余日,高祖欲去,沛父兄固请留高祖。”这就是从底层来成功后又不忘形不忘本的刘邦,他深谙人情又能驾驭人情,故而民众基础深厚。项羽衣锦还乡,定都家乡彭城,《史记》并没有介绍他与家乡父老相处的事件。叔父项梁及亲信八千子弟兵先后丧命战场,项羽生命尽处身边只有一个虞姬陪伴。项羽的人生路是越走越孤独!
三、对人对己态度的“闲笔”勾连,预示二人胜敢的定局笔者认为刘邦对自己很绝情,对天下人很仁厚,而项羽则相反,对自己很宽厚,对天下人很无情。有人说刘邦在逃难路上抛妻弃子,两军对垒任项羽烹煮父亲,后人骂他“无情”“天性残忍”,但正如项伯所言“为天下者,不顾家”。作为“王者”,心系天下;保全自己,与维护千万人的身家性命,是合二为一的;顾全自己性命,看似自私,其实是他的职责所在。
面对天下人时,刘邦能听从劝阻,克制自己的私欲,与民约法三章。刘邦体谅“父老苦秦苛法久矣”,不扰民,所以“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甚至对待敌人,他也表现出了宽厚的一面,“遂以鲁公号葬项羽谷城”“汉王为之发哀,泣之而去。诸项氏枝属,汉王皆不诛。乃封项伯射阳侯。桃侯、平皋侯、玄武侯皆项氏,赐姓刘。”正是刘邦的这种王者风范,方助他真正拥有天下。
反观项羽,始终关注的是自己,只关注自己的荣耀、权势和尊严。项羽的一生是征战史,也是杀戮史。不从者要杀,投降者也要杀;单个要杀,集体也要杀;有烹杀,有坑杀……他视百姓如草芥,任意屠戮,怎能得人心?但他对自己很宽容,打下的天下不舍得与人分享,为衣锦还乡显示荣耀而不选择最佳定都位置。且看他生命尽头的几句话:“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他没有感叹楚军和天下百姓,他感叹的是自己的神勇,自己的宝马和美人,多么让人心寒!
至于“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这些临终之言,虽然可见其英雄气概,但更可见他视颜面、荣耀重于士卒百姓,故而失去天下。比较两位“王者”,对自己无情者却是深情于天下,对自己宽厚者却是无情于天下。这些语言的闲笔处可见两人人生格局之大小,胸怀对象的差异。综上可见,教师在指导学生读《高祖本纪》和《项羽本纪》时,除了关注历史真实的重大事件外,也不妨留意一下司马迁“闲笔”描绘的一些小事情、小细节,领悟刘邦的雨露风霜、天生地长,读他的逢人遇事弹性处之,读他在曲折漫长的争夺道路上能够成功走到终点的“蛛丝马迹”;也可以从“闲笔”处窥见项羽为何英雄一世,却最终从巅峰跌落。看似闲笔处,其实尽见大真章。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