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各类反映二战、民国、抗战等时期谍战活动的影视题材影响,可能有不少人会觉得间谍只存在于近现代社会。其实,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古代的著名军事著作《孙子兵法》就已经把间谍分为五类(五间),分别是因间(利用敌方百姓做间谍)、内间(利用敌方官员做间谍)、反间(利用敌方间谍做己方间谍)、死间(扰乱敌情并以死为间)、生间(完成任务后活着返回的间谍)。

我国史料中有记载可寻的最早间谍,可能活跃于夏朝前期,而间谍活动尤其在分裂割据的乱世最为活跃、明显。马伯庸的《风起陇西》便是一部反映三国时期谍战行动的历史题材虚构小说,随着近来电视剧版《风起陇西》的上映,三国时期的谍战也再度走近大众视野。《风起陇西》里的谍战虽然是虚构的,但真实三国历史上的谍战活动也十分精彩。

  • 放间谍一马的曹操

在拉开汉末三国百年乱世的黄巾之乱前夕,利用医术、谶纬与宗教的太平道,在教主张角的影响下,逐步成为黄淮海平原地区的强大势力,他们佩戴黄色头巾所以被称为“黄巾军”。黄巾军内部的大方首领马元义在起义前,一度通过宗教信仰与财宝贿赂,将中常侍封谞、徐奉成功拉拢。

若不是太平道信众唐周的告密,东汉朝廷对中常侍队伍有内鬼的情况都毫不知晓。黄巾之乱后,东汉王朝历经少主继位、何进专权、何进被杀、宦官被杀、董卓专权等一连串严重打击中央王朝声望的事件。

在这个过程中,一个来自朔方之地的猛将接连两次被人诱使做了间谍,他就是吕布。第一次是吕布被董卓引诱,杀害了洛阳城中另外一个拥兵进京的军阀——丁原,使得董卓成功兼并丁原所部,掌握京师洛阳的控制权,进而掌握东汉朝廷的主导权;第二次则是吕布被王允引诱,杀害了废立皇帝、迁都长安、祸乱朝纲的董卓,这一方面终结了董卓的专权,也在事实上间接激化了凉州军团的内讧。

东汉王朝的朝廷声望也在这两次冲突中彻底崩塌,基本不再具备号令天下的能力。与董卓专权同时,关东地区继镇压黄巾起义、反董卓联盟起兵之后,逐渐陷入到地方州牧、郡守转化的军阀混战之中。在这一过程中,间谍作为一种重要的兵法手段,自然也大量活跃于关东各大军政势力之间,策反用间高频次出现在此时的黄淮海平原。

尤其是曹操与袁绍在官渡对峙期间,相对弱势的曹操一方出现了大量与袁绍通信的官员,他们或许在不同程度上从事了为袁绍做内应的间谍工作。只不过,这些书信虽然在曹操取得官渡之战胜利后被曹操手下截获,但曹操因为数量过大、牵连太广,纠察起来严重影响内部稳定,所以并未追究,反而一把火烧掉了这些书信,今人也无法获知究竟是谁参与到了官渡之战前后的间谍活动中。

官渡之战后,曹操顺利吞食袁绍父子的河北地盘,完成对黄河中下游的统一,平定南方由此提上议事日程。就在赤壁之战爆发前后,曹操、孙权、刘备频频利用间谍,为各自的战略目标服务。曹操曾经派出周瑜好友蒋干,以访友之名,行策反之事,试图通过蒋干把江东孙权集团帐下大将周瑜拉拢到自己的一方。奈何周瑜对孙策、孙权兄弟有着强烈的政治认同与情感羁绊,此事这才作罢。

孙权一方则在赤壁之战中上演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最为著名的一出间谍大戏——苦肉计。虽然黄盖只是诈降,但周瑜与黄盖通过“苦肉计”所释放的假情报,黄盖所率水军火攻对曹营造成的重大打击,在事实上与广义的间谍活动是高度接近的——能够成功利用情报扰动,唆使敌方在欲望与利益的诱惑下,任由己方摆布,无疑是谍战活动的最高境界。

  • “从天而降”的内应

刘备集团在荆州期间也有两次成功用间的案例。第一次是割据益州的刘璋派张松前往邺城讨好曹操,奈何曹操以貌取人羞辱张松。张松回到成都后,一方面力劝刘璋交好刘备,一方面与好友法正一道密谋,将益州的情报出卖给了刘备,刘备不费吹灰之力得到了两个有力内应。虽然后来张松因其兄张肃的告发而被杀,但刘备也因张松与法正的“出卖”而获得益州地区的重要情报,法正甚至成为刘备取得益州全域的重要谋主,帮着刘备成功挫败了刘璋与曹操,使得刘备集团一举达到巅峰状态。

刘备与诸葛亮先后率军入蜀后,以江陵城为中心的荆州西南部控制权交给了关羽。关羽在荆州期间,不仅成功凭借四五万的军队维持了刘备集团的利益,而且还向曹操控制的荆州北部地区渗透了大量的间谍,扶持了大量的反曹亲刘地方势力。

219年初,刘备、法正、黄忠、魏延在汉中地区取得定军山大捷,张飞刚刚在巴中挫败了张郃的军事渗透,刘封与孟达也被派往秦巴山区东部的上庸地区,关羽一方面率领两三万大军北伐襄阳、樊城,一方面鼓动之前派往荆州南阳郡的宛城守将侯音、卫开起兵,擒拿了同治宛城的曹操方面南阳郡太守东里衮。

刘备方面整体上的成功进军与关羽北伐的强大声势,一度导致荆州刺史胡修、南乡郡太守傅方先后投降。以孙浪为代表的豫西山区群盗,也纷纷响应关羽,危及许都。曹操甚至一度想要将东汉朝廷北迁,以避关羽之锋芒。若不是孙权方面吕蒙、陆逊的成功背刺,瓦解了关羽所部的战略后方——江陵城与公安城,刘备集团的逆袭中原、“隆中对”的完美执行,或许就会成为真正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