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玉的葬于水中是最后的归宿,和黛玉生前希望葬于黄土垅中的愿望背道而驰,但这只是死去的情状,而并非死因。黛玉之死是书中的一个大悲剧,不会是一个偶然事件,而应是日积月累的必然结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可能性之一:抱病而死

黛玉之病,首先是先天的弱症,“自会吃饮食时便吃药,到如今未断”,然后与宝玉的相恋又为世俗所不容,巨大的精神压力之下又生了另一重心病。长期的病痛和精神痛苦,使得黛玉的病情日渐沉重,到后来“只觉心酸,眼泪却像比旧年少了些”,已无药可救。黛玉对自己的病情早有预感,才会在诗词中屡言身后事,《葬花辞》《桃花行》和咏絮时所填《唐多令》词,都是对死亡的敏感;在与宝钗推心置腹谈话时,也曾说“我知道我这样病是不能好的了”,并且背负着沉重的心理压力,除了与宝玉感情的不能自主,还有寄人篱下,如履薄冰的辛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宝玉对黛玉之病也有预感,故两次对黛玉说:“你死了,我做和尚。”而在黛玉吟诵葬花词时也曾想到:“林黛玉的花颜月貌,将来亦到无可寻觅之时,宁不心碎肠断!”关于黛玉之病死,书中不止一次进行暗示。第三十九回刘姥姥二进荣国府,为讨欢心,故意编造些故事给老太太听,其中第二个故事“雪下抽柴”便是一个名叫茗玉的女孩儿的故事:刘姥姥道:“这老爷没有儿子,只有一位小姐,名叫茗玉。小姐知书识字,老爷太太爱如珍宝。可惜这茗玉小姐生到十七岁,一病死了。”茗玉谐音“名玉”,父母珍爱的独生女,“知书识字”,爱生病,俨然又一个林黛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茗玉“十七岁,一病死了”,是黛玉之死的一次预示。除此以外,妙玉的身世可以看作是另一层面上对黛玉命运的比照。妙玉与黛玉一样,来自姑苏,自小多病,极通文墨,孤高自许,身世性情和黛玉都非常相似。妙玉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个出家的黛玉。而黛玉的父母舍不得按照癞头和尚说的让女儿出家,也没有做到“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除父母之外,凡有外姓亲友之人,一概不见”,也就无法“平安了此一生”。不仅如此,还日日啼哭,为情所困——几乎犯了癞头和尚所说的所有忌讳,所以她的病亡是无法改变的宿命。

  • 可能性之二:抱憾而死

林黛玉最大的心事和压力,就是与宝玉的婚姻问题。然而纵观前八十回,却始终没有任何明确的信息,确认宝黛婚姻能够实现。反而“金玉良缘”的舆论时时干扰宝黛情感的发展。第五十七回中紫鹃曾说:“像姑娘这样的,有老太太一日在还好,若是老太太不在了,只凭人去欺负罢了。趁老太太还硬朗,做定了大事要紧。”第七十一回时老太太已过了八十岁生日,第七十五回已听到甄家抄家事,并因此不自在,很可能死在黛玉之前,这样黛玉的婚事就的确成了“无人为我主张”的局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更进一步说,黛玉唯一的依靠贾母其实也从未明确表示要成全宝黛的姻缘,甚至有意提亲宝琴,这些都给林黛玉的内心造成了极大的痛苦与压力。而王夫人的明确反对,以及贾家风雨飘摇、山雨欲来的末世处境,林黛玉的爱情婚姻理想注定会化为镜花水月。这种遗憾,也是导致“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林黛玉非死不可的重要原因。

  • 可能性之三:抱屈而死

《离骚》中说:“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屈原是被谗言诽谤抱屈而死。与黛玉模样性情相似的晴雯,磊落锋利,坦荡真诚,不知提防别人,也不会刻意笼络,最终遭到小人的诬陷冤屈而死。故宝玉的《芙蓉女儿诔》中亦有“鸠鸩恶其高,鹰鸷翻遭罦罬”之句。祭文中还将她比作贾谊和鲧,以“高标见嫉,闺帏恨比长沙,直烈遭危,巾帼惨于羽野”,来赞颂她的正直刚烈,悲叹她的不幸命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晴雯的命运即是黛玉命运某种层面上的类比和隐喻。黛玉之死也可能与晴雯一样,与受到诽谤诬蔑有关。这些诽谤污蔑,应主要是针对她和宝玉的关系。书中不止一次写到生存环境对黛玉的不利。首先是宝玉不避嫌疑,与黛玉举止亲密,无形中使黛玉成为别人忌惮的对象,并给别人中伤黛玉造成了口实。

比如第十九回宝玉在黛玉房里讲耗子精的故事,两人歪在黛玉床上,被一时走来的宝钗看到。第二十一回宝玉一早去黛玉房里看湘云黛玉,并且直接和她们一起梳洗,引得袭人不满。第二十九回宝黛因张道士提亲而拌嘴,大动干戈,惊动了王夫人与贾母。第三十回宝玉给黛玉赔不是,伸手拉黛玉,被凤姐当众开玩笑“两个人拉着手对赔不是呢”。第三十二回宝玉当着袭人、湘云称扬黛玉,毫不避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三十二回宝玉向黛玉诉说肺腑之言“睡里梦里也忘不了你”,无意中被袭人听到,引起袭人的震惊和怀疑。这也正是日后宝玉挨打,袭人在王夫人面前进言宝黛举止亲密令王夫人更厌恶黛玉的根源。第五十二回宝玉挨近黛玉问燕窝之事,正巧赵姨娘来看黛玉,黛玉使眼色宝玉才出去。赵姨娘素来喜欢设法找到宝玉短处,在贾政面前说宝玉坏话,宝玉与黛玉的亲近,也给了赵姨娘造谣的口实。

第五十七回紫鹃试探宝玉,宝玉在痴狂中,将对黛玉的炽烈情感表露无遗,使得贾府上下尽人皆知,也对黛玉的处境不利。其次是黛玉自己不够小心谨慎。常常在不知不觉中得罪人,先后因为送宫花抢白过周瑞家的;因为宝玉喝酒讽刺过李嬷嬷;当面叫袭人嫂子;不小心提及彩云“打盗窃官司”等,以至常被人误会尖酸刻薄。黛玉任情任性,不懂得在人前同宝玉疏远,同样给了别人中伤自己的机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但常常和宝玉生气拌嘴,惊动众人,还常常情不自禁流露出自己的感情:她看到宝玉心急,“禁不住近前伸手替他拭面上的汗”;宝玉挨打,她哭得眼睛肿成了桃儿一样;元宵夜宴当众端酒让宝玉喝。这些在家长们看来都不够得体的举动,也会造成在宝玉婚姻对象的考虑中对她不利的局面。再次就是贾府诸人舆论的偏见。

袭人厌恶宝玉对黛玉的迷恋,赵姨娘诸人对宝黛的亲密举动时刻监视、心存非议;连红玉、彩云等丫头们对林黛玉也都存着误会和芥蒂;最要害的是王夫人自始至终的“美人祸水”的偏见:初见黛玉,就告诫她不要沾惹宝玉;骂金钏儿“下作的小娼妇”,其中未必没有对黛玉“肯亲近宝玉”的怨恨;又借晴雯之事说“这样美人似的人心里是不能安静的”。金钏儿、晴雯都因被冠以勾引宝玉的罪名而死。可见,黛玉之死也很可能与众人的诽谤、诬蔑乃至王夫人的迫害有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谣言日积月累,销骨烁金,可以杀人于无形。被冤枉勾引宝玉的金钏儿、晴雯只不过是可能给宝玉做侍妾的丫头,王夫人尚且不肯放过,何况是与宝玉亲密的黛玉呢?王夫人自然积怨已深,怨愤益重。在贾母死后,她不仅会阻止宝黛的婚事,甚至可能直接以外嫁切断了黛玉的生命之路。

  • 可能性之四:抗婚而死

在婚姻不可能自主的前提下,如果贾母先逝,元妃、王夫人等人又不愿意成全宝黛婚姻,黛玉就必然外嫁。以黛玉本人的资质和贾家林家的家世,应该不乏求娶者。何况黛玉美貌才华已被外人知晓。上至宫中的元春当面称赞,下至凤姐的小厮兴儿将林、薛美貌告诉尤氏姐妹。连呆霸王薛蟠也曾因林黛玉的美貌而倾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黛玉所居之地称“有凤来仪”,在诗社中又号“潇湘妃子”,贾家为林黛玉许嫁的人选很可能就是紫鹃口中的“王孙公子”,甚至可能是王爷或皇帝。可以推测,或北静王府钦慕黛玉才貌求亲,或贾府为固宠将黛玉送进皇宫,黛玉皆不得不许。但黛玉所认定知己唯宝玉一人,因此面对婚嫁,唯有设法自绝抗婚而死当然,根据书中的情节发展和黛玉性格的刻画,黛玉之死应该如“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是外在情势和自身性格的必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换句话说,黛玉之死更大的可能性是以上几种原因的叠加:首先是病势沉重无力回转,与宝玉的婚姻也茫然无望;同时因宝黛相爱无法冲破世俗偏见,贾府内外销金蚀骨的谣言,黛玉名节遭到怀疑和污蔑;接着贾母辞世,黛玉在贾府处境日益艰险;因王夫人等从中作梗,与宝玉突然分离带来的致命打击;到了将笄之年,贾府许嫁王室或皇宫等一连串变故;至此林黛玉终于泪尽离世,以死作了最后的抗争,甚至死后也要在水上漂零,尚不如被她自己亲手葬在土中的落花。作者将黛玉列于薄命司冠首,不仅是因为她有最美丽的容貌和最高洁的品格,也因为她在十二钗中最为薄命,充分体现了作者对这位少女所表示的最深切的钟爱、同情和悲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