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这个时节,云南人只会被一个字打动:菌(云南读作“jier”)。
6-8月,野生菌疯长,云南人不是在吃菌子的路上,就是在买菌子的路上,或者干脆在捡菌子的路上。
那些吃不上新鲜野生菌、一时半会儿也没法亲脚踩在松林间的都市人,开始在手机里寻找慰藉。一边看一边调侃,拍视频是对的,这样方便在就医时给医生做参考。
继赶海、挖笋之后,围观云南人“捡菌子”成为短视频平台最火热的深夜活动之一。抖音仅“捡菌子”话题的播放量就高达8.5亿次,而“采蘑菇”甚至超过16亿次。
凌晨三点不睡、看别人采蘑菇的人,究竟是在看什么啊?
01
为什么一看采蘑菇就停不下来?
不看云南人采蘑菇,你根本不知道,原来自己平时爱吃的平菇、香菇、金针菇,在他们眼里可能连“杂菌”都比不上。
在云南,只有野山菌才配叫“菌子”,那些人工菌只能叫蘑菇。
而所谓的“捡菌子”,就真的是字面意思,听起来随意里带着三分自信,朴实里透出五分骄傲。捡,靠的是大自然的馈赠,凭的是自己的运气。
横断山脉物种繁多的林区里,“雷声大,菌子开”,杆杆支起伞伞,就等早起的云南人了。
这群身怀绝技的人们,长袖长裤配帽子,天还没亮就飙着摩托车出门了。八点起床上班有点儿困难,但凌晨三点结伴上山捡最新鲜的菌子,就是云南人的正义。
满眼的绿意,你隔着屏幕仿佛就能感受到水汽,衬得深夜都市出租屋内外的灯光都更温柔了。
只在山里信步走了走,他们马上就能眼尖儿地发现一朵大如手掌的菌子,“噗”地一声从土里拔出来。
抖音,@罗非鱼
捡菌子的人一头扎进了菌窝。“快快快,在这里。”好像看见的这一刻不捡起来,下一秒这朵菌就该撒腿逃走了。
老手对这些肥胖鲜嫩的菌子充满了感情,每一个都像是一年没见的老伙计,亲热地叫出名字,拍拍它的伞盖,连回家怎么吃都想好了。
靠山吃山,他们也有彼此的规矩。面对还没长成的菌窝,温柔地拉过杂草覆盖,下场雨后再见;遇到有毒的菌子,有的人还要两脚踩碎或一掌拍扁,画面里顿时洋溢出一股为民除害的正气。
还有真·教科书级别的选手,手持《食用野生蘑菇鉴别宝典》,边捡边核对,求生欲拉满。
抖音,@猎蘑人猴哥
但一腔“菇”勇者更让人动容,看见个儿大的就捡起来,“这个是啥?能吃么?能吃吧!”这种捡法,谁能忍得住明天不打开看看ta吃完菌子后的更新呢。
一朵接一朵陌生的菌子被丢进筐里,捡的人或享用美味或维持生计,看的人则是免费体验了一把赛博采蘑菇,环境好体验佳,既舒适又解压,遥远的西南边陲密林中,每一朵菌子都与我有关。
充满未知又安全可靠,那爽感绝不亚于在线看抽卡、开盲盒。一切快乐都浓缩在三五分钟的视频里,屏幕内外的人全都满载而归。
02
云南人均“菇勇者”
有人说,云南人一定是上辈子拯救了银河系,才能拥有这么多这么好吃的菌子。没有福气的我们,只能抱着手机在被窝里咽口水。
菌子在云南人心里是一种“信仰”。班可以不上,菌子不能不捡;不吃饭吃粉也能活,不吃菌子却一定会饱受折磨。
B站视频截图,@云南网官方视频
但在“一年一度云南菌子试毒大会”期间,他们不仅为全国人民带来了快乐又解压的捡菌子现场,也着实是冒着生命危险在守护自己的“信仰”,用生命诠释什么是爱菌子爱得深沉。
一旦中招,轻则偶遇“小人”,重则有生命之虞。云南省平均每年发生误食有毒野生菌中毒事件300余起,因中毒导致死亡30余人。
但云南人有一个朴素的认知,千错万错,一定不是菌子的错。
来自网络
吃菌中毒了?优先怪采的时候没有把好关,怪树长得不好,怪路过的毒蛇不好。
掌勺的人一定也有问题。没炒熟不对,炒糊了也不对,油放少了不对,蒜放少了也不对……锅一定也有错,挂在锅边的那片菌子肯定不是故意的。
吃菌子的人也要吾日三省吾身。喝酒了吗?吃药了吗?身体免疫力到位了吗?菌子这么好吃,中毒了一定是我运气不好吧!
去年,神曲四处传唱,“红伞伞白杆杆,吃完一起躺板板。吃完一起埋山山,来年长满红伞伞。”今年,云南人对于菌子纯朴的爱与包容再度感染全网,他们也“热心”地告诫外地朋友,吃菌还是要慎重。
牢记“三熟”很重要,一是菌子品种要熟,二是要做熟,三是去医院的路要熟。
更贴心的还会表示,吃完不要忙着离开云南。万一不幸中毒,别处的医生没见过这阵仗不太会治,建议在当地治好再走。
在云南吃菌子,实在“得天独厚”。据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统计,云南野生食用菌资源种类占全国的90%以上。与此同时,全国毒菌至少有400种,云南就有一半以上。
今年,云南省共划定野生菌中毒风险高风险地区10个,中风险地区48个,低风险地区62个。听起来云南疾控对野生菌中毒的重视程度可能真不比新冠来得差。
剧毒野生菌确实害人不浅。《健康时报》发现,仅2020年5月至7月20日,云南省野生菌中毒事件就有273起,12人死亡。
云南省政府食品安全办公室每年都疯狂给大家群发短信,呼吁慎重吃菌;剧毒野生菌海报和宣传页也到处可见。
与一般“红伞伞白杆杆”的认知不同,许多毒蘑菇长得平平无奇,极难分辨。《云南常见毒菌(毒蘑菇)2022版》, 昆明植物所。
这些传统手法在有的云南人眼里不止司空见惯,简直有了越劝越想吃的效果,“看到海报,我才想起来又可以吃菌了!”
只能不断与时俱进、持续苦口婆心。
继去年云南楚雄消防支队大唱“红伞伞白杆杆”后,德宏芒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又推出了热曲《菇勇者》,“为何有毒,还要品尝,是你不懂辨别,有毒无毒,谁说冒险食用的才算英雄!”
微博,@人民日报(德宏发布)
怕吗?要吗?可是这美味的杆杆,诱人的口感,云南人真的放不下啊!野生菌真是把云南人“PUA”得死死的。
别说他们,就连我们这些云端看视频、捡乐子的人不也常在心里跃跃欲试,总琢磨着有一天也能亲自跑去大山里,演一出捡菌子的爽剧。
虽然我们清楚地知道,捡菌子时潮湿闷热的天气,泥泞坎坷的山路,恼人的蚊虫,挡路的枝杈,以及遍采而不得的失落和吃菌中毒的风险,都在博主们的精心剪辑下隐形,一切变得轻松而日常。
但我们依然爱看云南人捡菌子、吃菌子,围观他们不小心误食毒菌后梦幻般的表现(希望人没事,且大家勿盲目模仿和尝试),从中获得那种远离尘嚣的平静,治愈我们内心的焦虑。
作者:礼物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