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企业就是做脑袋。那么,怎样才能圈住“巨型脑袋”?

标准千千万,但本文作者认为,有三条标准是根本性的,简称“圈人三标准”。

一是“能标准”。

二是“干标准”。

三是“局标准”。

作者 | 国夫

来源 | 管理的常识(ID:Guanlidechangshi)摘编自《文化罗盘:企业文化十大原理》,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

01

能标准

这世上有两种人:一种人抱有“能哲学”,一种人抱有“不能哲学”。

这两种人有什么区别呢?我们来看案例。

1.伟大与渺小只差一念

企业和企业为什么不同?因为人不同。人和人为什么不同?因为心不同。心胜则胜,心败则败。

2002年,我到蒙牛的第一件事就是进行冰激凌市场调研。当时,伊利在呼和浩特推出一个冰激凌竞争策略:通过投放冰柜或补贴电费的方式独占渠道。结果,无论固定店面,还是流动冰柜,“伊利十之八九,蒙牛十不一二”。

面对危局,蒙牛冰激凌业务的负责人和总裁牛根生有过一场对话。

冰激凌业务的负责人说:“我们竞争不过人家的。我们钱有人家多吗?没有。我们品牌有人家响亮吗?没有。我们队伍有人家大吗?没有。你看,钱没人家多,品牌没人家响,队伍没人家大,我们怎么打得过人家?”

牛根生说:“闹了半天,你到今天才知道我们不如人家啊?我是早在1999年创建公司的时候就知道我们不如人家呀!那时候,我们的品牌是零,人家是全国品牌;我们的钱是零,人家是十几个亿;我们只有几颗脑袋,人家是成千上万……当初我们一切为零的时候,敢闯出来;现在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了,反而不敢再打硬仗了吗?”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这两个人中,一个人坚持的是“不能哲学”,另一个人坚持的是“能哲学”。

事实上,做任何一件事总是既有能的条件,也有不能的条件。那么,拥有“不能哲学”的人,盯着不放的是“不能的部分”,因为认为不能,所以真的不能(尤其上面这个例子,“不能”的理由是多么充分)!

而拥有“能哲学”的人,盯着不放的是“能的部分”,于是跨越千山万水,把常人眼中的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通过这样一番谈话,打消了冰激凌团队的顾虑,于是他们放开手猛干。结果仅仅过了两年,到2004年年底的时候,蒙牛冰激凌便成为全国第一品牌(根据实际销量)。

这就是:拥有“能哲学”的人可以把不能做成能,拥有“不能哲学”的人可以把能做成不能。

换句话说:先有胜心,后有胜事—说能的人,可以把渺小做成伟大;说不能的人,可以把伟大做成渺小。

人的认知是不断升级的,认知一旦升级,许多原来处在“不能域”的事情就会进入“我能域”。

我一度认为“明知不敌也要亮剑”这个观点值得商榷,不应做无谓牺牲。今天想来,这完全是“空对空”之论,因为所谓敌与不敌,不只有理论判断这一重,还有实践检验这一重,理论上判断不行的实践上不一定不行,理论上判断行的实践上不一定行,否则,历史上那么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案例,压根儿就不会有!

做企业本质上是一种实践,尽管离不开“算”—《孙子兵法》就说“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但归根到底不是“算”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

你还没做,怎么知道什么事可能,什么事不可能?世界500强也是从“1岁”做起的,哪个“1岁”的企业比行业老大还要有胜算?要是没有“亮剑精神”,不就只有“躺平”这一条路了吗?

2017年9月12日,牛根生对老牛基金会的人讲:

“我……(笔者隐去了一句他自谦的话)为什么能够比一般人成功?就是因为我一贯争取。只要有1%的可能,我就争取,争取,再争取,结果就变成了100%。没有这个‘争取’,那99%是不可能有的。第一个99%没有,第二个99%更加不会有。所以,凡事争取就可能有,不争取一点儿机会都没有。”

李开复介绍:著名投资人尤里(Yuri)在投资了扎克伯格、刘强东、雷军之后,他说这些百亿美元的超级独角兽企业CEO的共同特点,一是偏执、自信和强大,二是敢往大了想。

风帆都能使帆船通过“之”字形实现逆风行驶!所以,不仅要敢往大了想,还要敢想常人之不敢想。

2.伟大的“不倒翁精神”

无论是商界,还是学界,一蹴而就的例子少之又少,百折不挠往往是成功的“标准范式”:

在创办微软前,比尔·盖茨经历过创业失败; 在创办亚马逊前,杰夫·贝佐斯经历过创业失败; 在创办三一重工前,梁稳根经历过创业失败; 在出版《哈利·波特》前,J.K.罗琳经历过无数次“被退稿”……

所以,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成功和失败。

什么叫成功?眼下的成功不叫成功,也许它是暂时的;成功后放手,才叫成功——成功被定格了。

什么叫失败?眼下的失败不叫失败,也许它是暂时的;失败后放弃,才叫失败——失败被定格了。

创业就是走迷宫,一点弯路不走是不现实的。旱而不死的苗,根扎得才深;痛而不倒的人,局撑得才大。

视角改变一切,痛苦也有“绊脚石”视角与“垫脚石”视角之分。

“想过成功,想过失败,但从来没想过放弃。”

所谓巨人,其实也是“相对论”:许多人在试错阶段颓然倒下,唯他独立寒秋,遂成巨人。打而不倒,倒而再立,屡倒屡立,炼成不倒翁。

如果说在招聘上有什么原则的话,第一条标准就是要招抱有“能哲学”的人,他们也是最大限度地拥有“不倒翁精神”的人。

稻盛和夫的经营哲学中有一条就是“追求人类的无限可能性”。他说,在工作中能够实现新目标的是那些相信自己拥有可能性的人。

什么是能人?“能人”新概念—敢于说“能”的人!

3.作为部下,永远不说“不可能”

给下属布置任务的时候,你有没有碰到过这样的情形:你刚刚说完,他就说“不可能”!这时候,你是不是心里特别烦?

有一种人,他还没做,就说不可能。“不可能”三个字,像“五指山”一样压住了他。但请注意,这座“五指山”不是如来佛压上去的,是他自己压上去的—这就叫“自我设限”。

如果是一个人,就害了自己;如果是一个经理,就害了团队;如果是一个总裁,就害了组织。

什么叫作“不可能”?无非是欠缺一些条件而已。缺什么条件,你解决了不就完了嘛!

有时候这个条件在本企业内部调动资源就能解决,有时候需要动用企业外的社会资源才能解决,但总有解决之道,这就叫“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有条件上,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作为下属,永远不说“不可能”。你所谓的“不可能”,是基于你的眼界所说的,但这个世界到处都是你眼界之外的未知物,总体来说,你有两大“未知域”:外世界,全球99%的部分你一无所知;内世界,你自己90%的潜能尚未被开发。

还没探寻“未知域”,就妄言“不可能”,这不是自毁前程吗?轻轻地这么一说,之于你,奋斗之火重重地熄灭了;之于你的上司,期望之光重重地抹掉了!

02

干标准

干标准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先列三句话:

实践是最大的师傅。 使用是最大的培养。 圈养是最大的伤害。

1.这世上哪有天才,都是地才

伦敦的心理学家做过一项实验,就是对照伦敦出租车司机与公交车司机的脑部图。结论是:前者的海马区要比后者的海马区复杂一些。

原因不说你也猜得到:出租车司机每次所走的线路都不一样,公交车司机几年都走同一条线。用进废退嘛!

所以,我说:总统小时候尿过床,部长曾经拖着鼻涕,教授最初不会写字,音乐家一开始不会唱do、re、mi……这世上哪有天才,都是地才。脚踏实地之才!

承认“地才”,就得承认“实践是最大的师傅”。古语“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从0到1中,招来没干过的人,很大可能是0的重复;招来干过的人,很大可能是1的累加。干过和没干过的比值是多大?是1:0=!

干过和没干过,其差别不止于此:干过的人有敬畏之心,没干过的人“无知者无畏”。

下面这段话是我在微博上发的:

“无知者无畏”,在国内是个定性箴言,在国外则是个定量效应——“达克效应”:能力低者会高估自己的能力,能力高者会低估自己的能力。

邓宁与克鲁格两位学者通过定量研究给出了答案。比如,在逻辑推理能力的测试上,测试成绩只有10多分的一组,给自己的估分是60多分;测试成绩高达80多分的一组,给自己的估分是70多分—总之一句话,能力越差的人,越会高估自己。这给我们两个启发。

研究方面的启发:对一些定性箴言,进行定量研究,也可取得石破天惊的成果。 如果我们觉得一件事简单而其实之前并没做过,那么,这个当口就是一个需要万分警惕的“关键时刻”。

现在还有一个好消息!虽然人的大脑神经元在成年后逐年减少,但科学家发现两个新情况:一是大脑某些部位(目前认为的是侧脑室下层和海马齿状回两个区域)的神经元是可以再生的;二是用脑部位的大脑灰质会变厚。

“灰质变厚”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大脑神经元的数量在某些局部是可逆的,善用脑可增加神经元,至少是减中有增,比如减10增1;另一种可能是勤用脑虽然不增加大脑细胞,但能增加突触。不管是哪一个事实,都传递了一个福音—干,能够富脑!

依我看,所谓聪明人,一言以蔽之,就是暂时神经联系发达的人。

2.选领导优先选那些经历过“全环节”的人

现实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两种出身的领导:一种是一步一个脚印上来的;另一种是坐直升机上来的。

从大概率上讲,坐直升机上来的,也会坐直降电梯下去。为什么?因为他没有经历过“全环节”。

什么叫“全环节”?

“全环节”的第一个含义是:从理论到实践“两全齐美”。这世上有的人是理论家,有的人是实践家,但作为事业领袖,最好两全其美,否则就是“跛脚领袖”。 “全环节”的第二个含义是:纵向上从低端到高端“一贯而通”,横向上从这头到那头“一览无余”。

经历“全环节”有什么好处?

一个好处是具备“全局视野”,不会见木不见林;另一个好处是具备“全线经验”,谁想骗他都不容易。

国内国外所谓“轮岗”及“到基层挂职锻炼”,目的只有一个,尽可能经历“全环节”。

东方朔说:“用之则为虎,不用则为鼠。”从这个意义上讲,使用是最大的培养。

从“无知”到“有知”,从“无为”到“有为”……多踩一个有效点,多走一段醍醐路,就有可能多创一份人间福!

03

局标准

企业招人,格局第一。招对了,招来一个“扛鼎”的人;招不对,招来一个“杀你”的人!

1.七种格局

人的格局,可以有多元划分体系,但最简单的是以“决策框架”为标准进行划分,这样,我们就可以分出七种格局:一人局,二人局,家庭局,单位局,国家局,天下局,宇宙局。

我们依次来看。

1)一人局

其决策框架,就是只盯着自己,忽略别人,忽略世界。

一人局的成因,大致有三:极喜,极悲,极自私。

极喜之人,容易得意忘形,以为老子天下第一,从而成了孤家寡人。 极悲之人,容易失意忘形,喜欢把自己藏起来,如同隐士一般。 极自私之人,容易一叶障目,为了自己的一把米,可以损失他人的半亩地。

自尽的人,受点压力就精神失常的人,多数属于一人局。

2)二人局

其决策框架,就是只盯着二人,忽略万万人。

比如常有这样的新闻爆出:一对情侣分手,男方丧心病狂动刀子……想想吧,全世界有70多亿人,有一半是女人,对于这个男生来说,适龄女子好几亿,况且爱情是没有年龄界限的……但他全然无视,独独盯着这位女子,这就是陷入二人局跳不出来。

真功夫的两位创始人,在公司里的股权各占50%。起初,二人同心,公司崛起;后来,二人纷争,公司沉沦。

为什么古人一面说“打仗亲兄弟”,一面又说“亲兄弟明算账”?因为“二人局”也存在两面性:在耕耘阶段,倾向于合作;在收获阶段,倾向于冲突。

从另一方面来说,“送人关”和“招人关”一样重要:送好了,送走的是一尊佛;送不好,送走的是一个魔。

当然,只考虑二人世界的幸福,余事不管。这也是一种二人局。

3)家庭局

其决策框架,就是只盯着家庭,忽略非血缘关系。

一个人手持国之重器,心里想的却是一家私利,这就叫德不配位。重视家庭没有错,但如果因家忘企,因家忘国,那就属于家庭局。

单位局。

其决策框架,就是只盯着单位,忽略单位之外的世界。

你有没有遇到这样的人,他们在单位里死掐,什么岗位之争、部门之争,寸土必争,搞得乌烟瘴气,那就是一个单位局,一种窄幅竞争,忽略了全社会的宽幅竞争。

在单位里受到一点挫折就自暴自弃的人,也是单位局,他忘记了大千世界。

还有,为了本单位的利益,铤而走险,则陷入了狭隘的“部落效应”的陷阱。

4)国家局

其决策框架,就是只盯着本国,忽略全人类的普遍公理。

5)天下局

其决策框架,为整个天下。

当年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法国作家雨果在《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中谴责道:“在历史面前,这两个强盗分别叫作法兰西和英格兰……我希望有一天,法兰西能够脱胎换骨,洗心革面,将这不义之财归还给被抢掠的中国。”这就是天下局。

6)宇宙局

其决策框架,为整个宇宙。防范太空垃圾,就是一种宇宙观。

在上述每个局里,如果按时间维度划分,都包含了两个重要的分局—“即时局”与“历史局”。

只权衡当期利弊的,就是“即时局”;既计当代利,又想万世功的,就是“历史局”。

2.决策质量:局大优于局小

成功者和失败者在“局”上有什么区别?成功者“局”大,失败者“局”小。

怎么讲?无论决策什么事,局大优于局小。

打个比方:“局”从小到大可以分为点局、线局、面局、体局。点上正确的事情,线上不一定正确;线上正确的事情,面上不一定正确;面上正确的事情,体上不一定正确。

所谓大战略家,就是身在方寸心在千里的人,就是善于把小问题放到大格局中思考的人。一句话,就是在“小局—中局—大局”的“全格局”中穿梭自如、循环思考的人。

现在我们以可口可乐的真实局来说明“局大优于局小”的决策问题(见图1)。

图1 可口可乐面临的局

在图1中,可口可乐最小的局是“1”:局1=美国×可乐

在“局1”中决策,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是一对死对头,当消费者总量不增长的时候,它们之间进行的是零和博弈。

但可口可乐变一下局呢?来到一个更大的局,比如“局(1+2)”:局(1+2)=美国×饮料

按照我们的设想,决策质量“局大优于局小”,那么,可口可乐在这个扩大的局中应当能做出更优决策。

而历史上,可口可乐还真在这样一个“较大局”中做出过一个优于“较小局”的决策。

20世纪80年代,面对百事可乐对市场份额的鲸吞蚕食,可口可乐的决策层反思过一件事。

他们问自己:美国人平均一天喝多少饮料?答案是14盎司(1盎司等于29.27毫升)。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在其中占多少?答案是2盎司。

于是,他们不再把百事可乐作为竞争对手,而把精力放在扩大自己在消费者胃里所占的比例上(即与那12盎司的水、茶、咖啡、果汁等液体饮料展开竞争),于是,在每一个街头都摆上了贩卖机。

从此,销售量节节上升,竞争者再也没有赶上。

由此我们可以继续推理,不管纵向还是横向,企业每扩大一个局,都可以做出更为优秀的决策。

在“局(1+2+3+4+5+6)=全球×饮料”这个图中的最大局中,可口可乐应会做出更具战略优势的决策。

事实上,可口可乐走出美国后,成为风靡全球的饮料。

再回顾一下前面提到的,处不成对象就动刀子的人,仅仅局限在二人局,而没进入亿人局;在单位受到一点挫折就自暴自弃的人,仅仅局限在单位局,而没进入社会局。

把局放大一点,就没有什么想不开的事;溺在太小的局中,遇到再简明的事,都有可能变得不开明。

在图2中,横轴代表从小到大的局,每个较大局都包含了前面的较小局。纵轴代表每个人、每个组织所面临的三项基本任务,即生活、学习、工作。

在不同的局中决策这三项基本任务,决策质量是不一样的,一般地,在较大局做出的决策质量优于较小局。

图2 决策质量:局大优于局小

在小局里解不开的谜,到了大局里简直就不是问题。

在小学数学里,那些整体与部分的计算问题简直绕死人;但到了中学数学,一个方程式就让答案简单明了地呈现出来!跳高一层想问题,局大了,出招自然高。

3.位与局

我很早就观察到:地位提升人格。

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平时想的也就是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突然有一天升了职,就像换了个人似的,格局一下子宏大起来,“在其位谋其政”,不再只计较个人的小九九了。

但如果地位提高了,格局没有提高,就会形成“位局错位”。“局不称位”,“位”就难以持久,甚至“因局毁位”。

比如贪官,有的位已至省部,局却限于家庭,最终锒铛入狱。

4.砍头式误区

2014年,我在公司写了一段话:招聘要注意一个问题,一定要招那些在自己管辖范围内能“制造系统”的人。

一个不能“制造系统”的人,即使在原公司特定系统里很能干,到了新的公司,由于没有原先那个对应的系统,也会成为无用之人,即砍头式误区:头砍过来了,没有相应的身子与之匹配。

2015年2月,我把它改写成一首管理诗《砍头式误区》:

花大代价从别的企业挖过来一个人, 来了成了摆设, 没什么结果。 什么原因呢? “头”砍过来了, “身子”并没移过来。 “身子”是什么? 使他做出成绩的那个系统、文化及土壤。 有的人了不起, 他能给你造个“身子”出来; 多数人不能“造”, 若无匹配的“身子”, 请你不要“砍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