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动机和交往动机被认为是两种最主要的社会性动机。交往动机是指个体愿意与他人接近、合作、互惠,并发展友谊的动机。交往动机强的人对建立、保持或恢复友好关系十分关心。交往动机是在交往需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性动机。它表现为希望得到别人的关心,愿意归属于一定的群体。这种动机推动着人们去结交朋友,寻找支持,并参加某个群体等。如果交往动机得到满足,就会使人感到满足、安全和愉快。相反,如果交往动机得不到满足,就会使人感到不安、恐惧和痛苦等。
人类的交往动机从何而来?目前主要有两种理论试图对此做出解释。
第一种理论认为交往倾向是本能的、内在的或预先输入到我们神经系统中的,是我们继承了与别人交往的倾向。其依据是自然选择原则,即人类与肉食性动物相比,显得十分弱小。为此几千年前,人类就以群体形式集聚在一起,这样在警报、防御和进攻等方面要比单个人具有优势,因而容易存活下来。而且,群居的个体更容易延续生命和繁衍后代。交往倾向也就由此遗传下来了。
第二种理论认为交往行为和其他行为一样是习得的。考虑到交往行为在大多数文化中得到奖赏这一事实,我们能容易地发现我们为什么能学会交往。每次以友好的方式行动时,我们会得到奖赏;以反社会方式行动时,我们不一定会受到惩罚,但至少没有奖赏。
当然,交往不一定全是本能的或全是习得的。交往有许多不同的形式。有些是本能的,有些是习得的,还有些则是两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当人们恐惧时,与别人在一起的愿望会大大加强。一项著名的实验表明人类的交往动机与恐惧有关,沙赫特(Schachter S, 1959)对64名女大学生进行了研究。实验组被试看到实验者身穿白色大褂,实验室布满了各种电器设备,而且还被告知实验时会受到电击,有短暂的疼痛。而控制组被试既没有看到上述的一切,也不知道实验将要引起疼痛。当实验组被试出现某种恐惧情绪时,主试告诉两组被试要等10分钟才开始实验,并允许他们在这段时间内可以单独等候,也可以与别人在一起。结果发现,实验组被试由于恐惧不安,大多数被试愿意与他人一起等候,而控制组被试只有少数愿意与他人一起等候。这说明,在恐惧的情境中,人们的交往动机明显地加强了。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