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希望孩子快乐幸福,其他不重要,做一个平凡的人,有什么不好呢?平凡,不平庸就好了呀!

1956年美国有个著名的教育法案。这个法案的法官叫布朗,布朗法官第一次清楚地在法律文件中,阐明了教育的观点:教育是帮助一个孩子,在未来的生活中,更成功地寻求自己的幸福(注意,是他本人的幸福,不是他家的,不是他们学校的),而不是为社会机器塑造一个合适的螺丝钉。

的确教育不是为社会机器塑造一个合适的螺丝钉,而是为了引导,让心里那个最好的自己,走出来。教育应该是倾听孩子的声音,帮助他成为他自己,帮助他在未来生活中,找到他要的幸福。

养育孩子,我们难免功利。

买很多名著,是希望孩子作文写得好;

报兴趣班,是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学才艺,也是看什么能加分就让孩子学什么;

我们希不希望孩子做一件事的判断标准,就看有没有用,尤其是对学习来说是否有用。

然而,当我们抱着功利心去做某件事,最后的效果可能要大打折扣。

在功利之下,是父母深层次的焦虑,孩子也深受影响,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过早地失去了学习兴趣。

1961年,作家海明威自杀身亡。

最终用来结束生命的,是伴随他整个童年的一把猎枪。

对于海明威来说,不愉快的童年一直是梦魇般的存在——

母亲的过度控制,父亲饮弹自尽,家庭气氛压抑冰冷,孩子的需求未被重视。

后来海明威一生的写作,很多是在疗愈童年。

并不是每个童年不幸的人,都能成为海明威。成长是不可逆的,这也在提醒我们,让那些正在成长的孩子拥有愉快的童年。

而一个孩子最大的幸福,也许就是能够被允许做这4件事……

01

第一件“无用的事”:玩

有位幼儿园老师曾说:“教书这么多年,我最常听到的问题就是家长担心地问:孩子是不是每天都在玩?”

当得知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家长们免不了抱怨:“不学拼音?不学加减法吗?回头上小学跟不上怎么办?”

在父母看来,玩就是最“无用”的事。

在孩子的成长中,玩耍时间总是最先被牺牲和舍弃的。

似乎玩与学是对立的,甚至是有害的。

其实,游戏与玩耍对孩子来说,比我们想象中更加重要,它们不仅能培养孩子各项能力,也是孩子童年幸福的保证。

拿“过家家”来说,这几乎是所有孩子都喜欢玩的一种角色扮演游戏,桌子上摆满瓶瓶罐罐假装做饭,拿着勺子假装给毛绒玩具喂食物,你扮演爸爸,我扮演妈妈......

看似无聊、无意义的玩耍行为中,孩子锻炼了自己的精细动作,提升了语言沟通的能力,他们用这种方式了解成人世界的规则,同时还学会了分工与合作。

即使没有这些益处,玩耍时的纯粹快乐,也是一种收获。

对于孩子而言,看似无聊的行为里,蕴藏着终生受用的各种能力。

02

第二件“无用的事”:没用的爱好

一位父母在电梯口贴了这样一张寻物启事:

他在最后写道:“这是孩子攒了很久的卡片,是他很心爱的东西,如果您捡到了,请及时联系我们,非常感谢!”

网友们看后都表示很感动。

这位父母所珍视的,不是孩子的卡册,而是孩子珍视卡册的心情。

童年里,不少孩子都会对一些事情痴迷,或者有一些特殊的爱好,他们的愉悦感、幸福感往往就是来自于这些“没用”的小东西。

遗憾的是,这份心情常常不被大人理解。

一旦孩子的学习成绩有所下降,这个“爱好”就变成了罪魁祸首,遭到毫不留情地制止和打击。

实际上,一个爱好只要不违背社会公德,在安全的范围内,都不会成为影响孩子学习的关键因素。

一个幸福充实的童年,孩子应该有一些时光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虽然从短期看,这些事不能帮助孩子解决任何实际问题,但是却能带给孩子积极乐观的心态,孩子的精神也必定是充实的。

在做着这些事情的时候,孩子也在享受实实在在的快乐。

童年里的这些快乐,对孩子的一生而言,可能最宝贵最有价值。

03

第三件“无用的事”:读闲书

一位家长朋友的口头禅是:“闲书害人。”

在他看来,如今的课外读物太杂,那些与学习没有直接关系的书,都是“闲书”,孩子读多了不好。他的孩子只被允许读老师指定的书,或者是和考试有关的书。

其实,对孩子而言,兴趣是阅读的第一动力。

唯有先满足自己的兴趣需要,才能继续广泛阅读,大人眼中的“好书”,孩子不是不读,只是需要时间而已。

闲书,是孩子爱上阅读的诱饵。

只要书的内容是无害的,孩子喜欢读闲书并不是坏事,我们只需要观察孩子兴趣的变化,适当加以引导即可。

04

第四件“无用的事”:体验生活

现在孩子的童年,似乎并没有那么快乐。

过去的孩子,大学并不是唯一的出路,书读得不好,会生活也值得大人骄傲,叠个被子、洗个碗,家里人就觉得很欣慰了。

而现在的孩子想让父母幸福起来,就难得多了。

因为大家对孩子评价标准都很单一——那就是学习成绩,孩子学不好,那就是失败。

很多孩子在本该天真无邪的年纪里,有着强烈的孤独感和无意义感。

一个小孩想进厨房帮妈妈做饭,马上就会被赶出来:“这种小事不用你做,你看书去”。

少了对生活的真实体验,没有自主又没有自信,孩子渐渐失去了感知幸福的能力,困顿于眼前学习上的忧患。

幸福的能力,是孩子一生最重要的东西。这种主观上的感受就藏在生活细小的点点滴滴之处,全家人一起大扫除、一起散步、一起研究厨艺......要让孩子去看生活的每一面,孩子才不容易“空心”。

陶行知曾提出:生活即教育。

让孩子体验生活,就是为了唤醒孩子的生命力。

对孩子成长来说,有用、没用,其实没有一个衡量标准。

当下很多看似无用的东西,在未来很有可能成为孩子成长的养分。

庄子说:“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孩子人生中一些很重要的变化,可能就是来自这些无用之事。

陪伴孩子成长,我们也要适当放下对“有用”的执着,去做一些无用之事,它并没有那么多恶劣影响,反而丰盈了孩子的生命。

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未来又需要什么样的教育?

我们需要得大致了解未来世界可能的变化以及未来孩子们会面临的社会环境。

第一,信息时代将会成为过去,新的时代更需要的是感性的能力和创造力。

目前我们所在的信息时代的很多重要工作,在未来20年会极大程度的被人工智能所取代,而到那个时候,所有做这些工作的人都有可能失业,比如我们现在羡慕的那群在银行或是投行,拿着高薪的金融分析员等等。在下一个时代,如果你没有创新的能力和创造性的技能,则会非常尴尬。

逻辑分析能力是信息时代的核心,而下一个时代需要的是什么呢?是高概念化、高感性的人才。举个例子,麦肯锡是全世界最大的企业咨询公司,1993年员工有67%是MBA,2003年这个比例已经降到了41%。现在10年过去了,还在继续往下降,那么是什么人,填补了麦肯锡这些头脑一流的MBA呢?是麦肯锡增加了很多MFA(Masterof fine art),就是艺术硕士。麦肯锡意识到,他们的调查报告,必须要用艺术的方式来表达,于是很多MFA慢慢替掉了MBA。

第二,世界变化的频率与速度会更快,社会需要掌握更多元化技能的人才。

2010年,中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是2.97年,世界五百强是40年,而世界一千强是30年。

当世界五百强都只有40年寿命的时候,你就会更明白,未来的孩子不可能不换工作,甚至还会换好几个不同的行业。其实不仅公司命短,行业的命运也如此。一辈子在一个公司,一个行业会变得越来越难,过去我们的教育讲究的是培养专业的人才,这个趋势将会让孩子们面临很大的挑战。

第三,追求幸福与自我实现,将成为下一代追求的重要的人生价值观。

中国和美国的GDP,2008年中国人均GDP是3400美金,2013年人均6470美金。预计到2016年的时候中国人的平均GDP到8000美金。

8000美金是经济学上公认的一个拐点,在这个点之后,幸福和经济收益,没有显著的正相关性,也就是说我们的幸福感,不会随着我们的收入上升了。下一代人,一定不会像我们,追求房子,追求安全感,追求生存,追求赚钱,而是代替我们,开始追求幸福

有一万条道路将带我们走向平庸,却只有一条能帮助我们摆脱它。

土豆网的前CEO王微讲过这么一件事,当年土豆网在美国上市,王微抽空请自己在美国的老师吃饭。聊到上市,他们聊到:

老师:“除了做这个公司,这几年你还干过什么?”

王微:“我还写了一个话剧,写了一些小说, 还去过很多地方旅游。”

老师:“还不错,没白活,如果只是搞个上市公司,那就白活这么多年了。”

比起马云、马化腾,甚至后来收购土豆的古永锵,王微可能都不算成功。他毫无疑问,是一个活明白的CEO。

孩子,我希望未来的你, 可以选择平凡的生活, 但不要走在平庸的路上。

在人人喜欢套路的时候,多点个人趣味,哪怕是别人眼里的恶趣味。

在人人把有趣当春药的时候,多点深刻的痛苦。

在人人选择趋利避害时,坚持做一个死板教条的人。

在人人都追求有用成功的人生,多关注那些看起来无用的事,看起来很笨的事,看起来没人理解的事。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弗罗斯特

不必非做一个有用的人,但要做一个有趣的人。太多的人直奔“有用”而去,那活法不够好。

1

老师说,少看那些“没用的”!

七岁的侄女刚上小学,每天看她在写字桌前忙碌,书桌上堆满了《小学生每日必备单词》、《数学新课标丛书》。

这么一个稚嫩的小孩子,每天埋头在一张大书桌前吭哧吭哧的用功,看着有些滑稽,也有些心疼。我凑上前去,发现书桌上无一例外是教辅书,我便问她,“我给你买的《经典儿童文学》去哪里了?”

她奋笔疾书,头也不抬地说:“老师说看那些书没有用,要抓紧时间学点有用的。”

我一惊,不太敢相信这话出自一个七岁孩子的口。我的七岁,还在看《绿野仙踪》、《格林童话》,而未曾体验过世界什么样的小女孩,如何能判断什么知识对她有用还是无用?

星期一,我顺路送她到小学门口,各种培训班在那发传单,说得天花乱坠:“学了就有用,上了就涨分!”我仿佛陷身于一场急功近利的教育狂欢,望着小侄女背着沉重的书包进学校,竟无言以对......

2

“无用”的知识会关键时刻帮你一把。

三年前的我,曾是一枚图书小编,去书店做市场调查的时候挨个询问家长:您给孩子买这本书的理由是什么?

家长的回答如同考卷印制的标准答案:“有用”!家长问我,看了你们的书,我的孩子能多认字吗?能会算数吗?能考第一名吗?

从那时起,我领教了中国父母对教育的“有用论”态度。弹钢琴是有用的,玩沙子是没用的。背唐诗是有用的,看小人书是没用的。上补习班就是有用的,过家家是没用的。下围棋是有用的,玩积木是没用的。所有考不了级、不能拿证、没有加分、不算特长、无助于考重点的,家长都振振有词:

“学这个,有用吗?”

在中国父母的认知里,连读书都被划分为有用和无用。升学求职、教辅应试、成功经验,这些“有用”的书,常年占据着孩子的书包和书店的畅销榜。在堆积如山的教辅书中一路冲杀的孩子们,却无法确知,究竟是从“有用”的教辅课程中受益,还是从那些看似无用的知识中获得人生的益处?

乔布斯曾谈到,他从斯坦福大学辍学,放弃了自己的“有用”专业去听美术课,研究san serif 和serif字体, 怎样才能作出最棒的印刷式样。这在当时看来完全“无用”和“浪费时间”的举动,在他十年后设计第一台Macintosh时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乔布斯说:“如果我当年没有去上这门美术课,苹果电脑就不会有这么漂亮的字体。跟着我的直觉和好奇心走, 遇到的很多东西,此后被证明是无价之宝。哪怕别人说这些知识‘没用‘。"

人生是饱满的,立体的,你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不会浪费,都有自己特别的意义,别用“无用”来衡量孩子的教育,你永远也不知道它会在人生的哪个关键时刻帮孩子一把。

3

教育没有绝对的“徒劳无功”。

中国父母所说的教育“有用”,多指的是立竿见影式的马上有用。衡量知识的尺度,是以分数、考级和升学为标准,有助于此则有用,无助于考试则无用。八个字形容我们当下的教育:急功近利、急于求成。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院长钱颖一,曾对毕业二十年的校友做过调查,他发现:老校友更后悔当时没有更多地去学那些看上去“无用”、但后来很有用的课,比如一些人文、艺术、社会科学类。而当时所谓“有用实际”的课,随着时间冲刷变得如此无用。

对于人生而言,“有用”的东西,可能只是暂时有用,以后一生无用;“没用”则可能是暂时没用,以后终身有用。

如果你想培养一位循规蹈矩、没有独立性的孩子,可以让他学眼前的“有用”文章、做有用的习题。

如果你是一位眼光够长远的父母,会让孩子读无用的书,做无用的事,花无用的时间,耗无用的精力,因为人生最长远的目标,都在于那些不被功利衡量的无用。

比如,在孩子几岁时,带他去旅行,去感受,去阅读,去全身心的触摸、听、爬、玩、感受这个世界。

在孩子十几岁时,让他去感受所有跟艺术、美与普世价值有关的东西;给他听一些好的音乐,让他沉默安详;读一些经典的好书,让他体验情感的深邃和想象的博大。

如果有可能,不必非做一个有用的人,但要做一个有趣的人。太多的人直奔“有用”而去,那活法不够好。

去学习那些无用的知识,去拥有一颗丰富的心灵,去触碰、感知、体味、享受生命中那些缤纷有趣的色彩,做一个灵魂丰满的孩子,让孩子的人生旅途迈步稳健、行路长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