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对事物的注意,有时是自然而然发生的,不需要任何意志的努力;有时是有目的的,需要付出意志的努力来维持。这样,我们可以将注意分成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和随意后注意。
不随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刺激物的新异性、强度、运动变化等,都会引起不随意注意。例如,自幼生活在海南岛的人,冬天没有见过从天空飘落的雪花,当他们到北方看到漫天飞舞的大雪时,大雪的新异性自然容易引起他们的不随意注意。环境中出现的强烈刺激或者相对周围环境较强烈的刺激,也容易引起不随意注意。如一声巨响、一道强光等等。另外,运动的物体你静止的物体更容易引起人们的不随意注意。
不随意注意不仅由外界刺激物引起,而且和人自身的状态、需要、情感、兴趣、过去经验等有着密切的关系。比如人们感兴趣和需要的事物,往往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更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期待也是引起不随意注意的重要条件。比如小说的作者在描写紧张的情节时,故意突然停住,并添上一句结束语“预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目的就在于使人们产生对新章回的期待,以便吸引人们的注意。
不随意注意既能帮助人们对新异事物进行定向,使人们获得对事物的清晰认识,也能使人们从当前进行的活动中被动地离开,干扰他们正在进行的活动,因而具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作用。对教师来说,正确掌握不随意注意的规律,对做好教育、教学工作是有帮助的。
随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引起随意注意的主要原因有:对注意目的与任务的依从性;兴趣、过去经验、人格特点等等。
随意注意是一种有预定目的的注意,目的越明确、越具体,越易于引起和维持随意注意。众所周知,有经验的教师常常要求学生在上课前进行预习,事先了解这节课要讲的内容,知道哪些地方自己没有看懂,这样做就是为了引起学生的随意注意。学生有了比较明确而具体的听课目的,就能更有效地从课堂上选择信息。在教学工作中发展和培养学生的随意注意,是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
随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从特征上讲,它同时具有不随意注意和随意注意的某些特征。就它与自觉的目的、任务联系在一起而言,它类似于随意注意;就它不需要意志努力而言,它又类似于不随意注意。从发生上讲,随意后注意是在随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随意后注意既服从于当前的活动目的与任务,又能节省意志的努力,因而对完成长期、持续的任务特别有用。培养随意后注意关键在于发展对活动本身的直接兴趣。当我们完成各种较复杂的智力活动或动作技能的时候,我们要设法增进对这种活动的了解,让自己产生兴趣,并且自然而然地沉浸在这种活动中。这样,才能在随意后注意的状态下,使活动取得更大的成效。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