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开启了明朝皇帝宠信宦官的历史。
他,作为皇帝,却被北方游牧民族俘虏过。
他,是明朝皇帝里唯一拥有两个年号的一位。
他,23岁就被尊为太上皇,却内心里充满悲悯。
他,杀掉了为大明江山力挽狂澜的历史功绩第一人。
他,就是明朝第6任与第8任皇帝,明英宗,朱祁镇。
(本文的所有图片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总计6955字,阅读完大概需要21分钟)
- 赐名祁镇,大有来头
明英宗朱祁镇(1427年11月29日-1464年2月23日),庙号英宗,明宣宗朱瞻基长子,母亲孝恭章皇后,便是宣宗章节里提到的孙皇后,是明朝的第6任皇帝和第8任皇帝;最初使用正统(1436年-1450年)年号,复辟后使用天顺(1457年-1464年)年号,在位22年。与自己的父亲一样,寿命不长,36岁英年早逝,却留下了传奇的一生。
1427年的冬天,朱瞻基的长子终于来到这个世界,彼时彼刻,朱瞻基已经年过28岁,却只是迎来自己的第一个儿子,朱瞻基因此也对自己的来之不易的长子甚为喜爱。
根据明太祖朱元璋为朱棣这一支系设立的谱系,为“高瞻祁见佑,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然后,每五个辈分,按照“火土金水木”的顺序命名第三个字的属性。中国五行讲“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所以最早按照五行取名便是自明朝帝王家开始兴起。到了朱瞻基儿子这一辈,中间字为“祁”,第三字五行属“金”。
朱瞻基长子出生四天,朱瞻基亲自为其赐名“祁镇”。“祁”字寓意至大;“镇”则意为皇长子是国家根本,未来安重抚定天下之意。
在赐名的玺书中,朱瞻基还专门对此作了具体的解释:
故可谓,赐名祁镇,大有来头。
- 襁褓中成储君,幼年成天子
1428年初,出生四个月的朱祁镇,被册立为太子。与此同时,他的母亲孙贵妃,也从贵妃升级为皇后,朱瞻基废掉了原来的皇后胡氏,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胡氏没有为朱瞻基生下儿子。可见,朱瞻基对这个儿子充满了喜爱。
朱祁镇也就在这样的环境里,在自己的祖母张太后,母亲孙皇后的庇护下,在父亲朱瞻基的疼爱之下,度过了童年的快乐时光,直到1435年的到来。
1435年1月底,朱瞻基去世,留下大明江山万里,以及两个年幼的儿子,长子朱祁镇,时年8岁又两个月;次子朱祁钰,时年6岁又四个月。当时朝堂之上出现了两个声音,一是按照朱瞻基拟定的太子朱祁镇幼年即位;二是请当时已经成为襄王的朱瞻基同母弟朱瞻墡即位。朱瞻基的母亲张太后作为朝中长者,最终亲自认定由孙子朱祁镇即位,平息了第一次有关于的皇权的争斗。朱祁镇随即即位,将次年年号改为“正统”,正统皇帝正式走上历史舞台。
朱祁镇在位初期,由太皇太后(也就是他的奶奶)张氏辅政,内阁由三杨(杨士奇、杨荣和杨溥)主持,仁宣之治的吏治得以延续。
正统六年(1441年),朱祁镇在即将年满14周岁的时候正式亲政,同年定首都为北京,结束了南京名义上的首都地位。与此同时,南京的一些生活习惯,也由此来到了北京,比如著名的“北京烤鸭”,实际上就是一道地地道道的南京美食。
正统七年(1442年),太皇太后张氏薨逝,三杨也以年老为由逐渐淡出政坛,宦官王振开始专权,其党羽遍布全国,百官为之侧目,这是明朝第一次宦官专权。也正是这次宦官专政,为大明王朝带来了第一次毁灭性的打击。
- 土木堡之变
1440年前后,蒙古瓦剌部,在两任首领脱欢和也先的带领下,开始强盛,并且时刻窥伺中原地区。也先遂派遣使者向明朝朝贡,明朝予以承认和接纳,也给予赏赐。也先在遣使向明朝贡的同时,不断扩张其势力,骚扰明朝北方边境。
正统十年(1445年)前后,也先瓦剌的势力自现在的哈密向辽东发展,整个一大片雄踞在明朝的北方,日益形成对明朝的威胁。当时明廷许多官吏都认识到这一问题,力主警惕戒备。但当时正值王振擅权,也先因而与王振私下勾结,王振对明朝边境北部边防不作任何战备措施,甚至还让自己的手下太监郭敬向也先提供铸造兵器的钢铁箭头,也先也以良马等物资贿赂王振与郭敬(这就叫汉奸卖国贼)。
正统十四年(1449年)秋,也先召集瓦剌各部进攻明朝北部边境。也先军队锐不可挡,位于边境线的大同明军交战失利,导致塞外城堡,接连失陷。明军几经接战,前线败报频传。此时,太监王振动起了歪脑筋,此前曾有主导远征云南麓川土司获胜的功绩,此时希望借与蒙古开战的机会继续扩张自己的权力,因而蛊惑朱祁镇御驾亲征。
正统十四年七月十七日,朱祁镇不顾吏部尚书王直等群臣反对,偕同王振率军五十余万御驾亲征。此次出征,各项准备均不足,上下一片混乱。与此同时,朱祁镇对文武大臣的多次劝谏置之不理。朱祁镇虽然名为亲征,但军务大事皆由监军太监王振决定,将领处处受王振节制,无法按自己的意愿指挥作战。而王振不懂军事,指挥接连失当,致使明军屡战屡败。随军群臣多次上表劝谏朱祁镇停止前行,王振大怒,命上表群臣到阵前助威。大军尚未到达大同,明军已经开始缺粮。而瓦剌军队佯败避战,引诱明军深入险境。
八月初一,明军到达大同。王振又下令继续向北进军,途中众文武大臣多次劝谏。兵部尚书邝埜(埜ye3)冒死闯进朱祁镇行营,跪请皇帝“力请回銮”,户部尚书王佐整日跪伏在草丛中,请求皇帝南还,钦天监监正彭德清以天象示警相劝,皆被大权在手的王振叱回。
彼时彼刻,朱祁镇仿佛是着了魔一般,只听王振的。而王振只是在镇守太监郭敬秘告给他“以现在的形势断不可再向北前进”后,才开始打算班师回北京。在班师回京的途中,出了大事。
八月十五日,大军行至土木堡(今河北怀来县)。也先遣使诈和,以麻痹明军,实际上对明军展开偷袭。发现事态失控后,王振紧急下令移营,军队行军秩序列大乱。瓦剌铁骑随即进入明军阵中,大喊脱掉盔甲丢弃武器者不杀,但是野蛮人怎会守信呢?明军很多裸体而死。英国公张辅,泰宁侯陈瀛,驸马都尉井源,平乡伯陈怀,襄城伯李珍,遂安伯陈埙,修武伯沈荣,都督梁成、王贵,尚书王佐、邝埜,学士曹鼐、张益,侍郎丁铉、王永和,副都御史邓棨等,皆战死,从臣只有萧维桢、杨善、李贤(划重点,后面还会出现且非常重要)等数人侥幸逃出。
混乱中,护卫将军樊忠在皇帝身边用棰将王振捶死,曰:“吾为天下诛此贼!”在突围时杀死数十人后战死。朱祁镇突围不成,下马盘膝面南坐,不久被俘。此役明军死者数十万,随从文武大臣阵亡五十余人,骡马二十余万并衣甲器械辎重也尽为也先掠夺而去。
此战使明朝国力受到削弱,成为明朝由鼎盛前期进入守成中期的转折点,也是一次毁灭性的打击。
- 王振其人
王振,生于今河北省蔚(yu4)县,史书中说,他因为中举人、考进士无望,于是自阉入宫。这基本上属于瞎说,读书人一向轻视阉人,因屡试不第而净身入宫者,几乎闻所未闻。真实原因,据考证,王振略通经书,后来谋了个府学教官的差使。后因滥赌,欠了大笔的赌债无法还上,被赌坊的打手踢烂了他的下体(够狠的),然后因伤被阉的事情传扬出去,引得府学同僚甚至学生们的耻笑排挤,王振羞愧难当,没脸见人,只好辞了这教官职位进宫去;其缘由羞愧难言,才谎称屡试不第。
与其他宦官不同,王振算是一个读书人,一定程度上通晓文墨,受到欢迎。他知道在宫中要出人头地就必须依付靠山,后来他成功寻找到他的大靠山,便是当时的太子朱祁镇。王振知道很多对朱祁镇来说闻所未闻、见未所见的事物,两人很快就亲近起来。朱祁镇更尊称王振为“先生”,王振得到了赏识便从一班宦官中脱颖而出,王振真正想得到的不仅仅是钱财和名誉,而是无限的权势与地位。
九岁的朱祁镇登基后八个月后便任命王振入掌司礼监。这个职位是明朝宦官二十四衙门中最高的。由于明朝的中央集权,皇帝集大权于一身,但由于政务繁复,不是一位皇帝可管得了,政务自然落到司礼监掌印太监的手中。
正统七年(1442年),太皇太后张氏去世,张辅、三杨等老臣也相继老去或者去世,王振便开始了大权独揽的擅权举动,最可恶之行为便是将大量钢铁箭镞卖给瓦剌,以换取良马。
随即而来的土木堡事变(前面一段详细描述过),王振把胡乱指挥和作死发挥到了极致,最终被樊忠杀死。
在王振擅权的正统七年至正统十四年,王振制造了大量冤狱,大肆任用自己派系的官员。在外的官员,俱携带黄金才能进见王振。每次当朝觐日,进见者以百金为起步指标。
正统八年,王振将大理寺少卿薛瑄下锦衣狱,诬陷其为死罪。
正统九年,驸马都尉石璟辱骂家阉吕宝,王振得知后,将石璟下锦衣狱;同年,监察御史李俨监收光禄寺祭物,见到王振而不跪,随即得罪王振,王振将其下锦衣狱,最后戍边铁岭。
正统十年,锦衣卫狱卒王永阴向上级揭发王振罪行,写匿名信。王振通过字迹和逻辑推理推断出王永阴所做,直接将其在菜市口凌迟处死。
类似的冤狱,不胜枚举,那时候的王振权倾朝野已经可谓是“九千九百九十九岁”了。
如此胡作非为的王振,在朱祁镇复辟之后,居然被无限思念,朱祁镇随即下诏恢复王振的官爵,将王振的形象刻木雕招魂下葬,并且为王振赐匾额为“旌忠”。
明代史料大多数都在清文字狱最盛之时完成,史实的客观性有一定的偏差。上面关于王振的描述,有真有假,省愚已经无从判断,只能用“荒唐”来形容。但是,王振擅权对明朝甚至是华夏大地由盛而衰的走势起了关键作用,实在是不应该发生的事,可惜,可悲,可叹。
- 漠北生活半载,南宫幽禁七年
正统十四年(1449年)八月二十一日,明将领郭登营救朱祁镇未果。8月22日,也先带着被俘虏的朱祁镇开始由今大同市出发北行。
在被俘虏的生活中,朱祁镇其实并未如同宋朝徽钦二宗那样受到百般凌辱。当时随朱祁镇一同北狩的大臣袁彬与哈铭二人,将朱祁镇悉心照料。也先也深知道朱祁镇对于他的重要,每两天向朱祁镇进献一只羊,每七天进献一头牛,每五天、七天、十天摆一次筵席,每天供应牛乳、马乳,并安排瓦剌妇人打扫专门送给朱祁镇的帐篷。朱祁镇在行营或者骑马途中,瓦剌男女都会叩头,甚至朱祁镇差点还迎娶了也先的妹妹。
在这样的节奏下,朱祁镇在北方草原上生活了半年。伟大的于谦带领北京保卫战(代宗章节详谈)成功后,瓦剌以朱祁镇作为谈判掣肘与明朝议和。当时已经坐上皇帝宝座的朱祁钰不肯。直到1450年年中,鸿胪寺卿(相当于外交部长)杨善变卖自己的家产去往北方草原,成功说服也先将朱祁镇释放。至此,朱祁镇终于得以回到北京,首先被已经作为皇帝的弟弟朱祁钰尊为太上皇,再者被朱祁钰软禁在今北京市的普胜寺,令锦衣卫把守大门。这软禁,一禁就是八年时间,当然,这八年时间里,朱祁镇也没有闲着,生了四子六女,可惜有三子夭折。
- 夺门之变,诛杀于谦
景泰八年正月十七日(1457年2月11日),朱祁镇趁朱祁钰病重不能临朝的黄金时候,以当时手握重兵的武清侯石亨、副都御史徐有贞等人联合太监曹吉祥,率死士攻入南宫普胜寺,拥立朱祁镇复辟。正月二十一日,复辟的朱祁镇改元天顺,这场事件史称“夺门之变”。
朱祁镇复辟后没有立即废黜朱祁钰的帝位,导致两位皇帝同时在位,直到二月初一才废朱祁钰为郕王。朱祁钰不久后便也去世,郕王本来就是其作为王爷时候的尊号,但是却给了他一个谥号为“戾”,死后的朱祁钰也没有葬入皇陵,而是葬于北京西郊玉泉山。
朱祁镇发动夺门之变成功复辟后,大规模清洗朝堂,杀害众多北京保卫战的功臣。以谋逆罪将兵部尚书于谦及大学士王文等人下狱。复辟有功的徐有贞表示“不杀于谦,今日之事无名”。朱祁镇遂于五日后下令斩杀于谦和王文于北京西市,并且将于谦弃尸街头,登记查抄了他的家产,把他的家人全部发配去守边疆。
同时,据史书的玄幻记载,朱祁镇开始骚操作,将当年北京保卫战抗敌有功将领都督范广的妻儿宅邸全部赐给了投降的瓦剌俘虏,史学界每提及此事时,都羞愧难当。同时朱祁镇也感谢释放其归来的也先,为也先在北京城设立庙宇。各种骚操作可以理解为被囚禁时间过久后的一种报复式权力挥霍。
对于“夺门之变”这件事,其实当时还是有明白人的。前文划过重点的李贤告知了朱祁镇背后的秘密,“夺门之变”其实没有用处。因为朱祁钰唯一的儿子早已夭折,无子嗣。拥立朱祁镇的孙太后仍在世上,所以皇位迟早是朱祁镇的,不需要夺门。而夺门只是小人们的一出戏,目的是求自己的升官发财。朱祁镇仿佛瞬间想明白了这里的奥秘,随即下令宫中不得再使用“夺门”一词,并且罢黜因“夺门之变”而晋升的一切官员(四千余人),疏远了徐有贞。后来曹吉祥与石亨等人勾结,设法中伤徐有贞,让徐被流放。再后来石亨与曹吉祥因图谋叛乱发动曹石之变,石亨被囚禁至死,曹吉祥则被凌迟处死。
- 德高望重朱瞻墡
一个人莫名其妙地卷入了三次皇位之争,但是却毫发无损;一生经历了六个皇帝,七个年号,活了七十二岁;他出生的时候,皇帝是他爷爷,他去世的时候,皇帝是他侄孙;迎立他做皇帝的说法,对于他来说,似乎甩都甩不掉。他就是朱祁镇的亲五叔,朱瞻墡。
朱瞻墡是朱高炽的第五子,与大哥朱瞻基,三哥朱瞻墉,同为朱高炽的正妻张皇后的儿子。张皇后在医疗技术尚且匮乏的年代,确实拥有较强的生育能力,1399年生下嫡长子朱瞻基之后,在1405年2月与1406年4月相继生下朱瞻墉和朱瞻墡,两位儿子年纪仅相差14个月,又在1409年生下了朱高炽的长女嘉兴公主。
那么问题来了,本段落点名的朱瞻墡,为何放在了英宗朱祁镇的章节里来叙述?那是因为朱祁镇一生经历了“初即位、被俘北狩、夺门”三次皇位更迭,都能找到五叔朱瞻墡的影子,容我细细说来。
第一次,感谢老妈是敞亮人。
1435年正月,朱瞻基去世,56岁的张皇后痛失长子,白发送黑发,当时皇太子朱祁镇年不足9岁,便有朝中大臣提出,迎立29岁的朱瞻墡入京即位。为何会选中他?首先是因为在朱高炽去世的时候,作为皇太子的朱瞻基从南京返回北京,而作为嫡五子的朱瞻墡,当时已经被封为襄王,被母亲张皇后密令在南京监国,后来在“三杨”之一的杨士奇的记载里,证实了此事,宗室藩王监国,这是明朝的首次。再者,在宣德元年,朱瞻基御驾亲征平定朱高煦之乱,命令二弟朱瞻埈与五弟朱瞻墡居守京城。拥有两次监国经历的朱瞻墡,又是朱瞻基同母弟,藩王中又拥有极高的威望,所以被大臣们推举,也就自然而然了。
但是朱瞻墡本人似乎并不愿意卷入这场纷争,首先他前面一有二哥朱瞻埈,虽说是庶出,但是也有监国经历;又有三哥朱瞻墉,同为嫡子且较自己年长(四哥朱瞻垠早逝)。所以朱瞻墡认为,无论如何轮不到他,况且如果帝位到他这一支,“以嫡立长”的规矩便就乱了。此时母亲张太后站了出来,老太太是敞亮人,坚持决定由太子朱祁镇即位,为朱瞻墡解围。
第二次,嫂嫂可不要坑我。
1449年,土木堡之变,朱祁镇被俘虏。此时,朱瞻墡的二哥朱瞻埈45岁,但是前文提过身份为庶出;三哥朱瞻墉已去世。朱祁镇母亲孙太后找到朱瞻墡,希望立其为皇帝,甚至准备召襄王朱瞻墡进宫。朱瞻墡上书说:“请立皇长子朱见深为太子,请郕王朱祁钰监国。”朱瞻墡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表示,自己对于皇位没有兴趣。
第三次,侄儿见我的真心。
1457年,朱祁镇夺门之变,复辟称帝。除了诛杀于谦之外,内心里也需要较长时间的疗伤。在徐有贞一派为于谦罗织的罪名里,有一条是“迎立藩王入京”。这个“藩王”是谁?很明显就是朱瞻墡。如果此时朱祁镇要拿自己的五叔朱瞻墡开刀,甚至都是可以想象的。然而,在朱祁镇找到1449年朱瞻墡上书给孙皇后的奏疏后,打消了这个念头,彻彻底底明白了这位五叔对于皇位真的毫无兴趣。
综上,朱瞻墡三次与皇位产生瓜葛,且全身而退。天顺时期,朱祁镇对于朱瞻墡极为敬重,多次召朱瞻墡进京。朱祁镇对于朱瞻墡的礼遇,是对于其他藩王无法见到的。
直到成化十四年(1478年),72岁的朱瞻墡去世,把自己传奇的一生画上了句号,也成为明朝中期藩王中谓之贤明的第一人。
- 朱祁镇后人求生与认祖归宗记
朱祁镇一生有皇后妃嫔总共20人,为其生育了9子10女。其中第七子朱见浚1456年出生,享寿71岁,相当长寿。
1457年,朱祁镇复辟后,将朱见浚封为吉王,1477年,21岁的朱见浚去往自己的藩国长沙府生活。从此之后,朱见浚这一支系,便在湖南生根发芽。时间来到1639年,吉王的王位传到了后人朱慈灶这里。明朝末年,清军入关后南下,朱慈灶协同名将何腾蛟以及闯军的残余势力抗击清兵失败,吉王的全家都被杀害,当时朱慈灶的弟弟朱慈煃年仅10岁,被史学界视为最后一位吉王,也是吉王王室正支血脉中的仅剩的一位。这位朱慈煃逃至今天的湖南省宁乡县的山区,食不果腹,幸得一位周氏人家庇护,认为养子,改名换姓,自己解读为将“吉”字加“冂”为周,才免遭俘虏杀害。
当然,上面这段历史,您在正史里是查不到的,正史查阅的,吉王是被张献忠杀害(又是张献忠),这个我们姑且不谈,谈则伤感情。
而朱慈煃改姓“周”之后,直到1883年,他的一位后人出生,家里命名为周家纯。周家纯读书期间曾经留学日本,后来回到长沙,兴办了著名的“周南中学”。最可贵的是,周家纯在1911年,“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之后,恢复了自己的“朱”姓,改名朱剑凡,从此之后,认祖归宗,实为难得。
- 又一位盛年离世的明朝皇帝
说回朱祁镇,1464年2月,朱祁镇驾崩,享年36岁。与自己的父亲朱瞻基一样,同样没有跨过36岁这个坎。朱祁镇的死因,应该也是病逝,是否有高血压,心脏病,冠心病这些疾病,史无可考。在去世前夕,他废除了自明太祖以来宫妃殉葬制度,更大度的是,他恢复了胡皇后的封号。此外,又在今库页岛地区乌苏里江以东地区,设立波罗河卫与忽鲁木卫,拱卫了明朝之于东北边疆的统治力。
当然,被俘虏是他一生中的黑点,宠信宦官也是为后世开了错误的先河。
其实,仔细想想,历史的存在,就是来任由后人评说的,评价任何一位历史人物,有正面有负面,这才是应有的姿态。
(省愚杂谈原创,作者本人先发表在其他平台,后来转载至此处,其余转载请删除,否则保留起诉权利)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