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源于印度,渐而流传到亚洲广大区域,成为亚洲文化的重要组成。在佛教传播的同时,佛像艺术也随之传播到喜马拉雅地区,融合进入喜马拉雅文化艺术当中,形成了不同的地域风格与时代特征。
13-14 世纪 西藏 铜鎏金宝冠释迦牟尼坐像
高:31.5cm
宝冠佛的出现与佛教密宗盛行的时代大致相同,即公元6 至 7 世纪,宝冠佛是一种佛装与菩萨装的混合形式,为法相上的特例,它的出现是佛教三身说理论成熟的标志之一。根据佛教的三身说理论,佛有法身、报身和应身三种变化身,佛教怛特罗思想出现以后,该理论进一步与本初佛的思想联系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大神系结构,即世界的本源是本初佛,由他而生五方佛,五方佛转生五方菩萨,五方菩萨是世界的实际创造者,由他们而生世间佛,包括释迦牟尼在内。
宝冠佛这种形式的造像正是释迦牟尼佛与法身佛五方佛、报身佛五方菩萨一脉相承关系的体现。另一方面,随着佛教的密教化,以及佛教神格体系的逐步完善,金铜佛造像开始追求奢华的装饰,这也是宝冠佛逐渐流行的原因。随着藏传佛教的逐步发展成熟,这一类型的造像制作也逐步变多,并且在元代达到第一个高峰,此尊便是这一高峰时期稍晚的一件精美作品。
释迦牟尼头戴三叶宝冠、耳饰宝璫、身着右袒式袈裟,右手结触地印,左手结禅定印、金刚跏趺坐于莲台之上(已佚),此种形象即被称为「宝冠佛」。佛陀微含的目光、壮硕有力的肌肉线条是其最为突出的艺术表现,整件作品映射出庄严、静穆的气质。五官刻画准确,童子脸,带着少年的风采。弯眉长目,沈静的双目半开俯视,面相祥和庄严。身着袒右袈裟,薄衣贴体,其边缘饰双连珠文绦带,袈裟上有菱形格纹,表示百衲衣的外形。白毫镶嵌绿松石,这是尼泊尔地区惯用的装饰手法。身材壮硕,胸臂浑圆结实,挺拔伟岸。此像整体尺寸高大,比例匀称,造型端庄,铜胎结实厚重,鎏金淳明,金光灿烂,堪称佛教造像中之精品。
13 世纪 铜错银镶红铜宝生佛坐像
高:48.5cm
宝生佛,为五方佛中的南方佛,表福德。象征着大日如来五智中的第三智即平等性智,又译为「南方福德聚宝生如来」,宝相佛,宝幢佛等。位于南方欢喜世界,可满足众生的一切愿望。
拉达克(Ladakh),位于印度最北的查谟及克什米尔州,与中国西藏毗邻。其代表性的佛教金铜造像主要出现在十一至十三世纪,多采用青铜璃玛,铜色细腻光亮,铸胎薄脆,可以说是早期佛教造像中铸胎最薄的一类,显示了其与不同时代、地区的技艺高超的铸造方式。
此尊造像全跏趺坐,左手置于脐前结禅定印,右手施与愿印,这是宝生佛身份的重要标识。头戴五叶花冠,花冠间以联珠线条连接,是拉达克艺术成熟的重要标志性装饰特征。高耸宽扁发髻,反映出拉达克晚期艺术的特点。面相端庄,宽额丰颐,双眉高挑,神态沈静。耳铛中空,状如大圆环,其下用以飘带装饰,垂及肩部,这些均是拉达克艺术常用的装饰手法。宽肩细腰,体态均称,手脚刻画细腻写实。上身袒露,胸前配饰项圈璎珞,连珠式璎珞钏环,做工精细。下身着长裙,轻薄贴身,以一道联珠纹来表示裙边,两腿间的裙褶铺于座面上。整尊造像体型高大,铜色细腻光亮,工艺精湛,具有明显的藏西拉达克地区造像风格特征。
18 世纪铜错金银嵌紫铜无量寿坐像
高:16cm
13 世纪 红铜错银释迦牟尼坐像
高:19.5cm
希望对藏友有所帮助或者引起你的一些小兴趣。少走弯路,关于民间藏品的出手想必藏友们都会有疑问和顾虑,但是还是要尊重藏品的客观事实,实事求是,以诚相待!你的一份认可才是最重要的。
讲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求真务实》
国内一线拍行送拍(嘉德,保利,翰海,全国国有文物商店交易会)藏品征集 (yelin10723 叶老师)
征集项目:近现代书画、古代书画、当代书画、油画雕塑、古董珍玩、紫砂艺术、铜炉佛像、瓷板画、印章、玉器等;(钱币、邮票勿加,暂不征集)
收而不研者俗,藏而不鉴者傻,以藏学师者德,以藏悟心者美,以藏缘友者雅,以藏养藏者!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