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对刘邦的评价,众口不一。但晚唐进士章碣,有一首《焚书坑》,抓住了问题的关键,他在诗中对刘邦嗤之以鼻。请看: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这首诗大意是,写在竹简和丝帛上文字,都被秦始皇焚烧殆尽,不用再担心读书人造反了。秦始皇这条祖龙,本以为江山固若金汤,万代姓嬴。但他不会想到,刘邦,项羽这两个不读书的家伙,却把他的江山推翻了。此诗表面是骂秦始皇,实际是在讽刺刘邦和秦始皇一样,都是把读书人当工具,没有人格尊严。秦始皇和刘邦,只是大流氓和小流氓的区别。对于读书人,有用时,客客气气,没用时,或杀掉,或弃之如蔽履。秦始皇杀韩非,下逐客令,刘邦往读书人的帽子里撒尿,都是匪气十足,视文化如泥土。萧何早年把儿子放在刘邦身边当人质,晚年装作声色犬马,不理政事,才保住了一条命。陈平死死抱住吕后大腿,方得以度日。张良夹着尾巴躲到弹丸之地,远离朝廷,方得善终。郦食其,刘邦把他送入绝境。孙叔通,为避免自己帽子当尿壶,拜见刘邦时把帽子改成头巾。只有读书人陆贾,让刘邦哑口无言。刘邦说,读书人里是用来“尿”的,陆贾答:“陛下可以马上得天下,但能马上治天下吗?”

那一刻,刘邦不得不承认马上不能治天下。读书人才有治国理政的智慧。

现在人们常说,学以立德,学以增智,读书决定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关系一个民族的素质和力量,影响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对个人而言,读书的意义有三个:一是使人知道规则,坚守底线。二可以使人心灵干净。三可以在潜意识里明白,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让自己明白世界,看清自己。很多东西,眼睛看不到,读书可以;脚步不能丈量,读书可以;身体无法抵达,读书也可以。

反过来,观察不读书的刘邦,他给汉民族留下了可耻的流氓基因。

流氓的特点之一,眼里只有自己,其他家人都是狗屁;只有刘家可以称王,其他外姓人都是奴才。

彭城之战时,刘邦五十万大军被项羽三万精兵杀得落花流水。刘邦逃窜途中,遇到了他的儿子和女儿。为了加快逃命速度,刘邦把他的儿子和女儿推落车下,接连数次。赶马车的夏侯婴都心直口快,指责刘邦如此薄情,怎能成为天下共主。刘邦这才不得不带上子女一同逃命。

在楚汉决战的最后一年,项羽为了消灭彭越,急需和刘邦达成停战协议,但又担心他不肯就范,只好将刘邦的父亲刘太公推上前线,放在断头台之上,恐吓刘邦说,若他拒绝停战议和,便将他老爹烹杀,然后将其肉羹分给将士们吃。

没想到,刘邦没有为老爹流下一滴眼泪,反而嬉皮笑脸地回答项羽:“将军与在下共同接受怀王的命令,也曾经是结义兄弟,如此说来,在下的父亲就是将军的父亲。如果将军执意要烹杀,也请分给我一碗肉汤,怎么样?”为人子者,毫不顾念其父安危,刘邦的确无耻至极。

再从读书角度看,虽然项羽吟过《垓下曲》,刘邦唱过《大风歌》,但是否能证明两位是饱学之士,还是问号。<<史记>>记载,二人读书极少,项羽比刘邦读的多。因此,历史大倒退的拐点,就在楚汉之争,不读书的流氓,战胜了读书的贵族。从此,华夏历史进入流氓社会的轨道。

司马迁笔下的刘邦,就是一个“老流氓”,《史记卷八·高武本纪第八》记载:“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好酒及色。常从王媪、武负贳酒,醉卧,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高祖每酤留饮,酒雠数倍。及见怪,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

可见,司马迁对刘邦更是鄙视至极。刘邦轻视下人,好酒好色,没有钱,常向别人赊酒喝,刘邦虽然亭长出身,纯属乡匪村霸,满身流氓习气。说白了,司马迁这是在文雅地痛骂刘邦。

然而,司马迁却非常推崇项羽。项羽是推翻秦王朝的主要力量,在司马迁眼里项羽是个大英雄,甚至说项羽是“舜”的后人。此后,许多读书人都怀念项羽,至少他不是流氓。比如:

<<题乌江亭>>(唐.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宋.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项羽拒绝倚强凌弱,愿意保护弱小,为人坦率直爽,保留了春秋前期古朴的贵族精神。项羽虽不是一个出色的战略家,但不可否认,贵族精神和英雄气质是他身上不可多得的闪光点。

两千年后的今天,如果读书人崇拜的是刘邦的流氓习气,而不是项羽的贵族精神,那只能说明他们都患上了思想上的癌症,人格上的癌症,是非上的癌症,而且是奴性晚期,无可救药![作者:大路]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