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时清朝有上万门火炮,几十万火枪,为何还是没能打赢英国?不少人对晚清士兵的印象都是大刀长矛,武器落后的印象。

但真实的情况是,鸦片战争时期清军的火枪火炮是英国人的好几倍。那么既然在人数和武器上都不占下风,为何最后清军还是惨败了呢?

本期子牙童趣知识局就来带大家了解,晚清火器部队为何如此不堪一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离谱的战损比

我们先来看看鸦片战争时清军和英军的兵力对比和战损比。兵力上,参与战役的清军有20万人,而英军前后投入的兵力不过是2万多人,双方兵力比是10比1。

在伤亡上,清军的伤亡达到了两万两千多人,而英军的损失只有523人,双方的战损比达到了44比1。清军无论从哪个方面,都是完全惨败给了英国人。

我们不禁思考为什么清军会败得这么惨,百科和课本会告诉我们清军是因为腐败无能,装备落后才战败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影视作品上清军也都是大刀长矛的配置。腐败无能暂且不论,但清军的装备对比英军,真的十分落后吗?

我们来对比一下清军和英军的装备差距。1840年时,清军的主要武器是鸟铳。英军的主要武器是伯克式前装燧发枪。

两者在武器装备上的差距其实并不大,英军的燧发枪可能每分钟能比鸟铳多打一颗子弹,不过清军十倍以上的人数优势可以轻松弥补这一缺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在火器装备率上,清军在1840年已经达到了70%,英军此时也不过是90%,换算成人数的话,就是清军的14万火枪兵去打两万不到的英军。

就算英军的枪比清军的要快那么一点点,但人数上的巨大优势,为何还是没能让清军取胜呢?

人数优势无处发挥

很多历史学者在分析鸦片战争时,也认为清军并不是输在了火枪对射上。仅从战术层面上分析的话,清军的机动性相当糟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别看整场战役是清朝20万大军对阵英军2万步兵,但真实的情况是英军分成几支四五千人的部队,将清军各个一千多人的驻防部队分割消灭。

也就是说,英军在对付清军时一直都是以多打少的,清军的总人数优势在添油战术下没有起到丝毫作用。

清军难道都是傻子,只会原地不动等着挨打吗?当然不是,究其原因是清军主要以驻屯在全国各地的绿营兵的方式存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要调动这些绿营兵时还得花时间去集结调遣,但英军则能靠着坚船利炮掌控长江航道,做到高速机动。在绿营兵疲于奔命时,英军就能抓住机会将其分割消灭。

除此之外,清军的后勤保障方面和英国人比起来也是根本没法看的。前面我们虽然说过清军的火器装备率超过了70%。

但其中有多少是放了好几十年的老烧火棍,可能连那些清军的指挥官自己都不敢去统计。拿沙子冒充火药、拿府库中的报废武器发配给士兵,这在当时的清军中是相当普遍的现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并且,长久未经大战的清军缺乏训练,无论是单兵作战素质,还是整体的组织度,和英军根本不在一个水平上。

晚清绿营兵还经常被克扣军饷、无端遭受军官欺压,这对士气的打击是灾难性的。造成的结果就是,清军经常在战场上一听见枪响就吓得一哄而散。

综上所述,清军的失败和武器装备关系并不太大。不信的话,可以看看英军在二十年前对付更加落后的阿富汗人时的表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武器不是决定性变数

武器装备对战争当然有影响,但并不是绝对性的。比如和鸦片战争几乎发生在同一时期的阿富汗抗英战争。

英军同样是派出了两万精锐去征讨阿富汗,并且阿富汗还不像清军那样拥有几十万大军和成千上万的火枪火炮。

结果阿富汗人通过不停打游击的方式,骚扰英军驻地,截击英军后勤。让英国人没饭吃,没觉睡。最后将一万六千多英军全部打死,仅有几名英军侥幸逃脱生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另一场落后国家重创英军的例子则是祖鲁战争。非洲南部的祖鲁王国遭受英军入侵时,他们甚至比阿富汗还落后,这些衣不蔽体祖鲁人有的只是投矛和木盾。

尽管最后祖鲁王国战败了,但他们依然让英军付出了2000多伤亡的代价,己方伤亡则是一万人左右,战损比是五比一,比清朝的44比1要好得多。

清军在武器装备和人数都不落下风的情况下依然战败,其中深层次的原因还有很多。各位对于清军的战败原因有什么看法呢?欢迎留言评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你喜欢本期内容,请关注我,为我点赞并转发,你们的每一份鼓励,都将是我做出更好内容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