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黄怀宁

一位抑郁症患者自述:
我今年四十岁了,能活到今天真的很不容易,我是家中第二个女儿,上面有个姐姐,家里条件很不好,因为父母想生个儿子,阴差阳错有了我…我是真正不该来到这个世上的,父母几乎天天吵架,每次吵架,我妈都说是为了我,才三四岁的我内心就开始愧疚难过,害怕得不得了,我至今都没有走出父母给我的伤害,他们对我太苛责了不管我做什么,都被他们打骂,嘲疯,骂我没出息,像头猪,不说话就是个哑巴,没有任何人来关心我,老师不喜欢,没有朋友…我总是小心翼翼抢做家里的事,可还是被打骂,放假后更是数不清的家务事情,早上起来做饭,洗碗,扫地,洗衣服,喂猪,扯猪草,插秧,摘棉花,割稻子,放牛等等,有时早上真的起不来,拖下床就是两耳光……反正从早到晚没有一点玩的时间,如果我表现得有一点不情愿,我爸就会破口大骂。我没有一天不是紧张的,一点都不能玩,看别的孩子玩具一眼,都是罪过,我爸都会恶眼相向:没出息!我什么想法都会遭到嘲笑,什么想法都不敢有,天天晚上都哭,晚上做恶梦,以至于现在还是如此,我要是死了就好了……

这是一个完全被父母控制住的孩子,直到成人的今天,她惶恐于父母的淫威中。在家庭教育中,很多父母把严格管教看成是对孩子的一种关心,并抱着“你将来就会明白,我这是对你好”的信念。但实际上父母对孩子过度严格的控制会严重影响人格的形成,不利于孩子未来生活的幸福感,极端的将会给孩子的人生带来灾难。

伦敦大学学院(UCL)的科学家发表在《积极心理学期刊》的一项研究发现,父母的控制行为和孩子以后生活中的心理健康问题之间存在关联,家长控制欲过强对孩子幸福感造成的负面影响竟然与痛失至亲对人们产生的负面影响程度相近。与生活在较大支持且控制较少的家庭环境中的孩子相比,被父母管束过多的孩子并不快乐。

研究人员通过对5000余名1946年生人进行长期的跟踪调查,发现那些表示童年时被父母侵犯过隐私或自己的独立意识被父母打压的人,在他们青少年时期、30多岁、40多岁甚至60多岁时进行的总体幸福感测试中得分较低。

许多人可能会相信遗弃能给儿童带来一生的伤害,但控制欲过强也给人带来一生的伤害,家长们可能就想不到,因为根本看不到一次控制与未来人生有什么因果关系。

精神分析和客体关系研究告诉我们,人的发展结果不外乎受以下几个机制决定:内驱力与挫折依恋与遗弃内驱力是个体认识世界并从世界中获取自己的需要以使自己不断成长的内在冲动,挫折是个体成长的愿望和实践没能实现;依恋是弱小无依的个体与重要哺养人之间深厚的情感联结和依赖以使自己获得安全感、自我认同及生存所需,遗弃是个体与重要哺养人建立情感联结时不断遭到忽视和拒绝,不被接纳甚至完全被抛弃。

控制欲强的家长同时伤害的孩子的内驱力和依恋,让孩子的内在愿望得不到实现,孩子倍感压抑、挫折和无措,这在孩子是极其恐怖的事,弱小的孩子为了获得依恋便扭曲自己去迎逢父母,可是这样的父母不会去积极回应的,因为控制欲强的家长不是偶尔控制,而是自孩子一出生就开始精心控制,他们的一切出发点是自己的需要而不是孩子的需要,行动方式不能与自己所想的不一致,活动范围不能超出自己的视野,即使孩子不在身边父母的心事也投注在孩子身上,通过不断地电话同学、老师步步相随,或者事后追问,这种事事紧逼的控制让孩子无奈地放弃许多想做的事,去做许多不愿意做的事,这种持续性的伤害让孩子不堪重负,再也没有前进的动力,对人生厌倦,对未来恐惧,产生自残冲动,撑不了多久,最早在青春期就会大量出现极端事件。这种慢性心理夭折与激情性自伤是完全不同的,往往给人完全不能理解完全没有答案的疑问。

合肥某中学初三女生星期一早上由母亲送往学校,母亲离校不到半小时便接到噩耗:女儿从教学楼五楼坠楼。全家人愣了:怎么会这样?学校老师做了什么?这孩子可外向了,上学路上有说有笑,还吃了3个包子!女生的堂哥从她的QQ留言上发现了一些端倪,她在跳楼前一天更改了QQ签名:一切都结束吧…我累了…这留言是写给学校、还是写给那无微不至的陪读母亲呢?

从该生的叔叔那得知,孩子学习中等,爸爸在海南打工,常年不在家,母亲全职在家照顾她,他们所有的期望都在她身上,只许学习没有其他活动内容,又生怕她出事,对女儿管得很严,每天接送,母亲从学校回来正在菜市场为女儿准备午餐,就接到电话了。“我女儿没有了,昨天才做的棉睡衣,她永远穿不上了。”抢救室外孩子的妈妈神情涣散,嘴里不停的念着女儿的名字,脸上已经没有了泪水。这位妈妈对孩子的照顾不可谓不悉心,可是她是否知道孩子的心理呢?现在的孩子没几个愿意穿做的衣服,可是妈妈还是给女儿做了棉睡衣。她是否知道自己的爱已经让孩子窒息?父母的期望已经让孩子看不到期望?孩子已经完全被父母的爱和期望控制住了,看不到自己的一线天,她的数页遗书显露的全是厌世的内容。我在父母课堂上多次说过,无微不至就等于无恶不作,我们不得不感叹:爱呀,多少伤害打着你的旗号作恶!

人的成长是“三长”,长身体、长思维、长人格,恰恰有些家长会对孩子进行身体、思维、和人格全方位的控制,从日常生活的饮食穿衣等方面开始,否定孩子的思维否定孩子的行为,从一切方面挑孩子的刺,孩子所做的稍微超出自己的心理范围就抓狂不已。现实生活中,许多孩子抱怨,他们必须按照父母的规定去做,当父母说出:“我是你妈,你必须听我的”之类的话时,孩子的内心会涌出莫名的厌恶和无奈。父母不知道儿童时期的经历不单单是一种经历,还是对大脑发育的一种塑造,其深远影响至今不能全面估量。当孩子内驱力不断被消灭而受外界驱动做事时,确实能做成一些事,也会不断去做以满足内心的某些需要,所以那些被父母所伤害的人可能成为现实中非常成功、非常自恋而内心却非常弱小的人,他们大多是外控性人格。伤害严重的则成为人格障碍,如形成分裂型人格、依赖性人格、回避性人格或反社会性人格等。

父母之所以极端控制,都是因为自身的不完善,都是把自己的自恋客体投射到孩子身上,前面那个抑郁症患者的父母是把自己没有生到儿子的遗憾和对世界的恨恶全都投射到她身上,让她成了替罪羊。更多父母则是让孩子成为自我的延伸,从而修补自身的人格不全和自卑,提升自己的价值。这种潜意识会在一切方面操控孩子的生活,越控制严,越体现父母的内驱力——只不过是变态的。如果孩子做了,那只是完善了父母,却没有完善孩子自身,孩子的自我成长一直没有机会,内驱力被极端压抑扭曲,在人格形成关键时期青春期来临时,要么喷发出来,极端的叛逆,要么丧失内驱力,走向抑郁,结果都是形成不了清晰的自画像,形成不了自主性人格——因为能够自己选择是做人的基本价值,自主性是人格的核心支柱。他的人生只是不断地重复、随波逐流、无奈地适应外界,无穷多的困难,或者退回家庭,或者离开这个世界。控制使孩子无法与父母形成好的依恋,将来要么难恋要么畸恋,甚至一般的人际关系都会有困难。挫折和遗弃成了左右他成长的主要心理机制,他所遭遇到的只是持续不断的挫折,体验到的也只是持续不断的挫折和社会遗弃,这也制造了无穷多长不大的孩子,无穷多的啃老族,无穷多的负担,无穷多的不幸。

研究生杨元元自杀的案例可能许多人还记得,可是背后的细节不知多少人清楚。杨元元在武汉读书时,母亲跟着她到了学校,住在女儿的宿舍里,我们不清楚同宿舍的同学是如何看的,杨元元是如何受得了的?毕业后杨元元两次考取公务员,母亲都找理由不同意她去,她也就不去了。后来考取上海某大学研究生,母亲又跟着来到了学校,住在女儿的宿舍里,这次没住多久就被学校拒入,杨元元与学校交涉未果便带母亲租住到地下室,当晚便发生悲剧,她留在世上的呐喊是:都说知识改变命运,我有这么多知识,我的命运在哪?!

无知的母亲能听得到呐喊吗?你只知道元元是你的孝女,可是你知道你对30岁还没谈过一次恋爱的女儿做了什么吗?从心理学看,这案例纯粹是从心理到身体都没有分离的母子连体怪胎,即便没发生悲剧,杨元元的人生也必将是悲剧!

山东15岁女孩勒死作律师的母亲,成都15岁双胞胎毒杀教师父母,都是被极端控制后内驱力的畸形爆发。天下父母啊,请时常检视,你正在对孩子做什么?其实做个好父母也不难,对自己,努力学习家庭教育,成长自己;对孩子,承认孩子是个独立生命的个体是你教育孩子的起点,多征求孩子的意见,尊重他们的选择,然后顺势引导,孩子的成长和父母的期待就都实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