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王莽作为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秀才,一不靠宫廷政变,二不靠兵变,走的完全是和平崛起的道路,不但夺权成功,而且这其中的过程还显得那么温文尔雅,众望所归,与其精妙的自我营销手段是分不开的。

(1) 王莽:不必造反,我便夺权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这是白居易曾经写下的一首古诗,说的是世事难辨,如果不到最后一步,很难看清一个人或者一件事是好是坏,而古诗里说的两个人,周公和王莽,一个兴周,一个篡汉,好坏尚且不论,都是改变了历史走向的大人物。周公活跃的时期距如今太远,很多事迹也不可考,今天我们就来着重讲一下王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莽和他的短命的帝国,历来被研究历史的人作为失败者唾弃,王莽作为汉朝宗室的外戚而篡国,是为不忠,王莽新朝改制不久,即便宣告亡国,是为无能,因此从任何一个方面来说,王莽都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坏人加失败者。如果硬要从他身上学习什么的话,也只能用一句“以史为鉴”。

其实,从王莽个人奋斗的经历来看,他绝非坊间小白领想象的那般不堪。秀才造反,三年不成。王莽的例子就是对这句名言的一个反证。不过这句话说得也不全对,因为王莽并没有夺取政权,也没有造反,他是被硬生生抬上皇位的。

王莽作为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秀才,一不靠宫廷政变,二不靠兵变,走的完全是和平崛起的道路,不但夺权成功,而且这其中的过程还显得那么温文尔雅,众望所归,与其精妙的自我营销手段是分不开的。

(2) 王莽的自我营销手段

(2) 王莽的自我营销手段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王莽篡汉也不是一日之功,为了获得更大的权势,王莽很早就开始经营自己的人设了。下面,我们就找些王莽的一些逸事,来了解王莽是怎么经营自己的人设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不吝啬财物的王莽

王莽有个哥哥,很早就去世了,只留下了自己的妻儿,他的儿子叫做王光。王光作为王莽的侄子,王莽对其格外重视,让他在博士门下学习。

有次王莽休假出行,还专门跑到王光学习的场所去表演自己的人设。出发的时候,王莽车骑整齐,准备了很多羊肉美酒,然后拿这些酒食去慰劳王光的老师。当然,不仅老师享受到了这些,王莽还将这些恩惠遍及王光所有的同学,赢得了师生的一致好评。

由此可见,王莽对于交好周围人(尤其是有学识之人)从来都是不吝啬的。他当时虽然有着丰厚的薪水,但是大部分都这样请客挥霍了。而这些人都是国家未来的官吏栋梁,都是掌握着话语权的读书人,而王莽这样做,自然在读书人群体中落下了好名声。而且这些读书的学生大多还比较单纯,宣传起王莽的大名来自然不惜余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对企业的营销也有着很多启示,在必要的宣传上面不要图省钱,如果有效果就一定不能放松。而且一定要与各类媒体自媒体搞好关系。

2、展现孝道的王莽

有次,王莽的儿子和侄子同一天结婚,于是宴请了很多宾客过来。宴会正酣的时候,突然跑来个人说太夫人(王莽母亲)病犯了,非常痛苦,急需某种药品。王莽得知后,数次起身去探望太夫人,直到宾客散去。

后来,王莽的宾客将此事扩散开来,连贩夫走卒都纷纷称赞王莽的孝行。最主要的是,这件事传到了汉成帝和皇太后耳中,他们对王莽的评价更高了。

上次营销让王莽得到了士林之间的好名声,但平民百姓还在为生计发愁,王莽发的酒食也到不了他们口中,自然也就不太关心。但这次王莽以孝义作为突破口,不仅让自己的名声在普通大众中得以流传,也得到了更高层面的认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启示:企业想要得到大众的认可,花钱只是第一步,更多的东西是花钱也无法得到的。想要品牌得到大众更多的认可,就要从情感营销入手,与消费者构建情感链接,而如果弘扬的是比较积极的正能量,也会得到官方认可,官方支持。

(3) 有可取之处,也要引以为鉴

(3) 有可取之处,也要引以为鉴

从品牌建设上来看,王莽的做法有很多可取之处,但他最终的结果却并不好,甚至可以说是遗臭万年,这也暴雷了他整个营销体系中存在的一些隐患,今天我就掰开了讲,希望诸位可以引以为鉴。

不从道德的角度来看待王莽,只是从小人物如何一步步往上升来讲,王莽简直是个营销大师

只不过他的营销技术一切都是建立在“骗”的基础上!从最开始为自己设定人设,营造好的名声,同时散财取义,物色人才到自己麾下。他既能买通宗室和百官,又能假惺惺地扶穷救困。

他的想象力让人望尘莫及, 当然,他的大部分聪明才智,精力都放在这,所以,在后期到了治国理政的时候,智慧就不够用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种现象,放在企业里面来看也是一样, 当一家公司,或者一家老板在全力以赴的想要用营销,用某个商业模式来获取成功的时候,一般会出现这几种情况:

1,营销很好,产品内容质量不高,前端花了大量的钱,大量的精力,那么后期的交付,服务等等肯定跟不上的。这就导致了前端收钱牛的很,但是,后期的落地上就跟不上了

2,能够获取短时间的成功,但是不一定长久。

收钱收多了,公司膨胀了,老板膨胀了,员工膨胀了,就没人愿意赚辛苦钱了。 等到真正进入一段赚辛苦钱的时候,很多人又接受不了了。要么就是各种买买买,买到某个节点之后现金流没有了,然后崩盘了。

所以这个时候,不破不立,必须采取措施重新调整。营销只是对接手段,市场需求才是营销根本,而且不能只做品牌,不管成效。企业想要长远发展,光靠挣一波快钱是不行的,而且这快钱你还未必能挣得到,所以企业营销还是要从消费者需求出发,重视品效合一。

重视品效合一,就做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