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何让一个悲观的人变得乐观,并且持续乐观下去,积极地为自己活着,而不受外界的影响?

危机和顺境就像两只猫,一只黑猫,一只白猫。黑猫看起来可怕,却预示着力量;白猫看起来柔顺,可是如果过于宠溺白猫,可能成为白猫的奴隶。白猫和黑猫有时相依,有时打架,有时吵闹,有时好像不存在一样。

我们觉得很多事不顺,一定是因为某个地方没做好。这样先入为主的判断反而显得思维太简单了。比如,有的人是“月光族”,认为这一定是刷淘宝造成的,于是询问如何能让自己不刷淘宝。然而应该思考的是如何培养理财意识。比如,有的人没有朋友,认为这一定是因为自己不够外向,于是询问如何能变得外向。然而应该思考的是自己的依恋模式是否影响了交友。

又比如,有人觉得自己没有安全感,或者情绪容易波动,认为是自己太悲观,于是询问如何变得乐观。但也许更应该探索的是如何更好地面对自己的压力和情绪。

一直乐观的人很可能并不存在。也许有人表现得是这样,但其实这很难做到。不同年龄、阶层、职业、角色的人,都有自己的压力和担忧、期望和恐惧。

和恐惧、担忧、压力共存,需要一定的心理能量,不去妖魔化它们。它们和时间感、意义感、自我实现、子女教育、阅读一样,会一直陪伴着我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亦舒曾经在《流金岁月》里说过:“你天生乐观,最叫我羡慕。”受一定的遗传因素影响,但这并不意味着不能改变,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认知改变和行为改变来让自己变得更乐观。

美国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在《活出最乐观的自己》中指出了习得乐观的一种方法,简称“ABCDE模式"。其中代表adversity,指不好的事件; B代表belief,指信念、想法;C代表consequence,指引发的后果;D代表disputation,指反驳;E代表energization,指激发。

ABCDE模式认为,当外界发生不好的事情,我们的信念会引发一定的情绪或后果。意识到自己的信念是错的,反驳自己习惯性的错误行为,激励自己养成正确的习惯,是由悲观变为乐观的最好方法。

举个例子,你想减肥,坚持履行你的减肥计划很多天。这些天你都能做到不吃甜点、油炸食品和烧烤。但是有一天,你晚上下班后实在是太累了,忍不住买了一杯奶茶。以前你会觉得:“我真是太没用了,连这点诱惑都抵御不了,我真想打自己一巴掌。”这样下去你会怎么做呢?可能你会觉得:“反正我已经破戒了,那我把冰箱里的蛋糕也吃了吧,把上次买的薯条也吃了吧。”结果体重反弹,减肥计划落空了。

在这个案例中,A是“忍不住买了一杯奶茶”,B是“我真是太没用了,连这点诱惑都抵御不了”,C是心情失落、破罐破摔,吃了更多高热量食品。长此以往,这会打击你的自信心,降低自我效能感,使你遇到什么事情都觉得自己做不好、坚持不下去,进而形成习得性无助,也就是你所说的悲观。现在我们要做出改变。

D:反驳自己。你可以反驳自己的消极想法,如:“我今 天辛苦了一天,晚上没有吃晚饭,喝一杯奶茶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我喝了奶茶,并不代表我前几天的坚持就白费了,其实我一直做得非常好,每一餐的量都控制得恰到好处,我不能因此否定我的努力。”

E:激发正确的观念。你可以对自己说:“喝了这杯奶茶 没关系的,晚上我可以在外面散散步,然后明天继续坚持履行减肥计划。我不会因为这一点点阻碍就觉得自己很失败,明天我还要继续坚持我的减肥计划。”

案例中的减肥,也可以替换成考试、工作、早起等很多事情。其实悲观和乐观都取决于你的解释风格,当你觉得这件事情没有那么严重,还有改善、挽救的后路,并努力寻找解决方法、及时止损时,你就养成了乐观的习惯。坚持这种习惯,你将受益终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乐观和悲观是双生的、相互交融的、不会分离的。接纳悲观,放大乐观,让它们在心里并肩而行。

在生活中,我在别人的眼里是个极其乐观的人,但是我们给别人看的往往是我们想给别人看的,他们怎么也想不到乐观如我却有死亡焦虑。不管发生什么事,我都会先悲观地预想之后会发生的事,把最坏的结果想出来,而不去期待什么好结果。因为对我来说,没有期待就没有失落。这是悲观,但同时这也是乐观。因为我接受了最坏的结果,所以我不会沉浸其中,我的情绪不会陷进去,我变得更坦然了。

当然,我觉得也有使自己更加乐观的方法,譬如经常和乐天派的人待在一起。他们就是有一种神奇的感染力,能让你觉得自己有了活力,更愿意乐观地看待这个世界,也可以感受自己的存在,感受你的呼吸、你的心跳、你的情绪,在一个安静的环境中感受自己的与众不同,接纳不同的事情带给你的不同的情绪。生活不就像一盒混搭巧克力盘吗?因为你不知道下一刻会发生什么,所以生活才变得如此有趣和多彩。

近期成长团体招募中······

“人际关系的问题跟伤痛最终还是要在人际关系中疗愈。”没有人真正不在意关系,哪怕是表面上看起来毫无在意的人。心理学家认为,人对关系的需要,是一种基本的需要,是强有力的、根本的、与生俱来的需要。也正因为它如此重要,不可或缺,它也对我们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本文节选自《怎样驱逐内心的黑狗》

作者:壹心理 编著

感谢华章心理提供内容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