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结束后,国共两党没有了共同的敌人,而双方的关系也进入了僵持阶段,而且相比于国民党,我军始终处于劣势状态。

1946年6月,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蒋介石五虎上将之一刘峙,带领30万大军直扑中原解放区,而当时的中原解放军只有几万兵力,敌我力量差距一目了然。

面对敌我力量数十倍的差距,我军慎重选择后不得不做出了弃车保帅的选择,派鄂东第二旅旅长吴诚忠率领队伍突围,于是这支仅有6000人的队伍承担了佯装为司令部的队伍重任,这一计策显然迷惑了敌人,因为这样一支队伍吸引了敌方大部的追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面对几十倍人数的差距,但我军依旧没有放弃,拼尽全力在敌人包围圈中突破了一道口子,一边突破一边围剿,一边寻找藏匿地点,此时的战士们也早已抱着必死的决心。

然而在这种紧张的背景下,一位地主主动请缨站了出来

面对解放军,他丝毫不遮掩自己的身份,而且称只要他一人便可退掉数十万大军。

这个人到底有什么目的?他为什么要帮助解放军?他真的有那么大本领吗?

早在民国初期,一位出生在安徽岳西冶溪的书香门第,一直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私塾先生由于报国之志,加入了川军队伍开始行军。

川军的纪律虽然不好,但丝毫不比别的军队差,被不少人称为“铁血之师”,其中一人在战役中表现尤为突出,他就是今天的主人公胡之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于文化水平,许多川军不仅不识字,甚至由于方言的原因连听明白基本的口令都比较麻烦。

而胡之杰这样文武双全的人加入,自然就成了川军当中的重点培养对象,深受部队领导们的赏识。

胡之杰一路在川军当中升官,直到川军第一师长的职位,这样的多样人生成为他一生的宝贵阅历,这也为之后解放军的围剿脱险埋下了伏笔。

不过,到了这个位置,蒋介石的信任和赏识也到了期限。受到蒋介石的赏识,无非有两种人,其一是黄埔军校出身,其二就是八面玲珑的人,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个民族,最重要的就是主权与尊严。

显然,作为中华儿女的胡之杰这两种人都不是,胡之杰对蒋介石也是了然于胸。

蒋介石向来都是疑心病很重的人,所以自然不会放任川军随意发展。

在他的预期中,最好的处理办法便是将川军将领统统调离实权岗位,将他们安排到与原来完全不同的岗位,最终达到不动声色地把人逼走的目的。

胡之杰就是这群人中的一位,在被调离到一个外地的文官位置之后,双方都心知肚明,因此胡之杰毅然选择辞职回老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此来看,功名利禄对当时的他来说都已经不重要了。

但他的心却依然没有停下。在队伍中作为师长的他虽遭到蒋介石多次的打压,但他也凭借自身的官职和才干守住了自己应有的财富。

于是他回到老家后便开始广泛地置办田产,成为了当地有名的地主

大家也许都知道,新中国成立前期,在到处宣传“打倒地主,解放农民”的前提下,“地主”无非是饱受批判和抨击的代名词。

可胡之杰这位地主,不仅受到人民爱戴,还得到了解放军的感激。

不同于我们对改革开放前地主的邪恶形象,胡之杰成为地主后,不仅没有因为财富的充裕而对贫苦百姓产生欺压,反而时不时会救济一贫苦人家,由此得到老乡们的一致好评。

在故事的开端,胡之杰对解放军这边并没有多少接触,但从百姓的口中得知解放军的好口碑,因此胡之杰对解放军队伍不免多添了几份信任,但直到独立二旅来到家中附近时,胡之杰才有机会真正对解放军有了自己的了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时,第二旅团已经做好为国捐躯的思想准备,机密文件也早已经被战士们烧毁,以防为敌人留下任何情报和物资。

而且为了明天的战斗,战士们也都早早歇息。

但还有一个人久久无法入睡,这个人就是第二旅团旅长吴诚忠,作为领导,他必须对战士们负责。

在已有的条件下,他必须做出对将领负责,对人民负责,对百姓们负责的最优战略部署,压力如同一座大山,重重的压得他久久无法入眠。

就在此时,胡之杰自告奋勇地站了出来。

于是,这支已经深陷绝境、突围无望的队伍在一夜过后,犹如人间蒸发,好像他们从未来过一样。

这场无法避免的惨烈战争,竟在无声中化解。

这时我们不免好奇,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当时势在必得的川军,为什么网开一面,致使他们自己的军队最终失败而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一切竟是源于胡之杰的成功游说。

蒋介石进攻中原时,第二旅团吸引了大量的火力,而面对敌我力量的悬殊差距,我军只能一退再退,直到退入胡之杰家中。

而这一退,无疑是一个生机,但遭到间谍的告密后,这一退最终竟成了解放军成功脱险的关键。

这一六千多人的队伍,衣衫褴褛,武器落后,但从他们的眼中却看不出丝毫退却之意,面对危机,他们不仅没有退缩,反而在战前不忘疏散群众,在战前组织老百姓离开战场。

尽管胡之杰本人也是行军多年的老行伍,却也很少看到有这样的军队,由此对解放军队伍不免心生好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胡之杰看到这样的队伍,心里自然知道来的是什么人,而且不禁由解放军队伍想到了自己当年的经历,同时想到解放军和自己的深切情谊,不仅万分感慨,想为这群有血有肉的军人们做些什么。

好巧不巧,胡之杰与围剿吴诚忠的这一队伍十分熟悉,更巧合的是,这一师中的师长傅翼和副师长祝顺鲲竟然都曾是他当年的部下。

于是胡之杰自告奋勇凭一己之力与国民党军谈判。

一开始这个计划自然是无人敢相信,并且在此之前,因为胡之杰帮解放军驻扎的事情,怕得到国民党军队的报复,解放军队伍派出了一个排的警卫来保护胡之杰的安全,此时实施这个计划更是危机重重。

但此时已经无计可施,在胡之杰的说服下,吴诚忠只好放手一搏。如若此计不行,领导的队伍再与对面拼命也不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胡之杰并不是为了逞英雄而站出来的,正是因为此次的巧妙机缘,所以才要坚持一试,为革命贡献自己的力量。

胡之杰此行,吴诚忠并没有抱太大的希望,毕竟双方都是军人,国民党的首要任务就是剿灭解放军部队,如果成功,这将是大功一件,他们怎么会轻易放过解放军。

再者说,仅凭胡之杰一人,又怎能让对方冒着违抗军令的风险放弃任务,放掉他们。

但事实摆在眼前,胡之杰的确以一己之力为解放军全旅赢得生机。

当晚,没有人知道胡之杰当晚和国民党两位首领的谈话内容,但第二条天国民党的队伍却在东部有了一个人力不足的战线,仿佛是提前预留好的。

就这样,解放军以零人伤亡,不损耗物资的战绩和当时最快的速度,从冶溪镇成功脱身。

可能有人不理解,胡之杰在当时的位置上,为什么要抛弃安逸稳定的生活,投笔从戎,又为什么放弃自己在军中的官职,置身乡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此次的成功结果不难看出,首先,胡之杰很早便受到爱国教育的影响,他深刻理解到所有人都是生活在一片土地上的炎黄子孙,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国家危亡的情况下,孰轻孰重,胡之杰还是分得清的。

其次,面对蒋介石的猜疑和打压,胡之杰依然保留着自己的气节,不随波逐流,不盲目跟风,最终毅然决然地辞职回家,正是他对于任何事都做到随心而行,坚守自身道义。

即使离开官场多年,仍受到老部下的尊敬。

在双方的谈判中,胡之杰更是充分运用自身的优点,最终取得成功。

胡之杰这么做不是为了谁,而是因为自身的良知。

若不是胡之杰当年的帮助,或许在冶溪的那一次突围战中,解放军战士们凶多吉少,无法再为革命事业做出哪怕一丝贡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中国成立后,胡之杰过着隐居的安稳生活,一直低调行事。但作为一名华夏子女,他仍然把国家大义放在第一位。

大道之人,不论身处何地,都能做出令人惊艳的成绩,也都能活得肆意洒脱,受人尊敬。胡之杰作为一名正义之士,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