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跑了十几家规模以上的企业,进行智能化改造与数字化转型的诊断和评估工作。其中一家年营业额近十亿的军工产品制造上市公司,前道零部件的加工和生产,都采用了极为先进的智能化数字化的制造技术,但最后的装配却匪夷所思地仍然沿用着,效率与品质都难以保障的传统人工操作,并顺理成章地使用了好几十人进行产品的筛选与检验。

“豪华汽车上搁置了一副讨饭的碗筷,反差太大”作者不留情面一针见血:“只要人能够操作的程序化工作,机器都能够以更高的效率和可靠性予以完成,这是智改数转的核心表现。全自动装备的占地不会超过两百平米,投入不会超过两千万”。“我们一直梦寐以求进行装备攻关,但缺乏这方面的专业人才。”,企业管理者也是一脸的忧愁与无奈。

这十几家企业大多位居全国制造的行业领先地位,所暴露的运营问题及应对难题,最终都几乎无一例外地归集于“我们也已经意识到,但缺乏有效解决的专业人才”。联想到近年曾经到访过的近两百家企业,或喜或忧,或大或小,总是必然地存在着难以逾越的,限制向更高运营目标奋勇攀登的显著制约因素。

随着社会各领域日新月异的快速发展,如何才能为各类企业、组织或团队,卓有成效地超越运营发展实践中的各种艰难挑战,提供坚强有力的支持,正日益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和难题。其中最为根本而有力的途径之一,无疑就是能够积极有效地提升,睿智成熟地辨识与应对各类实践挑战的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即与时俱进地推进高质量的职业教育。

旨在高质量识别与应对各种实践问题或挑战,职业教育卓有成效地推进,无不需要远见卓识地把握职业实践价值的核心,并以此努力超越被教育者的外貌、学历、籍贯等表象因素的限制,而把着力的重心置于他们整体职业素养的提升与发展。

作者大学毕业时,被分配到一家市直国营民用整机总厂的总装车间。之前的两个月,刚刚向学校递交了“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到基层去”的毕业去向书面申请。在十几个人前道装配小组的岗位上,作者每天做的事情,就是在产品外壳上用螺丝装配上两个喇叭,几天后又顶岗去粘贴外壳上的标签。由于对各种安排从不挑剔、从无怨言,渐渐地哪里缺人,包括到运输车辆上卸货、去仓库领料,都会出现作者的身影。

不仅如此,“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追求与意念,强力地驱动着刚参加工作的小伙子,总是闪耀着青春激昂的旺盛活力,提前上班、最后下班,打开水、清扫垃圾、整理器具,一直主动地关注和寻找还有什么额外的事情可以去做?甚至为了运输方便,还专门学会了骑三轮车。很快,大家都形成了一种共识:只要有小伙子在场,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工作困难。

工作快一个月时,车间缺少一名工艺员,作者这个一往无前的预备队,就自然脱颖而出被拉了上去。但一下子面临着收音、功放的线路看不懂,烙铁焊接瑕疵的虚焊、搭焊不知道,电唱盘的平衡度、平面度不清楚等诸多的问题,甚至连工艺含义是什么,工艺员究竟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职责也闻所未闻。于是,作者完全变成了一名如饥似渴的虔诚的小学生,逐岗地观察、询问和请教,当然也遭遇过难以避免的讥讽和嘲笑。

那个时候,多么希望能有老师预先给自己讲授一下,各类实践问题识别与应对系统性的知识技能,哪怕只有三五天时间。而在实践中,自己殚精竭虑起早贪黑地学习摸索了三个多月时间,才基本搞清大致的思路,继而又马不停蹄地增补、修订和完善车间各种岗位系统的工艺规范。

四个多月后,车间需要一名主管技术、工艺与质量的技术主任,工艺本身涉及技术与质量工作,但作者的资历实在太浅,就权宜以主管技术员身份承担了相应的工作职责。岗位职责的核心,是在协调与企业各职能部门工作的基础上,确保车间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推进。这是一项实践性极强的岗位,学历文凭几乎没有任何价值。不久,总师办主任的一项专业要求,显然背离了车间运行的具体实际,作者反复解释未果,最后把争议上交到了企业最高领导的面前。

作者分析了主任要求形成的背景,车间运行的具体实际,以及几种备选方案推进的必然结果。由于全面掌握着车间运行的实际,尤其立足于企业整体运营的大局,而不是某项专业性技术的局部要求,汇报得有理有据详尽得当。领导静静地倾听着小伙子的陈述,其间没有一句询问或插话,最后当着好几位领导管理者面,只是简短地给出了按照作者意见办的几个字结论,但在年底召开的两百多名科技人员的大会上,此事却被作为一个典型的案例作了深入的剖析。

十个月后,即工作不到一年、刚满二十岁的时候,企业决定作者出任三百多人的总装车间主任。三年后,被主管局抽调作为厂长助理兼办公室主任和生产科长,参与一家电子厂的筹建工作。六年后的九二年,出任一家企业的法人厂长。一路风雨兼程,来不及回味,来不及感慨!那个时候,感受最深的,莫过于工作上所需的重要专业技能,大学里大多没有学到;而大学里讲授的专业知识,却很少能够直接运用。

不仅如此,置身于一个团队的最高位置,深切感受了各类专业人才的关键性价值,以及他们所需具备的若干关键性的职业素养。但能够承担各种实践挑战的高素质人才,又怎么能够得到呢?这种背景下,本着“最需要、最艰苦”的初心,经过一段时间的深思熟虑,确立了一个有生之年极其艰辛的职业使命,就是从高质量实践的根本立场,构建一个系统性的职业素养教育的蓝本。星移斗转、冬去春来,完成一部粗陋作品的创作与出版,居然花费了整整三十年的时间。

好几次给高校的同学们做职业素养的讲座,开始总会送给孩子们一段话:

“名人,也是千万普通人中的一份子。他们也是捧着爱心,埋着痛苦,流着眼泪、溢着欢笑,一步一个脚印,从风风雨雨、坎坎坷坷中闯荡出来,要说不同,他们比一般人更勤奋、更坚韧、更顽强、更懂得生活!”

任何背景下,勤奋都是一切创造与成就,不可或缺的极其关键的素养。一旦拥有这个关键的支撑点,站在适当的位置上,你甚至可以撬动地球;要真正有所作为,千百年来,无一例外的是必将遭受各种复杂而艰难的挑战,包括现时尤为明显存在的教育、家庭背景,外貌、乡音等等不可理喻的偏见与歧视。因此,职业征途上,切不可成为难经任何风雨侵扰的豆腐块。

多年来,曾经面试过几百名应聘人员,因此在著作中曾作了这样的提醒:

“真正对中坚人才的职业进程或成就,具有关键决定性价值的核心素养,通常隐含在他们头脑思维意识的最深处。它们绝不是通过一张学历证明,一纸职业简历,若干场景模拟,几次当面问答,抑或其他想象而设计的方式,就能够予以充分而准确的识别。”然而,现在的求职面试,依然很少能够超越上述所描述的方式。于是,真正所需的优秀人才,尤其是我们接受职业教育的孩子,时常甚至连面试的机会都难以得到。

遭遇复杂而艰难的挑战,必须努力探索积极的应对策略。《老子》曾经给出了这样的智慧原则:事物的运行变化是由内外两种因素所决定;外部有利条件的辨识与运用,是由内在能力所决定;内在的能力是由外部的因素转化而形成;要把着力的重心置于内在能力的提升上。因此,求职中的人员推荐,普遍成为成功率最高的一种形式。老师、同学、亲戚、朋友等外部因素,都可能有效转化为自身的职业能力。

《尚书》曾经告诫:“能自得师者王”,《吴子兵法》也曾辩称:“世不绝圣,国不乏贤,能得其师者王,得其友者霸”,孔子则认为:“三人行,其必有我师”。职业教育极为复杂,涉及到范围广泛的多种内外因素与关系,并且还依然处于持续不断的探索中,这无疑给我们的老师和孩子们,以及各类组织机构的领导管理者带来了极其艰难的挑战。对此,作者把学校中与职业内的教育密切融合为一体,并突出了面向未来满怀信心的重要价值:

“领导与导师最为重要的价值之一,就是努力引导和推动人们,通过职业内外各种积极因素与力量,全面深入地分析和辨识,从而坚强有力地激发或提升,他们超越一切自卑与恐惧的坚定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