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76年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年份。神州大地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发生在同年冬天,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在千古疑案“烛光斧影”中离奇身亡。这一年农历十月之前还是宋太祖开宝九年,宋太宗赵光义继承皇位后改称太平兴国元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宋太祖画像

时间往前推。开宝九年农历四月,赵匡胤做出一个事关国运的重大决策,计划将宋帝国的都城从开封迁到洛阳。作为开国皇帝,宋太祖的权威是非常高的。然而,在迁都这件事上,赵匡胤的话刚一出口就引发朝廷内外哗然。几乎被所有的朝臣激烈反对。

我们知道,赵匡胤的迁都计划流产,主要是因为他的弟弟晋王赵光义阻挠。讲这件事前,我们先看看赵匡胤为什么要迁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宋太宗赵光义画像

开封成为一个大都市,基础战国时期就打下了,当时魏国定都大梁,也就是开封。虽然开封有八朝古都之称,实际上没有哪个大一统王朝将其作为都城。唐朝灭亡后的五代时期,后梁、后晋、后汉、后周都定都开封,所以北宋建立后,赵匡胤起初也没有改变现状。

开封的优点是经济繁荣、交通发达。五代年间,以开封为中心的全国水陆交通网经过长期建设,已经规模宏大,运输能力很强。《宋史》记载:“宋都大梁,有四河以通漕运:曰汴河,曰黄河,曰惠民河,曰广济河,而汴河所漕为多。”其中汴河的漕运能力最强,沟通南北。北宋初期,全国一半的赋税收入、巨量的物产都能通过汴河运抵开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宋东都开封漕运图

然而,从军事角度而言,开封地区一马平川,无险可守,正是兵家所说的“四战之地”,北宋建立之初,开封就暴露在北方辽国军队的威胁之下。辽国骑兵从幽州出发,只需两三日就能开到汴梁。宋太祖建立拱卫京师的庞大禁军,除了防范叛乱,也有抵御外敌的考虑。

当然,宋太祖和宋太宗都比较强悍,北宋前期还处于战略攻势。再往后就比较难看了。

应该说,赵匡胤定都开封只是权宜之计。毕竟宋朝的江山得自后周,文武百官的根基都在开封,树大根深,一开始就迁都根本不现实。赵匡胤一直等了十几年,皇权稳固之后,才提出迁都洛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洛阳和开封的方位

《宋史》记载,赵匡胤“生于洛阳夹马营”,《续资治通鉴》也记载,“帝生于洛阳,乐其土风,尝有迁都之意”。意思是赵匡胤喜欢家乡洛阳的风土人情,所以想迁都。作为宋朝西京的洛阳,四面环山,易守难攻,从军事层面来讲,比开封稳固得多。这是赵匡胤要迁都的一个重要原因。

976年三月,赵匡胤曾巡视洛阳。经过战乱后多年的重建,洛阳恢复得不错。《续资治通鉴》记载,“(赵匡胤)见洛阳宫室壮丽,甚悦,召知河南府、右武卫上将军焦继勋面奖之,如彰德军节度使。”从这里可以发现,当时的洛阳城已经蔚为壮观,赵匡胤很高兴,当面赏赐了负责人。并不像有些说法,洛阳当时还残破不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开封

赵匡胤在洛阳小住到四月,提出了迁都。起居郎李符陈述了迁都的几点难处,赵匡胤不听。举行完祭祀天地的仪式后,赵匡胤还打算住在洛阳,并没有回开封的意思。群臣等得心焦,却不敢劝。

铁骑都指挥使李怀忠私下向皇帝进言:“东京漕运便利,每年从江淮地区运去几百万斛米,京师数十万部队的军粮全指望漕运,如果迁都西京,如何运送粮食?”赵匡胤没搭理他。

时任东都留守的晋王赵光义坐不住了,专门找时间劝阻兄长,希望打消他迁都的念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洛阳的地形

这就要讲到赵匡胤执意迁都的另一个原因,事关皇权继承的问题。应该说,赵光义的权势引起了兄长的警惕。作为皇太弟的赵光义多年来位高权重,以同平章事的身份历任大内都部署、行开封府尹、中书令,在开封的势力无孔不入。

而赵匡胤的四个儿子里,老大和老三死得早,只剩下二十多岁的次子赵德昭和十几岁的四子赵德芳,太子的人选还没有确定。就算定下又如何,赵匡胤一死,谁也压不住赵光义。

969年太原之战后,赵光义被改封为东都留守,加封晋王,地位超过宰相。除了赵匡胤的少数心腹,大多数朝臣都是晋王赵光义的支持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赵匡胤剧照

等到赵光义出面抵制迁都的时候,赵匡胤不能不表态了。他一开始说:“我不但要迁都洛阳,以后还计划迁都长安。”赵光义极力劝阻,赵匡胤又说,“西迁之计,是为了依托山河之险,裁撤冗兵,遵循周朝、汉朝的做法安定天下。”

这句话显示出赵匡胤的远见卓识。北宋初期的京师禁军规模不过20多万人,赵匡胤认为这给财政造成了沉重负担,如果迁都洛阳,将来可以裁撤一部分军队。

可是,晋王赵光义一句话就把赵匡胤噎住了。他说,国都的安全“在德不在险!”就是说,京师的安全,取决于君王有德,治国有方。而不是凭借地利。这句话完全占据了制高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赵光义剧照

赵匡胤无言以对。他也意识到,以晋王为首的政治力量不会答应迁都,如果为此撕破脸,局面将不可收拾。迁都的计划流产了。

赵光义离开后,赵匡胤对身边人叹道:“晋王之言固善,然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他认为,照此发展下去,不出百年,天下的民力将无法支撑宋帝国的军队。

宋仁宗时期,也有人提出迁都洛阳。范仲淹曾说:“洛阳险固,而汴为四战之地,太平宜居汴,即有事必居洛阳。当渐广储蓄,缮宫室。”意思是,和平年代以汴梁为都城没错,但一旦发生战事,洛阳是更好的选择。应该提前准备,扩大洛阳的战略储备,修缮宫室。

“在德不在险”固然有道理,但一句冠冕堂皇的话并不能保证大宋长治久安。赵匡胤预见了宋帝国的未来。宋太宗年间,已经有30多万禁军,宋仁宗时期,禁军的规模达到了80多万,后来发展到上百万之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配图

宋仁宗年间,宋帝国维持军队的问题就非常严重了。天下农民挣扎在饥饿边缘,还是难以供应庞大的禁军和厢军部队所需的军粮。欧阳修等名臣多次上书,请求裁撤冗兵,开源节流。

赵匡胤去世才七八十年,宋帝国的问题已是积重难返。战斗力低下的军队大都是招募来的流民,根本不会去种地。一旦裁军就会激起民变。可是军队的规模还在日渐扩大。有识之士都清楚,宋帝国在走向深渊,但谁也没有办法。

赵匡胤生前说的“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已经应验了。

这种局面发展到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年),金国军队攻陷开封,北宋在奇耻大辱中崩盘。那是赵匡胤作出预言的150年之后。

参考文献:《宋史》、《续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