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发挥青年优势,探索苏州城市文化发展现状,7月15日至8月20日,苏州大学“‘绣’外慧中”暑期课题调研团就苏州的城市历史文化区域改造进行深入研究,针对“苏州城市记忆的双面绣模式”的课题展开一系列暑期活动。实践团于8月6日前往苏州市姑苏区平江路历史文化街区开展实地调研,切实感受苏州古城居民生活状态,探寻苏州古城“新旧交融”的城市记忆符号。

选择平江路历史文化街区作为本次调研地,源于小组成员对姑苏古镇生活方式的向往,对网红旅游打卡地发展模式的好奇,更是由于平江路历史文化街区独特的“修旧如旧”城市更新模式。街区基本延续着唐宋时期的城坊格局,保持“水陆并行、河街相邻”双棋盘格局以及“小桥流水、粉墙黛瓦”独特风貌,留存有街巷、民居、园林、寺观等100多处古代城市景观,积淀了极为丰富的历史遗存和人文底蕴。近年来,随着平江路成为旅游名胜,现代元素大量涌入古老巷道,传统与现代冲突交融愈盛。故而成为调研团队研究苏州城市记忆“新”“旧”共存、融合发展的不二之选。

调研组于8月6日上午9时到达平江路以感受居民日常生活,小巷街道人家已开始一天生活,商业街部分也有少数店家开门迎客。

调研途中,调研团队沿平江河缓步向前,发现平江路建筑大多保持苏州古典建筑特色,配合大量绿植,带有浓郁地方风格。商业街店铺多集中于河流右侧,人流密集,再现旧时市井繁华之貌,调研队员走进店铺却感受到店铺的商业气息过于浓厚而致空有其表、实则缺乏内涵,令人不适。在采访商业街店员时,她说:沿街有不少老宅实际上是会馆、酒吧,没有明显的招牌,表面上看起来与普通民居并无二致,但其中却是商业经营。这一现象让我们十分痛心,古老的街道被商业气息笼盖,苏州本地特产被卖出远超于实际的价格,此时游客看到的不再是真实的苏州,这与平江路历史文化街区改造的初心背道而驰。我们希望通过这项课题让更多的人看到“苏州双面绣”模式的问题所在,让城市记忆得以留存,让城市更有温度。

看到我们在采访,一位老人热心地找到我们说,历史上,许多文人雅士、达官贵人曾生活于这片区域,留存着太多人的记忆,平江路虽然多次经过修缮,但以往生活的痕迹并没有消失。老人提醒我们不要执着于主街,一定要去旁边的分支小巷看看,像三里路的两侧,有大柳枝巷、曹胡徐巷、大儒巷、邾长巷、建新巷、肖家巷、悬桥巷、狮子寺巷、传芳巷、东花桥巷、卫道观前、钮家巷等等。最后他表示看到年轻的一代在研究古苏州,没有忘记过去,没有忘记本心,他非常高兴,希望未来苏州更多的人可以记住苏州的历史与文化。告别时,我们保证一定会承担新一代的责任,留住苏州城市记忆。

根据老人的建议,我们走进卫道观前巷,这里的民居建筑表面多以雕花木窗装饰,部分民居以瓦覆盖屋顶,兼以绿色植物作为装饰,让人行走其间感受到古典精致的美感。我们经过一位阿姨的同意,进到她的家中参观,发现内部采用现代式样,能够防水防潮。队长孙悦说,在历史文化街区中古典建筑元素为面,现代建筑元素为里,传统与现代交融,既留住苏州古城记忆,又符合现代生活需求,是平江路民居改造的一大特点。

图为民居部分建筑外观 张钰 摄

图为摇船工作人员为游客唱民歌 张钰 摄

在调研结束之际,我们遇到摇船工作人员为游客唱民歌,吴语侬侬。驻足聆听,真切地感受到水乡文化中姑苏的城市记忆。平江路是商业与日常生活的交织之处,既有人来人往的热闹喧杂,又有江南人家的平静淡泊。在这里,我们体悟到了姑苏文化中的温柔缱绻。

平江路街区改造虽然存在诸多问题,但总体而言实现了功能上“商住两用”、外观上“修旧如旧”的二合一,仍可以称为城市更新的典范。作为历史文化街区,它承载着城市中珍贵的记忆,在商业一阵阵的冲击之下,记忆在不断消逝,需要将历史文化街区这一整体分解成记忆元素,让每一块元素恢复其本有的色彩,再重新进行组装融合,结合现代元素创新,面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