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9月中旬,江西省遂川县五斗江村,村民们因为一封北京来的信而“沸腾”了起来。这封信是这样的:

江西,邹亚春代表:定于一九五一年九月三十日下午七时在怀仁堂举行招待会,敬请光临。

信的落款是:毛泽东。

信是老式的竖版,这是毛泽东建国后一直保持的写信方式。右侧印着红色的7个大字:中央人民政府缄。

信的左上方加盖着两个红色印章,一为“密件”,二为“急件”。这种刻意用上这两个章的情况,笔者在梳理毛泽东写给个人的书信、请柬时,是比较少见到的,一般这两个章子会用在有紧急公务时。可见,对毛泽东来说这是一封很重要的信。

信封上赫然写着收信人是“邹亚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邹亚春晚年

“亚春嫂子要进京了”、“毛主席亲自邀请的”、“招待会是什么,是不是就是请她吃饭?”、“能去北京看国庆庆典的,不都应该是大人物吗”……村民们互相传阅着这封信,你一嘴我一嘴地议论着。这可是遂川县收到的第一封主席邀请信。

也就是到此时,大伙儿才知道35岁的亚春嫂子曾跟着毛主席、朱总司令在井冈山干过革命。多年来,大伙只知道亚春嫂和弟弟十几岁时曾当过红军,弟弟在解放前就殉国了,她的左腿也落下了伤。

但大家却都不知道他们是直接在主席手下做事的。更没想到,这么多年来,主席一直都记得她,连她的名字都没写错。这亚春嫂也太低调了吧!这件事,别说县领导们不知道,就是天天和她在河边一起洗衣服、在地里一起摘菜的邻居们也毫不知情。

看着一向不太爱说话的亚春嫂,乡亲们有的细细地追问她过去的事,有的却在张罗着一件更重要的事:

给亚春嫂找件好看的衣服、一双好看的鞋子。

虽然是光荣的井冈山老红军,但这些年来亚春嫂一家从来没搞过特殊,她和丈夫郭光椿生有一男一女,一家人的生活和其他村民并没什么两样。乡亲们把她家翻了个“底朝天”,硬是没发现一件像样的好衣服。

于是大伙儿思来想去,只能凑钱来给她做新衣服、买新鞋子,你家凑几毛、我家凑几毛。亚春嫂一个劲地拒绝,称自己拿得出买衣服的钱。但乡亲们都说这是大家伙儿的心意:要上北京了,总不能给咱们革命老区丢脸吧!

忙完了这些,乡亲们又一个个跑回家,不一会儿亚春嫂家就堆起了一座“小山”:

大伙儿把自己种的茶叶、笋干,当然还有主席最爱吃的辣椒干,统统都拿到了她家。虽然都不是什么值钱的东西,但村民们觉得,主席没忘记老区人民,咱们自然要带点他喜欢吃的东西。

就这样,几天后,亚春嫂子硬是挑着一担老区的特产进京了。这些特产用两个大麻袋装着,乡亲们把口子扎得严严实实的。出发前,全村人都来送她,让她跟主席问好。

建国后,毛泽东招待过不少来自韶山老家及全国各地的代表,但像这样挑着两个大麻袋进京的,就她一人了!没办法,就算人家说她这样老土,她也得照办!这是大伙儿的心意呢!

9月底,经历了长时间的火车、汽车后,亚春嫂子终于赶到了北京。那一担特产,走到哪里她就挑到哪里,接待的同志们虽然觉得有点儿“怪”,却也不好阻拦。

9月30号下午,亚春嫂和全国各地的代表一起,被请进了怀仁堂入席。大大的礼堂、有酒有菜、但亚春嫂根本没心思看上一眼。她焦急地等待着,只要把特产交给主席,自己就算圆满地完成了乡亲们交代的任务了。

晚上7点多,大伙儿都站了起来,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都到了。毛泽东一一和大家握手,这些人里有他曾经的战友,有各地的劳模、烈士家属代表。人太多了,多数人他是叫不出名字来的,所以他只能边握手边问对方是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毛泽东

但是当毛泽东走到亚春嫂旁边时,却觉得她很眼熟,于是主动问:

你是邹亚春?井冈山的阿春?

邹亚春没想到主席能一眼认出自己,她最后一次见主席还是1929年,到现在已经有整整21年未曾见过面了。当初那个十几岁的的小丫头,现在已经为人母,成了亚春嫂了。

邹亚春赶紧回答道:“

我是邹亚春,井冈山来的阿春!”

毛泽东确认了她的身份后,紧紧地握住了她的手,又赶紧把在一旁和大伙儿说话的朱德叫来身边:“老总,当年井冈山的女红军来了!”听了毛泽东的介绍,朱老总也想起她来了,朱老总不无感慨地表示:“当年井冈山的小红军能坚持革命,不容易呀!”

听到朱德这样说,毛泽东率先举起酒杯对大伙儿说:“我们向井冈山人民敬杯酒”。随后,他自己先干为敬了!中国人喝酒,讲究的是“感情都在酒里”。“井冈山”这3个字,对毛泽东来说,有太重要的意义。这一天,从来不喝酒的亚春嫂,端起桌上的那杯酒,一饮而尽。

怀仁堂里的其他代表,此时都不太明白:这位打扮朴素的农村大姐,到底是什么人?为何主席和朱老总都认得她?她到底立过什么奇功?

此事得从30多年前说起。1916年,邹亚春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家里有她和弟弟两个孩子。8岁时,因为日子太艰难了,她被父母卖到邻村做童养媳。那时候“童养媳”这3个字,意味着干不完的农活、受不完的气,多少小姑娘因受不了而投河。

这段时期,小小年纪的亚春明白了什么叫“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那时候她真的不知道这样的苦日子何时是个头。

直到有一天,有一群革命军来到了村里,他们给亚春带来了希望。虽然那时候她并不知道这些红军是哪来的,但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她和7岁的弟弟邹安泰一起,参加了儿童团。这事被她婆家发现后,把她逮回家一顿毒打。部队领导听说这个事,立即找到亚春的婆婆,让她关了三个月的禁闭。

原来还有比那个恶婆婆更厉害的人,他们能替我作主,这件事让小小年纪的亚春认定了红军。1928年1月,12岁的她带着弟弟一起离家,参加了朱德、陈毅领导的湘南运动,后来又随着肖克的部队到了井冈山,成了一名小红军。

在井冈山,邹亚春第一次见到毛泽东是在1928年春天。两个十几岁的孩子出现在部队里,总是比较引人注意的。毛泽东看着这个个子不高的小丫头,很关切地问她:“你是哪里人,叫什么名字?”

小亚春倒也不怯场,用土话说道:“12岁,炎陵人,大家叫我阿春”。毛泽东接着问:“阿春,这么小参加革命,怕不怕?”亚春想都没想,直接回了两个字:“不怕!”天天挨打的日子都受过,还有什么怕的。毛泽东听完竖起了大拇指:“阿春,好样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毛泽东在井冈山(郑洪流绘)

后来很多史学家们分析这段对话时,总是不断地强调着毛泽东对亚春的鼓励,让亚春改变了命运。却忽略了像亚春这样的普通农家孩子,给毛泽东带来的触动。

自从1910年第一次走出韶山冲,毛泽东就走了一条前人从来没有走过的路。过去的这18年里,他有过无限风光的时候,也承受过巨大的压力。为了心中的那团“星星之火”,上学时,他点儿被学校开除;结婚后,他长期忍受着与妻子杨开慧分离的痛苦。

1927年下半年到1928年这段时间,是毛泽东革命生涯的一个低谷时期。一方面,他的妻儿都还在长沙,不知是死是活。另一方面,大革命失败后他放弃攻打长沙,走进井冈山这样的山沟沟,这是共产国际完全不能理解的行为。

在他们看来,放眼望去,世界范围内还没有哪条革命之路是从这样的地方走出来的。想要依靠光着脚丫种地、什么道理都不懂的农民,走什么“农村包围城市”路线,完全是一个大大的“笑话”。

他们质疑毛泽东,怀疑他是不是怂了,在大会上狠狠地批评他。对此,毛泽东懒得去争辩。这些满肚子墨水的人,永远不会了解农民的力量有多大,他们从来不了解中国的农民。

这种普通农民身上的力量,毛泽东在小亚春身上看到了。小小年纪的邹亚春,从上井冈山第一天起,就忙里忙外。

白天,她跟着官兵们在附近发动群众参加革命。因为她会讲当地话,又经历过当童养媳的日子,她的话大伙儿都比较信服。所以每次由她出马,都能收到奇效。等大伙儿都闲下来时,她就帮着照顾病员、端水熬药。晚上,她总爱和战士们一起站岗,小小年纪的她,总是人群里站得最直的一个。

吃过苦的孩子,总是格外珍惜别人对她的好,战友们都把她当小妹一样疼爱,她也总能给大伙儿带来乐子。她会给伤员们儿唱歌,会变着法儿地哄大家开心,让井冈山有了生气。

很快,部队里就有了一群像她这样的女红军。她们的经历都差不多,当过童养媳、曾经天天被婆家毒打,然后自己跑了出来。毛泽东在建国后经常说起的“井冈山来的女红军们”,就是指她们。当然,后来也有人给全国所有像她们这样的女红军,取了一个非常好听的名字,叫:红色娘子军。

大家不要小看这群小姑娘,她们经常能在关键时候派上大用场。一次,肖克部队要给桂东的党组织送一封重要的信,这关系到部队在井冈山的战略部署。这个信到底该让谁送,成了一个大难题。

交给普通战士,显然很容易被发现,那后果是不堪设想的。最后,肖克便想到了12岁的邹亚春。但这个任务对她来说,有两个难点:

第一个难点是:全程都是山路,有的地方甚至连路都没有,就是些悬崖陡坡,一共是100多里。山里还经常有山雨,赶起路来十分困难,肖克不知道小亚春能不能吃得消!

第二个难点是:亚春要扮成逃难的普通孩子,不然在山里赶路极有可能会遇到土匪,这就意味着她不能带大量吃的、用的。

难归难,小亚春还是毫不犹豫地接下了这个任务,毕竟她有一个口头禅:没什么事能难倒井冈山的阿春。就这样,12岁的邹亚春带着这封信,出发了。虽然不认识几个字的她,并不知道信里的内容是什么,但她明白这很重要。

100多里的山路,饿了她就摘两颗野果子吃,山里长大的孩子,知道哪些能吃哪些不能。下雨时,她就自己用竹子编个斗笠,然后把信藏在怀里,一路狂奔。

整整100多里的山路,这个12岁的小丫头硬是冒险按时完成了任务。等到了目的地时,她的鞋子早就不知道到哪里去了,双脚都在流血。这样一个小丫头的身体内,为何有这么大的能量,能让她忘记了痛?意志力这种东西,真的很难用科学解释。

那以后,小亚春就成了大伙儿心里的“小英雄”。这个小丫头,给毛泽东和朱德等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毛泽东和朱德

1929年,毛泽东和朱德带着红四军向赣南前进,留下彭德怀等人留守井冈山。这次分别后,邹亚春就没有见过毛泽东了,直到建国后这次进京。

留在井冈山的日子并不好过,1930年年初国民党3万大军围剿留下来的红军。当时山上只有千人,战士们只能边打边往山上撤,跟他们玩起了捉迷藏,让他们分不清方向。最后,敌人实在没耐心找了,就只能放火烧山。大火烧了几天几夜,有一部分同志安全突围了,而14岁的亚春因左脚被烧伤不幸被捕,和她一直被捕的还有几位女红军。

敌人把她们都关在了五斗江庄的一栋楼房里,当时健康的战士们关在楼上,像邹亚春这样受了伤的,则关在了一间猪栏里,在这里她度过了暗无天日的3个月。

在这间猪栏里,敌人对小亚春进行了各种严刑逼供,想要问出红军的下落。聪明的亚春只说自己是山上的难民,不知道什么红军,更不知道红军去了哪里。敌人逼问不出结果后,就把她扔出了猪栏,让她自生自灭。在他们看来,这孩子受了这么重的伤,看样子也是活不成的。

但他们没想到的是,命运总是会眷顾善良的人。在山间奄奄一息的邹亚春,被五斗江三溪村山下的小伙子郭光椿给救了。

郭光椿发现亚春时,这个14岁的小姑娘已经不省人事了。在接下来的朝夕相处中,郭光椿对这个外村来的姑娘很是佩服,每一次换药她从来不叫痛。眼看亚春的腿伤就要好了,郭光椿心中万般不舍,希望她能留在自己家。

在那样的烽火年代,能有一个温暖的家、有一个体贴的人照顾自己,是多少姑娘的心愿。但亚春当时并没有答应,她还要去找组织,还要去找弟弟。临走时,她答应郭光椿:等我找到了组织,我就回来嫁给你!

就这样,亚春又一次踏上了革命的路。后来她辗转得知,相依为命多年的弟弟邹安泰在一次战役中牺牲了。这件事,是这些年来对小亚春最大的打击。晚年时,老人家一提到弟弟,就忍不住落泪。

此后无依无靠的她,继续留在了井冈山根据地附近坚持革命。当然,她也遵守了和郭光椿的约定,嫁给了这个救过她的小哥哥。就这样,邹亚春收获了美满的家庭,生下了一男一女,成为了留守井冈山坚持革命的老红军中的一员。

婚后,老实的丈夫看着她受伤的左腿,曾心疼地问过她:“是当红军苦,还是当童养媳苦?”亚春笑着说:“当红军时,部队里同志们每一个人都把我当人看!所以不苦的。”

如果硬要说当初亚春12岁上井冈山,是懂得什么救国救民的大道理,其实是不太令人信服的。她当时上山,只是为自己和弟弟奔一条活路出来。“奔一条活路”,是大多数老区农民参加革命的原因。

但到了井冈山之后,亚春发现自己是受到尊重的,毛委员(毛泽东在井冈山是委员)这样的“大官”都夸自己、同志们也都把她当人看,她才明白红军是什么?所以后来她才会冒死送信、才能经受住了敌人的拷打什么都不说。

亚春的转变,其实完美地回答了共产国际多年来的疑问:为什么“农村包围城市”能胜利?为什么敌人眼里的“泥腿子”军,能战无不胜?星星之火,真的可以燎原。

梳理了亚春嫂的生平,我们就自然会明白,为何毛泽东和朱德看到她时会举杯向老区人民敬酒?她,是老区人民的代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毛泽东和朱德

不过在9月30日的这场招待酒宴中,亚春嫂的特产并没有送出去。当时各地的代表太多了,她和主席只说了几句话。

10月1日,亚春和其他代表们一起在天安门前观看了国庆庆典。那天的天安门前,礼炮齐鸣,欢迎着这些新中国的英雄们。

10月7日晚上8点,毛泽东和朱德等人又一次接见了邹亚春等部分代表。这一次,毛泽东请大伙儿看了一出经典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当天晚上,毛泽东坐在前排,亚春嫂坐在靠近他的位置。

边看戏,毛泽东边问起她井冈山的情况:老乡们过得好不好,家里好不好?亚春嫂都一一作答。最后,亚春嫂见机会来了,赶紧提那两麻袋特产的事。毛泽东一听高兴极了,连连说“好”。这下亚春嫂才松了口气,乡亲们交代的任务总算完成了!

这次在北京,亚春嫂一共待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在这里,她参观了长城、故宫,好好在北京转了一圈。一个月后,她回到了老家。接待完欢迎她归来的乡亲们后,亚春嫂来到了弟弟邹安泰的墓前,把自己在北京看到的一切都告诉弟弟。

此后的很多年,邹亚春一直在井冈山革命老区生活着。她把当初她在井冈山上看到的、经历过的事,都讲给学校的孩子们听。

2009年,邹亚春病逝,死前没有留下遗憾。从12岁参军开始,她一直都是那个“井冈山上的阿春”,她留给子孙的遗物中,最珍贵的就是那张1951年的请柬。这张请柬,是老人家一生的荣耀,也是所有井冈山老区人民的骄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后,用毛泽东1928年在井冈山写的《西江月.井冈山》,来纪念当初在井冈山上的那群可爱的人: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写这首词时,毛泽东手上并没多少兵力,正如其中“敌军围困万千重”一句中写的,他与红军面临着湘赣敌军向井冈山发动第二次“会剿”,星星之火处于危境当中。但在这段文字里,我们看不到绝望、也看不到无助。“山下旌旗在望”、“我自岿然不动”,面对敌人的千军万马时,毛泽东仍然能保持一贯的从容和淡定。

很多人在读这样首词时,总是不懂为何毛泽东在那样的情况下如此乐观?难道他真的天生就是个乐天派吗?难道他真的不知道什么叫害怕吗?他们不了解的是,当时井冈山上有多少像邹亚春这样的普通人,正是他们给了毛泽东决胜千里的决心。星星之火,从井冈山燃起。

一则很短的请柬,见证一段传奇。本期是毛泽东书信的第12期,谨以此文,纪念当年井冈山上的那群可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