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刘宋少帝刘义符登基之后,徐羡之与傅亮、谢晦三人便开始心怀忧惧,惶惶不可终日,具体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一是担心宋少帝刘义符的报复。辅政大臣集团的主要人物与少帝早已矛盾重重,少帝登基以后,皇权与相权之间固有的矛盾又使原有的矛盾进一步加剧。

二是内忧外患,帝国遭遇建立以来最为艰难的时期。一代枭雄刘裕的陨落,让刚刚建立起来的刘宋政权顿时危机四伏,景平元年(公元423年)年初,也就是在北魏大举南伐的同时,富阳县的孙氏一门发动叛乱,孙法亮号称冠军大将军,与孙道庆等攻陷富阳;又派遣建威将军孙道仲、孙公喜、法杀攻陷了永兴,接着直扑山阴而来。晋恭帝司马德文的内弟褚淡之,此时是会稽太守,他命令部队西渡浦阳江迎战,结果战败,后在柯亭大破叛军,这才稳定了局势。不久,刘宋军队平定了这场叛乱,将数百家分别迁往彭城、寿阳、青州等地。外患方面,北魏拓跋嗣发兵南下,刘宋帝国失去了黄河以南的大片国土,也令辅政大臣们的威信降到了最低点。

三是刘宋根基不牢。刘裕出身低微,他依靠自己的能力,代晋自立,结束了东晋门阀士族把持朝权的历史。不论是从政治上抑或是经济上,刘裕都对门阀士族采取了诸多压制政策,对刘宋皇室侧目而视的门阀士族随时都有复辟晋室、重新夺回权力的可能;另外刘宋政权刚刚建立,诸王年少,随时都有覆灭的危险。

四是辅政大臣地位并不稳固。据《建康实录》记载,景平元年(公元423年)四月,也就是檀道济率军解救青州的时候,御史中丞孙琳因事直接弹劾司空徐羡之,要求将其罢免,这当然是一件不同寻常的事情;朝廷征召蔡廓为吏部尚书,而蔡廓却耻于自己在文书上的签名排在徐羡之之后,拒绝上任∶这都可以看出,高门士族从骨子里对出身寒门的徐羡之等人的轻视和不满。

五是辅政大臣内部并非铁板一块。不同的阶层决定了不同的立场,徐羡之、傅亮、檀道济等出身相似,立场比较接近,步调也比较一致,而谢晦就比较特殊。谢晦出身高贵,他与徐羡之、傅亮等人存在天然的隔阂。

原本出身低微的徐羡之等人就已经让门阀士族侧目而视了,如今,境外丧师失地,境内又矛盾重重,在这危机四伏的特殊时期,他们随时都有从云端跌下,摔个粉身碎骨的危险。每当想到这些,徐羡之、傅亮等人能不惊出一身冷汗。

于是,一场废黜刘宋少帝的阴谋在徐羡之的脑海开始酝酿。

在徐羡之、傅亮看来,假如废黜了少帝,那么,按照顺序继位的当属庐陵王刘义真,而刘义真却又不是二人满意的嗣君人选,因此,在废黜少帝之前,就必须先向刘义真下手。

徐羡之将废黜刘义真的打算向南兖州刺史、同为顾命大臣的檀道济通报,檀道济屡屡提出反对意见,但徐羡之不从。景平二年(公元424年)二月,徐羡之等人上书刘宋少帝要求废黜刘义真,他们列出的刘义真的罪状主要有∶一是关中沦陷,刘义真处置失当;二是刘裕病重期间,刘义真仍然日夜纵酒,多行无礼;三是如今刘义真竟然想擅自离开藩镇,回到京师,图谋不轨四是随心所欲,不遵成规;五是先帝为了防患于未然,临终亲自叮嘱陛下,并当面命令臣等,如果他仍然不改过自新,一定要将他流放,“至言苦厉,犹在纸翰”。可是,他竟然对朝廷派去劝慰他的散骑侍郎邢安泰、广武将军茅仲思,破口大骂,影响极坏。于是,刘宋少帝下诏将刘义真废为平民,流放到新安郡。

刘义真究竟应不应该被废?徐爰《宋书》称,“刘义真明隽秀令,朝野属望,而司空徐羡之、尚书仆射傅亮、领军将军谢晦等贪弄朝权,深相忌惮,乃共诬罔”,徐爰是当时刘裕、刘义符的近臣,是亲历其事的当事人,所言应当不虚;《建康实录》在记载后来刘宋文帝为刘义真平反的诏书中也称∶“羡之等暴蔑专求,忌贤畏逼,构造贝锦,成此无端,罔主蒙上,横加流贬。”《南史》也称∶“庐陵以帝子之重,兼高明之姿,衅迹未彰,祸生忌克,痛矣!”这都说明了庐陵王刘义真被废是出于徐羡之等人忌惮,刘义真并无过错,且在当时刘宋朝廷享有很高的威望。

废黜庐陵王刘义真,仅仅是徐羡之等人废黜刘宋少帝的开始。

在顺利废黜刘义真之后,徐羡之等人即任命刘宋少帝十二岁的弟弟刘义恭为监南豫州、豫州、司州、雍州、秦州、并州六州诸军事,冠军将军,南豫州刺史,代替刘义真镇守历阳,与此同时,也加紧了废黜刘宋少帝的计划。但废黜皇帝毕竟不同于废黜庐陵王,弄不好将天下大乱,必须确保万无一失。此时,距离宋武帝去世已将近两个年头,徐羡之等人为了争取更多的支持,即于景平二年(公元424年)四月,也就是在废黜庐陵王刘义真一个多月以后,暗示江州刺史王弘和南兖州刺史檀道济要来朝参加悼念仪式,五月,两人先后回到了建康,徐羡之、傅亮、谢晦等人将密谋废黜刘宋少帝的计划向二人做了通报。

檀道济,是已故的左将军、江州刺史檀韶最小的弟弟。他为人宽厚、谨慎,也是刘裕临终所列的三文一武顾命大臣组合中唯一的一位武将,刘裕在临终之时,对少帝刘义符就曾叮嘱道∶“檀道济虽有干略,而无远志,非如兄韶有难御之气也。”这也说明了檀道济的个性决定了他只想着一门心思为国效力,不愿意惹是生非,卷入复杂的政治斗争中。徐羡之等人在废黜庐陵王刘义真以前,檀道济就多次提出不同意见,不过,徐羡之等人却拒绝采纳,而身在广陵(今江苏省扬州市)的檀道济也无可奈何,这也都是他的性格使然。这次就有所不同,废帝大事毕竟非同小可,王弘和檀道济,一个是高门大族的代表,一个是战功赫赫的武将,一个在建康西边,另一个在建康东面,且两个人素来关系很好,让他们两个人置身事外,徐羡之等人担心会出意外,因此先将两人骗回建康。

建康是徐羡之等人的天下,回到建康的王弘和檀道济就是一介匹夫。当徐羡之等人将计划通报给二人以后,两个人即便是不同意,也不敢表示反对。此时,徐羡之的决心已下,谁持异议,将立遭杀身之祸。

五月二十四日,毫无戒备的刘义符玩得很开心。他在皇宫北面的华林园布置了一排商店,亲自充当商贩,与一群近臣玩起了做买卖的游戏,讨价还价、买进卖出,好不热闹。玩累了,又命人疏通水渠,修建水坝,与大家一起划船嬉戏,一直划到天渊池,夜幕降临,当晚刘义符就在龙舟上过夜。

刘义符玩得很尽兴,殊不知宫外一场天大的阴谋就要降临到他头上。就在刘义符玩得开心之时,领军将军谢晦对家人说,自己的府邸破败,需要修缮,把家人都迁到了别处,腾空宅院后,将将士秘密集结到府中,与此同时,徐羡之等人又命令中书舍人邢安泰、潘盛提前入宫作为内应。当天夜里,檀道济也与将士们一起入宿谢晦的领军将军府内,谢晦辗转难眠,而檀道济倒头便睡,一会儿就鼾声四起,自此谢晦开始打心眼里佩服檀道济。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领军将军府的大门就打开了,只见一大队全副武装的队伍整齐地从门内涌出。檀道济走在队伍的最前头,徐羡之等人跟在队伍的最后,这支队伍从领军府出来以后,迅速朝皇宫的云龙门而去。邢安泰等人已经提前安排好了宫中侍卫,打开了云龙门,并指示了刘宋少帝的下落,部队悄无声息但又非常迅速地朝天渊池奔来。

一路之上,无人阻拦,人们很快就找到了那条龙舟。当军士们登上龙舟的时候,刘义符尚在睡梦之中,刘宋少帝的贴身侍从一阵惊呼,一拥而上的士兵们当场斩杀了两人。刘义符从睡梦中惊醒,他原本就非常强壮,臂力过人,他从床上跃起与士兵们搏斗,但好汉不敌四手,终于被众人制服。在混乱当中,刘义符的手指也被砍掉,然后,大家将他挟持出东阁,没收了皇帝玉玺。群臣拜辞,又将其押送回过去的太子宫。

政变的第一步顺利完成,下一步就是商议册立何人为帝的问题。

侍中程道惠建议册立南豫州刺史、刘裕第五子的刘义恭,但徐羡之没有同意,他提出册立荆州刺史、刘裕第三子刘义隆为帝。他的理由大致如下∶

一是顺位。刘裕七子,分别为∶刘义符(本年十九岁)、庐陵王刘义真(十八岁)、宜都王刘义隆(十八岁)、彭城王刘义康(十六岁)、刘义恭(十二岁)、刘义宣(十二岁)、刘义季(九岁),这七个儿子均非嫡子,按照无嫡立长的规则,册立刘义隆名正言顺。

二是人品。《宋书·文帝本纪》称,刘义隆“博涉经史,善隶书”;史臣曰“幼年特秀”,这里自有溢美之词。事实上,与刘义符、刘义真不同,刘义隆并未受到刘裕的重视和宠爱。刘义隆之母胡道安被刘裕纳为妾的时候,就已经三十七岁了,生下刘义隆以后,到义熙五年(公元409年),刘义隆才一岁多,胡道安就因故被刘裕赐死。刘裕登基以后,仅仅将胡道安追赠为地位较低的婕妤,也说明刘裕对她并无多少好感,因此,刘裕似乎并不非常看重这样的一个母亲生下的儿子。

没有母亲的刘义隆,又身为中子,做人肯定是非常低调的,不像其他兄弟那样张扬,这自然会让徐羡之等人感到放心一些。

至于徐羡之等人为何不选择刘义隆的弟弟刘义康等人,其原因除了不符合顺位原则以外,单就人品而言,刘义康似乎都不够格。剩下没有封王的还有刘义恭、刘义宣和刘义季三人。刘义恭的人品从后来宋文帝刘义隆给其的诏书中即可略见一斑∶六年后,十八岁的刘义恭被刘宋文帝任命为荆州刺史,在他临别之际,刘义隆写下诏书对其进行勉励,诏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汝神意爽悟,有日新之美,而进德修业,未有可称,吾所以恨之而不能已已者也。汝性褊急,袁太妃(刘义恭的亲生母亲)亦说如此。”“进德修业,未有可称”说明其人缺点不少;与刘义恭同岁的刘义宣,生下来舌头短,是个结巴,显然也不合适;刘义季年龄太小,且一直随哥哥刘义隆生活,绝不可能舍弃刘义隆而立刘义季。

三是符瑞。《南史》和《建康实录》均记载,从景平元年(公元423年)以来,西方接连出现了不少奇异的天象∶景平元年,有一条黑龙出现在西方,从半空中扶摇直上,随之而上的有五色云彩,太史曾上奏朝廷西方有天子气;本年,荆州治所江陵城上空有紫色的云彩,望气的人均认为这是帝王之兆。

四是荆州实力。荆州位居上游,实力雄厚,如果越位册立他人,可能会产生意外。不过,关于这一点其实是有疑问的,这是因为,刘宋为了控制诸王,施行典签制度,实权掌控在刺史下属的典签手中,即便是朝廷另立他人,以刘义隆的性格及其幕僚与朝廷复杂的关系,公然起兵反叛,也不太可能。

徐羡之等人在废黜宋少帝以后,立长立贤,最终选择立刘义隆为帝,据此有人认为徐羡之等人废黜宋少帝是出于公心。其实,在这里徐羡之等人所谓的公心与私心是无法截然分开的,即便选择刘义隆是出于公心,也并不意味着前头废黜刘宋少帝就是公心,废黜刘宋少帝,更多的是出于他们保全自身的考虑。

在仓促之间定下了新君以后,当天,徐羡之等人假借刘义符母亲、皇太后张氏之名颁布命令,指斥自己的儿子∶一是刘义符在服丧期间毫无哀容,甚至还纠集乐师,演奏乐曲,吃喝玩乐;二是在此期间,还挑选美女,在宫中生下孩子,影响恶劣;三是太皇太后逝世后,与身边近臣在棺材边大呼小叫,拍手玩笑;四是整天嬉戏,造成国库空虚;五是刑罚严酷,造成囚犯日增;六是身为帝王却总干些下等人做的事情,亲自鞭打下人,以此为乐;七是穿池筑观,朝成暮毁,征发工匠,弄得人神怨怒。最后,“皇太后”指示∶“将其废为营阳王,按照汉代霍光废昌邑王、东晋桓温废海西公的规矩;奉迎镇西将军、宜都王刘义隆继承大统。”并废黜刘义符的皇后司马茂英为营阳王妃,将二人迁到吴郡(今江苏省苏州市)。在此期间,由檀道济率军入宫守卫朝廷。

刘义符一行人来到吴郡以后,朝廷给营阳王所建的王宫还没有建成(可能压根就没准备建),就让刘义符暂时居住在吴郡阊门以内的金昌亭里。六月二十四日,也就是距政变整整一个月后,徐羡之等人派邢安泰率兵前来杀害刘义符。刘义符素来身体强健,他与来人殊死搏斗,竟然从金昌亭内冲出,夺路而逃,就在他试图闯出阊门之时,

追兵用大门闩将其砸倒在地,随即赶上把他活活打死。宋少帝刘义符被杀之时,年仅十九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