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年,关羽败走麦城被杀。张飞知道消息后,痛苦不已,他将满腔的愤怒,发泄到手下的士兵身上,结果被两个士兵趁张飞熟睡之时,将他刺死。不料,刘备得知消息后,只说了句:“哦,知道了”,这四个字令诸葛亮,瞬间看清了刘备的“真面目”。

过去读《三国演义》,有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关羽死后,刘备“脑子发昏”,执意去打东吴,让陆逊一个小辈,造成了“火烧连营”的惨剧。

诸葛亮干嘛去了?他为何不去劝阻刘备,或者干脆跟着刘备一起,去打东吴呢?

要了解这件事的前因后果,还得将时间线拉回220年。

关羽是刘备的结拜兄弟,也是刘氏集团的一员大将,刘备失去关羽,自然是痛心疾首。但比起为关羽复仇,失去荆州的刘备,被崇山峻岭困在蜀地,意味着失去了一统天下,兴复汉室的资格。

可即便如此,刘备还是没有立刻选择讨伐东吴,而是下令杀了自己的养子刘封,把关羽之死的黑锅,扣给了“自己人”。他放下了替兄弟报仇,放下了一统大业,只因他有件要紧的“大事”没做——他想当皇帝。

真是想打瞌睡就有人递枕头。没过多久,北方传来消息:汉献帝刘协将皇位“禅让”给了曹丕,汉献帝郁郁寡欢,已经晏驾了!

事实上,人家汉献帝只是退了位,被曹丕好好地“供”了起来,还封他为山阳公,日子过得相当滋润。可刘备并不关心汉献帝的实际状况,他在乎的是曹丕称帝了!

于是刘备大张旗鼓,为汉献帝办了一场追悼仪式,还为其定了个谥号——孝愍皇帝。给活人办追悼会,的确是个笑话。无论如何,刘备借汉献帝“晏驾”的由头,221年4月登基当了皇上。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从刘备的角度看来,其实都没啥毛病。问题出在刘备另一个结拜兄弟,张飞的身上。

自打关羽死后,张飞很是伤心,他一直等着大哥刘备发兵攻打东吴,去替关羽报仇。可他等了一年,刘备都没有出兵的意思,张飞的伤心转化为怒火,无处安放,朝着自己手下的士兵动辄拳打脚踢。

张飞手下士兵,担心自己还没死在敌军手上,反被张飞打死了。5月的一天,张飞醉酒后,张达、范强两个士兵,悄悄潜入张飞的帐篷,趁他熟睡,将刀刺入张飞胸口。

相较于关羽身死时,刘备的震怒、伤感;得知张飞之死,刘备只不咸不淡的说了句“哦,知道了。”

诸葛亮和赵云看到刘备这个反应,都有些吃惊,可还没等他们反应过来,刘备一句话,又让他们内心一阵震颤:“2个月后,出兵攻打东吴,为我兄弟关羽报仇。”

赵云听到此话,脱口而出:“不可。”而诸葛亮却紧皱眉头,一言不发。

诸葛亮心里自然是一千、一万个不愿意,原因就在六个字“名不正言不顺”。

1.时机不对。若关羽刚死,刘备出于愤怒,立即发兵攻打东吴,这没问题。但此时,距关羽离世已经一年半了,在此期间,刘备还登基做了皇帝,现在说“愤怒”有些可笑;

2.不分主次。刘备是借着“汉献帝晏驾”之事登基,他的首要任务,该是给汉献帝复仇。也就是说,刘备该先放下与东吴的“私怨”,联手攻打曹丕。

可即使诸葛亮心里再不愿意,他心里也门儿清,刘备已经做了决定,是不会改变的。而诸葛亮能做的,就是闭上嘴巴不去阻止刘备;刘备知道诸葛亮不愿意,但他要做的就是,不让诸葛亮替他的东征“出谋划策”,他们相互维持着彼此的体面。

刘备可不是一拍脑袋,随意做的决定,他是经过了深思熟虑,才决定先打东吴的。原因有三:

1.柿子要挑软的捏,与曹魏相比,东吴的势力相对薄弱,当时东吴出名的大将周瑜、吕蒙都死了,只剩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年轻小将陆逊。刘备觉得他对付个年轻人,不是问题;

2.刘备失去荆州,就如同鸟儿折断了翅膀。就长远来看,他想一统天下,就得夺回荆州;

3.孙权手上有“传国玉玺”,刘备若能先于曹丕夺得玉玺,那他这个皇帝,就比曹丕“名正言顺”,便于壮大自己的声势。

“替关羽复仇”这不过是个借口。刘备想的挺美,可惜他估计错一件事,东吴不是什么软柿子。

刘备的汉军不到75万,东吴士兵仅有20万,但刘备带着错误判断,仅带了4万人,东下发动夷陵之战。

起初汉军连战连胜,击退陆逊百余里;后续刘备命人,将战线拉长至700余里,使陆逊发现了兵力分散的破绽,在每个营地“放火”逐个击破,汉军很快四散奔逃,溃不成军。

火势蔓延了上百余里,刘备见大势已去,带着残部狼狈窜逃到白帝城。此时的刘备又羞又愤,冲着天空呐喊道:“我被陆逊一个小辈,打的退败至此,难不成是天意吗?”刘备说完,一口鲜血喷涌而出,昏死过去。

故事出自《三国志》、《三国演义》。

从刘备态度的转变可以看出,比起情谊,权力对他的诱惑力更大。

当了皇帝的刘备,大概是忘了,当初三顾茅庐,对诸葛亮说过的话:“请先生下山,不是为我,而是为了天下百姓。”

这话,刘备当初说的真诚,但显然他食言了。正如他与关羽、张飞桃园结义时的诺言,也未能实现。

刘备忘记了初心、迷失了自我,带着不甘,在白帝城结束了他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