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善知识,大家好!我是神话居士,我们继续介绍《憨山老人自叙年谱实录》中的故事。上集讲到德清在盘山岩洞遇到一位隐者,汪伯玉兄弟派人把他找了回来,和朋友们再次相聚。德清回到北京后,一眨眼又过了一个春节,来到万历二年,也就是1574甲戌年,德清二十九岁了。这年春天,他又到北京西山的各地去游历了一番,与当代的一些文人雅士,多有交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的主要的朋友,除了前面介绍过的汪伯玉、汪仲淹兄弟外,还有王凤洲、王麟洲兄弟。另外还有一位广东的名士欧桢伯,欧桢伯很仰慕德清的文才,但是一直都没有见过面。去年,欧桢伯来到北京国子监,当了一名博士,他听说德清就在蓟县盘山,就急忙找到汪伯玉,这才把德清找了回来。

如今,文人和名僧聚会一处,自然免不了高谈阔论,而且趣事不断。王凤洲也叫王世贞,他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江苏太仓人,后来官升至南京刑部尚书。在为官期间,他还给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写过一篇序文,也算是对李先生医学事业的支持,可惜出版这部书的时间,竟然长达13年之久。当时的李时珍,已经年高体迈,在他七十六岁的时候去世了,最终并没有亲眼看到自己的著作出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世贞在当时的文坛来说,确实算一个大家,得到众人的追捧,而且他也喜欢对年轻人进行指点,讲授一些诗词文章方面的写作技巧。有一天,德清去拜访他的弟弟王麟洲,王麟洲正好不在家,德清就顺便拜访了他的兄长王世贞。当时王世贞对德清并不熟悉,看到他的年龄不大,就习惯性地认为这个年轻人,应该也是来向自己请教的。于是就和德清滔滔不绝地谈论起诗文来,讲了一些写作诗词的方法,就像老师给学生上课一样。

德清一边听,一边心里觉得有些尴尬和好笑,知道对方并没有明白自己的来意,只好似听非听地端坐在那里。用眼睛看着王世贞讲课,却一句话也没有说。过了一会儿,眼看王世贞讲得口干舌燥,趁他去端杯喝茶时,德清就站起身来,向对方合掌行礼,告辞而去了。王世贞讲得正高兴,一看德清要告辞,心中就感到有些不愉快,认为德清似乎有些高傲,简直不懂风雅。等弟弟王麟洲回来后,他就生气地说道:刚才有一位出家人,说是你的朋友,来到我这里,我好心教他作诗之法,他却好不懂事,听后竟然不发一语就走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麟洲听后,笑着说道:兄长啊!您一定是误会了。他就是有名的德清法师,并不是来向您求教的学生,也怪我最近忘了向您引荐。这样吧,明天我就去把他找来,共同一叙。到了第二天,王麟洲找到了德清,大笑着说道:德清法师,昨日家兄有失眼光,竟然没有认出来你这位高僧啊!德清也笑着说道:惭愧啊,无妨!只要阁下认得贫僧便好。二人都哈哈大笑。

随后他们两个一起回到了王世贞府上,重新安排上茶入座,互相加以介绍。王麟洲对大哥说道:兄长,您以前可是读过《维摩诘经》的,应该知道维摩诘大士辩才无碍,无言说“妙法”的典故吧!德清他可是从南京城来的大才子,在诗文佛学方面的造诣,都是出类拔萃的。

王世贞一听,当然知道维摩诘居士的故事,维摩诘一言未发,就演说了不二佛法,并且得到文殊菩萨的赞叹。看来自己确实是误会了德清,于是三人互相谈论起来。这一谈,王世贞才对德清的才华有了认识,果然非同一般,令人刮目相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是,王世贞当场写了一首诗,赠送给德清,其中有两句是这样的:“可知王逸少,名理让支公”。意思是:他把自己比喻为东晋时期的王羲之,又把德清比喻为王羲之的朋友,高僧支道林。其中的含义,就是谦虚地承认,自己在佛学方面的造诣不如德清。当然,德清也盛赞王世贞的儒学才能堪为人师,大家尽欢而别。

另外德清和汪伯玉兄弟之间,也有一段故事。德清回到北京后,有一段时间,他就住在汪仲淹的家里。德清每天参禅打坐,认真修行,汪仲淹则是刻苦攻读,准备参加科举考试。在闲下来的时候,二人就诗文唱和,乐在其中。有一次,汪仲淹正在读《左传》,读到兴致上来之后,他就和德清进行相关内容的探讨交流。德清自然也敞开胸怀,谈论自己对《左传》的学习心得,汪仲淹听得连连点头称赞,认为德清深得《左传》之理。

汪仲淹转念一想,既然德清有如此有才华,仅仅出家当个和尚,实在太可惜了,还不如还俗,和自己一起去考取功名,光宗耀祖。于是他就对德清说道:德清兄,你的天资如此聪颖,文章又写得大有气概。我看你还不如还俗吧!我的兄长是当代有名的文豪,你我二人一起跟着家兄读书,将来可以功成名就,比过青灯古佛的生活强多了,何乐而不为呢?

“还俗”这个话题,对于现在正修行精进,已经有了一定功力的德清来说,简直就是一个玩笑。他早就不再留恋世俗的功名富贵,在大报恩寺的时候,云谷禅师就已经给了他正确指引。于是德清笑着的对汪仲淹说道:这些所谓的功名富贵,对我来说,就如同过眼云烟。也许令兄将来还会向我请教,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呢!“祖师西来意?”这句话是禅宗著名的一个公案,很多禅师都参究过此“话头”,却难得其中妙旨。德清这样说,是婉言谢绝汪仲淹之意。因为在他的心目中,佛学比儒家学问要高深得多,他要用这一生去实践。

汪仲淹听德清这么说,也只好作罢,他就把这段对话,告诉了兄长汪伯玉。汪伯玉不愧是一位大文豪,非常有见识。他笑着说道:“我观察过德清和尚的道骨,他确实是一个佛门大才,日后修行,一定可以达到大慧禅师、中峰禅师等,这些古代高僧的境界。是不会被功名富贵所羁绊的。随后汪伯玉又停顿了一下,略显担忧地说道:现在我倒是担心一点,德清身上还有一些普通文人的习气,比如喜欢交友游玩,爱好诗词文章等,需要舍弃,才能真正入道。以后找机会我劝一下他。汪仲淹听了以后点点头,对兄长的观点很赞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通过以上的情节来看,汪伯玉此人虽然身在官场,佛学见地却不同凡响。他是安徽人,又叫做汪道昆,“伯玉”是他的表字,他是明代的一位戏曲家,也是抗倭名将。历任过义乌县令、襄阳知府、兵部左侍郎等职务,可谓文武双全。

过了不久后,汪伯玉在家中特设一桌丰盛的素宴,邀请德清和妙峰二人来做客。在宴席之上,汪伯玉感慨地说道:如今佛法衰微,禅门寥落,的确使人担忧啊!我虽身在官场,但是心念佛门,常常叹息不已。在场的众人听后,都深表赞同。只见汪伯玉看着德清,很认真地说道:“我观察德清禅师已经很久了,知道你是一个难得的人才,将来成就不小。但是你现在还很年轻,应该去精进修行,努力振兴禅门才对,不要把时间都浪费在交友和诗文上面。

汪伯玉大人作为一个长者,比德清年长二十一岁,这番话说得很中肯,而且充满了关切之意。德清一听立刻就明白了,他连连点头,表示同意。汪伯玉也笑着点点头,说道:“这样就好,这样就好!我已经观察过了,这位妙峰禅师的德行朴实,堪称是你的一个良师益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德清听见汪伯玉如此说,就把自己和妙峰禅师在天界寺结识的经过,详细讲述了一遍。说他们二人以前就有约定,要共同去云游修行,这次到北方来,也是为了寻找妙峰,恰巧在北京城遇见了。下一步,他决定和妙峰禅师一起去山西修行。听了德清的话,汪伯玉更加高兴了,说道:哦,原来如此,既然你们要一起去山西,我愿意布施路费盘缠给二位禅师。

于是,这场用心良苦的素宴,大家欢然而散。而妙峰禅师在北京印刷《大藏经》的事情,此时也已经圆满完成了,正准备雇用车辆运回。汪伯玉又是大力地帮忙,托关系到衙门里,给他们办理了两份《勘合》文书,有了这份文书,就能得到沿途“驿站”的照顾。就这样,德清和妙峰二人,一同踏上了回山西蒲州之旅。

弟子福征在这篇《年谱》后面评论道:“谓憨祖当日,因仲淹得见伯玉,而二汪优在兄!大汪公(汪伯玉)的的大眼孔,大愿力,成就台山大因缘,大功德,伟人哉!设斋请两师(憨山大师和妙峰大师),一席话,悉是如语,不诳语,痛切到家语,世出世间语。着心劝驾,有加无已。千载佛祖,有不感而谢之者哉!”表达了他对汪伯玉大人,能够慧眼识人才的赞叹之意。我们今天就聊到这里,感谢您的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