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这么咸,不怕吃出毛病啊!平时跟您说了很多次少放、少放,您都不放在心上。”小张第一次以这种口吻提醒母亲做菜少放盐,而面对女儿的大声提醒,母亲显得有些诧异。

每逢周末,小张都会抽时间回家看看父母,而父母为了好好享受团聚时光,会专门忙活一桌子菜。可每到下筷子把菜夹进嘴里,小张都能感受到食盐带来的咸齁体验,包括这次也没能例外。

小张皱眉道:“哎,不是我发脾气嫌难吃,爸妈,说真的,以后别做那么咸了,你们上了年纪,这么吃对身体不好。隔壁何叔的高血压时好时坏,听说就是吃太咸了一直控制不好。”

盐分是人体机能正常运作的必要物质,但如果摄入过多,就会成为人体的负担,继而改变机体运行状态。此前有研究表明,换盐或可挽救40万生命。那么在吃盐这件事上,怎么做才算科学呢?

一、盐分有何作用,吃多了会怎样?

学过初中化学的朋友都知道,盐的化学表达为氯化钠,也就是说,我们通过吃盐,是可以获得钠元素的。为什么说盐是人体的必备物质呢?主要与钠的作用有关。

钠元素进入人体后,可以作用于细胞,调节其内外的水分含量,避免缺水。同时又具有激活神经细胞、肌肉细胞的作用,让人更有力量、有精神。当它遇到了钾元素,则可以调整血管渗透压,保证血压平稳。

考虑到钠主要存在于食盐当中,包括一些咸味食物,也是依靠添加盐,才含有了钠元素。因此,摄入盐,就成了保证人体内钠元素合理储备的重要方式。只不过,盐分摄入过多时,人体会呈现另一种状态。

临床观察发现,钠元素摄入过多,会导致机体组织水分堆积,同时会改变血管状态,使压力加大,继而导致血液流动速度加快。人们常说吃盐太多容易高血压,就是这个原因导致的。

二、中国人的盐分摄入普遍偏高

调查发现,近40年间,中国人的平均食盐量高达11.2g。对比成年人食盐标准(不超过6g),几乎达到了两倍,即便是饮食清淡的南方,食盐量也达到了平均10.2g。

与此同时,人们还调查了孩子的饮食,调查显示,我国3至6岁儿童的食盐量已达到成年人最高标准(5g)。而年龄稍大一些的孩子,平均食盐量更高,达到了9g。

要知道,人的口味会随着进食习惯发生变化,无论是什么味道,吃多了都会觉得不够,继而越加越多。就好像孩子初尝糖果的甜,吃过一次后,孩子就上瘾了,一颗糖不够就吃两颗,两颗不够就三颗。

吃盐也是一样的,生活中有些口味偏重的人,其对咸味的喜爱并不是一天形成的。在日积月累之下,人逐渐适应了盐分超标,继而对咸味产生依赖,以至于后续只要少放就会觉得没味道,不管是否超标。

试想一下,如果一个孩子从3岁就开始吃盐,且盐分已达到成年人标准,那么当孩子成长为成年人,其食盐量会出现严重超标的情况,也就不奇怪了。也因此,这类人群未来患高血压的概率普遍更高。

三、北大研究:换盐可挽救40万生命

研究过程是这样的,研究小组选择了2万名有中风、高血压病史的居民,通过控制用盐,对其饮食情况进行了为期将近5年的跟踪。

其中,A组居民添加钾盐、低钠盐(两种均为低氯化钠盐类制品),而B组居民正常添加普通食用盐。结果发现,添加低钠盐的实验组,发生中风、心血管疾病、死亡的概率均有下降,且下降比例超过10%。

由此得出结论,对比普通盐,氯化钠占比较低的低钠盐,更有利于维护心血管健康。也因此,如果用低钠盐替换普通盐,那么每年因心血管疾病致死的病例数量就可减少40万以上。

不过,低钠盐并不是对所有人都适用。考虑到其中钠元素占比较低,提供的机体动力有所下降,对于一些体力劳动者、高温作业者,还是依靠普通盐补充钠元素比较靠谱。

而对于一些身患疾病的人,比如高血压患者、肾病患者,钠元素流失速度过快,那么低钠盐可能无法满足机体需求,甚至打破物质平衡。因此,在吃盐上,除了特事特办,还是要以控制摄入为主。

总结:

盐分虽为人体必备物质,但摄入过多难免造成负担。北大研究表明换盐更有利于健康,然而换盐只是下策,想避免盐分超标带来的伤害,还是要以控制摄入为主。

各位朋友,你的口味如何?你每天的食盐量是否超标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