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76年,东晋王朝的开国皇帝司马睿在这一年出生了,他的父亲是当时的琅琊王司马觐,由此可见司马睿也算是出生在王爷府邸帝王世家。按理说,这样的环境虽然不能与宫中的皇子皇孙们相提并论,但是起码也要比普通人家优越很多,然而司马睿却并没有赶上那么好的时候。
当时正处在西晋王朝的末期,八王之乱正在激烈的进行着。执政的晋惠帝司马衷昏庸无能也导致了宫内有皇亲国戚争权夺位,宫外又有各种起义叛乱战火纷飞。这样的环境下,再优越的家庭也不见得能有多光彩夺目。何况在庞大的司马家族中,父亲司马觐也只是一个手无一兵一卒地位很低的皇室子弟。处在如此的乱世之中,能够做到低调做人,明哲保身才是他最好的选择。
太西元年(公元290年),司马觐去世,时年15岁的司马睿承袭父亲的琅琊王爵位。一次偶然的机会,司马睿和当初大权独揽的司马越手下参军王导结识,就此结下深厚的友谊。王导的出现,也直接导致了司马睿的人生走上了快速通道,在司马睿以后的人生当中也做出了相当卓著的贡献。
王导出生在琅琊郡的一个世家大族,从小见多识广,耳濡目染的东西也很多,这样的环境下也培养出了他对很多事物都是颇具慧眼,对很多事情的发展也是表现得很有远见。
在王导与司马睿结识以后,通过分析当前的天下大势他认为,此时东晋王朝的诸位侯王之间战乱不断,百姓之中也是起义不断。无论朝廷之内还是百姓之间都是一片乱哄哄的景象。然而此时的司马睿却表现得气度恢宏颇有才干的样子,王导就觉得他以后一定是能成为大师级别的人物,并且多次劝诫司马睿尽快回到自己的封地安定下来,坐观天下局势,厚积薄发而以谋未来大业。
公元307年,匈奴的汉王刘渊起兵攻入中原,东晋王朝的国力也是每况愈下。此时的王导却认为司马睿的机会来了,便劝说司马睿向司马越请求驻守建康。司马睿也觉得言之有理两人一拍即合,便向司马越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此时的司马越虽然说在西晋王朝是独揽大权,但是他也被四处战乱忙得焦头烂额,碰上司马睿自己请求出战,当然是喜出望外求之不得,很愉快的就同意了,并且任命司马睿为安东将军镇守建康。王导也也以安东司马的身份给司马睿鞍前马后的共同谋事,这次建康的驻守也为司马睿后来的大业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小编想说的就是,看到这里就不难理解前期说王导的颇具慧眼了,很多高人对待同一事物的看法都是异于常人的,你不看好的他看好,你看好的他不看好,所以自古以来都有“高人自然是孤独的”说法。
刚到建康的司马睿由于之前没有太多的名气,在建康行事的时候总是各种不顺。按理说新官上任当地的名人望族应该道喜才对,然而司马睿来到扬州很长一段时间连个前来登门的人影都没见着。
此时还是这个王导发现了端倪,他知道,自从魏晋以来朝廷都是靠世家大族支持着,现在司马睿来到江南,如果没有江南的世家大族支持,那就很难在江南打出一番事业。
为了打破这个局面,王导找到了自己的一个堂兄,当时的扬州刺史叫做王敦,借助长兄的人脉以及军队作为招牌来彰显司马睿的军威,但是此时的王导可能也不知道正是这个王敦后来为司马锐,来自整个中帝王朝带来了很大的麻烦。
在司马睿和王导王敦两兄弟的互相配合操作下,司马睿也算是在江南站住了脚。南方本来就物产富饶,经济环境相对发达。外加上长江这座天险作为军事防护,优越的地理条件加上司马睿和王导几位兄弟的有效的管理措施。很快就出现了初步的成效。附近的几个郡县眼看司马睿的管理得法也纷纷争相前来投奔,从此司马睿的名声就此声名远播,这也为东晋政权奠定了相对稳固的基础。
公元316年,晋愍帝司马邺被毒害的消息传遍天下,此时威望颇高的司马睿便被众人拥护称帝,国号仍然继续用“晋”,史称“东晋”,定都“建康”改元大兴。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