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老年要尽快学会适应孤独

什么是孤独?我一时还说不太好,于是便查了一下《百度百科》,这里的解释是:“孤独是一种主观自觉与他人或社会隔离与疏远的感觉和体验,而非客观状态;是一个人生存空间和生存状态的自我封闭,孤独的人会脱离社会群体而生活在一种消极的状态之中。”真的是这样吗?可能是的,但是我的理解与此略有不同。我认为,孤独是一个人开始进入老年以后,随着社会交往的逐渐减少,在思想和情绪上自然产生且逐渐加深的一种孤单和寂寞的状态。产生这种状态的节点是退休以后,由此开始,孤独的程度日益加深,直到最后完全脱离社会,乃致与世隔绝。这是一场不可逆转的过程。当然,由于每个人的具体情况不同,这一过程表现的方式和程度差别较大,但总体态势是不变的。这个过程大体呈现出这样几个特点:

第一,因工作产生联系而个人感情并不深厚的人际关系很快就失去了。由于离开了工作环境,所以这部分人里的大多数人就没有再联系的必要,而这部分人恰是一个人交往数量最多的,也是最先失去联系的群体。我的一位朋友跟我说,他退休后,最先从手机通讯录里删除的就是有工作联系的这群人,大约有几十、上百人。可见维系这种联系的就是工作关系,离开了工作,当然也就失去了联系交往的条件。

第二,本来联系就比较少的各级各类同学,基本就不会再主动联系了。现代人几乎都有同学,有小学、中学、大学以及其他各种类型的同学。这些同学中的一部分曾经有比较密切的联系,更多的是很少联系。那么,退休后还能联系的就很少了。即便偶尔有所联系,也是因事不得不联系,过后又很少联系了。

第三,俗话说:亲戚在于走动。随着年纪的增大,原本就很少走动的亲戚,尤其是维系亲戚关系的长辈也不在了,也就更少联系了。老年人大都有念旧的观念,但是真正能令人念叨的并不多,尤其是长期住在城市的人,这方面就更淡一些。随着年纪的进一步增大,走动次数的减少,亲戚之间也就逐渐疏离了。

第四,即便有联系的人,除了就事论事地交流点情况外,也很少能够深入交谈。特别是许多老人的孩子都在外地,家里已经空巢多年了,即便亲戚朋友,包括儿女偶尔问候一下,也解决不了啥问题。更多的老人如果不是万不得已,是不愿意将烦恼跟他们倾诉的。这又从另外的一个方面无形中加剧了这种孤独感。

总之,退休进入老年阶段后,身边的人、熟悉的人都在远离我们,而我们自己也在慢慢地脱离这个曾经熟悉的社会,告别那些曾经火热的生活,归于日常生活的越来越平静和单调,相应的疾病和孤独却不断地来到身边陪伴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就是人生这个阶段的基本特点,必须得学会适应。

不管你是否愿意,孤独都会越来越紧密地与我们在一起,陪伴我们晚年的全过程,也就是说,孤独的感觉是我们生活的常态,不孤独倒是特例。既然是这样,接下来就是我们自己的事了,也就是我们该如何看待孤独的问题了。

首先,孤独是一种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是由于角色和环境的改变而出现的暂时不适应。从幼儿园开始,实际上人们就开始了社会生活,逐渐地拥有了社会人的角色,这种状态会一直延续到我们退休。退休后,就从“社会人”突然转变成了“家庭人”,原有的社会角色几乎是瞬间就失去了,结果导致不适应。有的人原来一直在忙于工作,家务的事情基本不管,也不会做,赋闲在家后就不知所措了,时间一长,老伴对他就有了意见,嫌他在家啥也不会干,还碍手碍脚地耽误事,不免多有怨气。走出家门到商场买点东西吧,还经常遭到售货员的白眼,很伤自尊。等等诸如此类的事,初期会经常遇到,大约得经过几年的时间磨练才能适应。

其次,产生孤独的条件与环境是这个人生阶段的许多人都必然要遇到的问题。我体会这里有一个客观存在的很残酷的现象,那就是你不被需要了,至少不像你自己想象的那样被人需要。这里的位差就是孤独感产生的条件或原因。这种位差越大,孤独感就越强烈。试想你在职的时候,总是得做点事的,若是个领导或技术总管,找你的人就更多了,家里人也会因此对你产生某些荣耀感。除了个别人外,退休回家后就没人找你了,你擅长的东西,没有用了,你瞬间感到自己成了一个废物。而这种残酷的现实是必然的、不可改变的。如果不尽快地调整自己就会出现心理问题。因此,一定要正确地看待这种必然出现的角色位差,认清了这个必然产生的现实,自己也就能够较快地释然了。

最后,对待孤独的态度因人而异,关键是调整好心态,尽快学会适应。我认为,对待孤独的最好态度就是顺其自然,否则,越是想不开,孤独感就会越强烈,相应的幸福指数就越低。所谓顺其自然就是要认识到这是几乎每个人都必然会遇到的问题,既然躲不过去,那就接纳他,让岁月去消磨它、解决它。同时这也是人进入老年阶段后的一种新常态,是这个人群会经常经历的生活内容,或者说,这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总是纠结于这个问题只能是自寻烦恼。改变了对待孤独的态度后,你很可能活出新的感觉,进入新的境界,看到不一样的人生夕阳红风景。

对于如何应对人生晚年的孤独问题,我谈不到有啥经验,但有几点想法,愿意不揣冒昧与大家交流共勉。可归纳为几个“在一起”。

——跟自由在一起。在人生的各个阶段中,目前的阶段是最自由的。到了这个阶段,孩子都成家立业,开始他们自己的生活了。我们手里一是有钱,二是有闲,三是身体和精神都较好,可以说是一生中最随心所欲的时候。人最可宝贵的就是自由,现在,自由时刻与我们在一起,如果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没有充分地利用好这一点,绝对是人生的一大憾事。因此,要格外珍惜当前的状态,做自己最想做的事,绝不给自己留遗憾,不虚度这人生极其宝贵的晚霞光阴。

——跟目标在一起。不论做什么,有目标就有奔头,就有前进的动力。粗略算一下,从退休到80岁,起码还有20年的好时光。二十年还能做好多事情呢。我周围有的人拿起了照相机,近几年时间拍了好多作品,光拍的各种鸟类就出了好几本挂历,很漂亮。有的学书法,有的写诗词,有的学乐器,有的练国画,有的做自媒体等等,每天很忙碌,每天有进步,过得很充实、很有质量。选定一个适合自己的项目作为目标,持续做20年,一定会有不凡的成绩。

——跟爱在一起。随着年龄的增大,对生命和世界的理解进一步加深。其实,人最美好、最珍贵的情感是爱。一个充满爱心的人注定是一个阳光的人,对生活充满激情和爱心的人,也一定是一个品格高尚的人。爱党、爱国家、爱社会、爱真理、爱大自然、爱自己心仪的人、爱子孙、爱宠物…等等。这样的人看什么都好,怎么会有孤独的感觉呢?在日常生活中,时刻用爱的标准要求自己,提高自己,就会成为一个德高望重的人。具备了这样爱的品质,就一定会成为一个深受欢迎的人,也就自动驱走了内心的孤独。

——跟疾病在一起。人进入老年阶段后,各种疾病不断底袭扰,开始时,有点不适就赶紧上医院,生怕耽误了,这样做也不算错。但是对有的慢性病太放在心上也不行。比如,糖尿病、腰脱、肩周炎、皮肤病等,基本是治不好的。换个思路,跟它们和谐相处反倒挺好。我是2012年末确诊的糖尿病,十年来我一直遵医嘱,控制饮食,适当运动,很少吃药,血糖指标一直控制的挺好。2008年7月得的腰脱病。十几年了共犯了五六次,每次都持续四五个月。开始犯病时,中西医各种疗法几乎都尝试过了,没有疗效明显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卧床休息。后来再犯病我就多加休息,慢慢就好了。这就是我主动与疾病和谐相处的体会。

——跟好奇在一起。年龄大了,心态不能老,要始终保持比较旺盛的求知欲。现在的网络时代,查阅各种资料极其方便,遇到不懂的事,在电脑上和手机上随时都能找到令人满意的答案。对于个别的历史问题,如果具备条件,还可以到现场看看,就当是旅游了。另外,外出旅游的时候,事先做好功课和攻略,先了解一下当地的风土人情以及历史典故,然后再身临其境地看看,这种感受是不一样的。比如去江苏镇江登北固山就要事前看看京剧《甘露寺》,然后去北固山的甘露寺体会一下当年刘备招亲的故事。参观金山寺,就要事前了解一下《白蛇传》中“水漫金山”的故事。登上多景楼就要知道南宋词人陈亮的《念奴娇·登多景楼》词,体会毛主席晚年读这首词时老泪纵横,嚎啕大哭的心境。这些景物,到了现场才会有更深刻的感悟。

——跟独立在一起。对于六七十岁左右的人来说,大多数人的身体还是挺好的。我的观点是,凡是自己能做的事,一定要亲力亲为,尽最大的可能不去麻烦别人。对于家里的饭菜也不挑,有啥吃啥。感觉不太可口时,就自己到饭店去吃,想吃啥点啥。衣服自己洗,都是全自动的洗衣机,还带烘干的,洗完晾上就得,很方便的。要记住,既然不能给人做啥贡献,那就起码不给别人添麻烦,或是尽可能少地添麻烦,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跟时尚在一起。这种时尚不是年轻人的赶时髦,而是不落伍。电子设备都用时兴的,穿着说得过去,绝不寒酸。也就是思想上不落伍,行动上不掉队,绝不能被社会潮流所抛弃。最现实的,网络空间,除了电子游戏可以不参与外,网络的社会功能,凡是该会的都应该会。衷心希望每一个老同志都做一个时尚的潮老头,潮老太太。

总之,退休绝不意味着退出社会,一定要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空间,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做到了心里有人,心里有事,心里有爱就不会感觉孤独。最后,用作家梁晓声关于文化的四句话与大家同欣赏,共勉励:

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毋须提醒的自觉,

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他人着想的善良。

写作于2022年9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