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病害发生以后,首先要对有病植物做出准确的判断,才能提出适宜的防治措施,尽量减少植物病害所造成的损失。
植物病害诊断的程序一般包括:
① 植物病害症状的识别与描述;
② 询问病史及查阅有关档案;
③ 采样检查(镜检与剖检);
④ 进行专项检测;
⑤ 利用逐步排除法得出结论。
侵染性病害的诊断与病原物的鉴定应遵循柯赫氏法则来验证,过程如下:
① 在病植物上常伴随有一种病原微生物存在;
② 该微生物可以在离体的或人工培养基上分离纯化而得到纯培养;
③ 将纯培养接种到相同品种的健株上,出现症状相同的病害;
④ 从接种发病的植物上再分离得到纯培养,性状与接种物相同。
进行了这四步鉴定工作得到确实的证据,就可以确认该微生物即为其病原物。但有些专性寄生物如病毒、菌原体、霜霉菌、白粉菌和一些锈菌等,目前还不能在人工培养基上培养,可以采用其他实验方法来加以证明。柯赫氏法则同样也适用于非侵染性病害的诊断,只是以某种怀疑因子来代替病原物的作用,例如当判断是否缺乏某种元素而引起病害时,可以施补某种元素来缓解或消除其症状,即可确认是某元素的作用。
植物病害的诊断,首先要区分是属于侵染性病害还是非侵染性病害。
具体诊断要点如下:侵染性病害有一个发生发展或传染的过程,品种或环境条件不同,病害发生的严重程度不同。在发病植株的表面或内部可以发现病原生物体,同时症状也具有一定的特征。
各类侵染性病害的诊断要点如下:
(1)真菌病害 真菌病害的主要症状是坏死、腐烂和萎蔫,少数为畸形,在病斑上常有霉状物、粉状物、粒状物,即病原菌子实体,这是真菌病害区别于其他病害的重要标志,也是进行田间诊断的主要依据。
低等鞭毛菌亚门的多种病原菌经常引起植物根部和茎基部的腐烂和苗期猝倒病,如腐霉菌、疫霉菌和绵霉菌,当湿度较大时,在病部易出现白色的棉絮状物。高等鞭毛菌一般危害植株的地上部,引起叶斑或花穗畸形。
白锈菌形成白色的疱状突起,霜霉菌在病部表面形成霜状霉层。另外,鞭毛菌大多以厚壁的卵孢子或休眠孢子在土壤或病残体中度过不良环境,成为下次发病的菌源。子囊菌亚门及半知菌亚门病原菌引起的病害,一般在叶、茎及果上形成明显的病斑,在病斑上形成各种颜色的霉状物或小黑点。多数子囊菌或半知菌的无性繁殖比较发达,在生长季节产生一次至多次的分生孢子,进行侵染和传播。子囊菌或半知菌常常在生长后期进行有性生殖,形成有性孢子,以度过不良环境,成为下一生长季节的初侵染源。
担子菌中黑粉菌和锈菌都是活体营养生物,在病斑上形成黑色或锈色的粉状物。黑粉菌多以冬孢子附着在种子表面、落入土壤中或在粪肥中越冬。有的以菌丝体在种子内越冬。越冬后的病菌可以从幼苗、植株或花器侵入,引起局部或系统侵染。锈菌形成大量的夏孢子,能够通过气流作远距离传播,所以锈病常大面积发生。
大多数真菌病害都产生病征,有时稍加保湿培养即可长出子实体来,再经柯赫氏法则可进行鉴定,特别是接种试验是最基本、最可靠的一项验证方法。
(2)细菌病害 大多数细菌病害的症状有一定特点,初期有水渍状或油渍状边缘,半透明。病斑上有菌脓外溢,斑点、腐烂、萎蔫、肿瘤大多数是细菌病害的症状,徒手切片有无喷菌现象是最简便易行又可靠的诊断技术。
用选择性培养基来分离细菌,挑选出来再用过敏反应测定或接种也是常用方法,革兰氏染色、血清学检验和噬菌体反应是细菌病害诊断和鉴定中常用的快速方法。诊断细菌性病害时,除了根据症状特点外,比较可靠的方法是观察是否有菌溢现象,具体做法是:切取小块病组织放在玻片上,加一滴清水,盖上盖玻片后立即置于显微镜下观察。
若是细菌病害,则可见从病组织切口处有大量细菌呈云雾状流出,即菌溢现象。另外,也可用两块载玻片将小块病组织夹在其中,直接对光进行肉眼观察,若是细菌病害,也可见菌溢现象。
(3)线虫病害 在植物根表、根内、根际土壤、茎或籽粒(虫瘿)中有线虫寄生,或者发现有口针的线虫存在。线虫病害表现虫瘿或根结、胞囊、茎(芽、叶)坏死、植株矮化、黄化或类似缺肥的症状。
(4)病毒病害 症状以花叶、矮缩、坏死多见。在田间,一般新叶首先出现症状,然后扩展至植株的其他部分。绝大多数病毒都是系统侵染,引起的坏死斑点通常比较均匀地分布在植株上,在高温条件下,植物病毒病有时会出现隐症现象。在田间植物病毒主要通过昆虫等生物介体来传毒,所以植物病毒病的发生、流行及其在田间的分布往往与传毒昆虫密切相关,大多数真菌或细菌病害随着湿度的增加而加重,但病毒病害却常常在干燥时发生严重,这是因为干燥有利于传毒昆虫的繁殖和活动。
植物病毒病无病征,撕取表皮镜检,有时可见内含体。在电镜下可见病毒粒体和内含体。用血清学诊断技术可快速做出正确的诊断,必要时做进一步的鉴定试验。
(5)寄生植物引起的病害 在寄主植物上或根际可以看到寄生植物,如寄生藻、菟丝子和独脚金等。
(6)植原体病害 植原体病害的特点是植株矮缩、丛枝或扁枝、小叶与黄化,少数出现花变叶或花变绿。只有在电镜下才能看到植原体,注射四环素以后,初期病害的症状可以隐退消失或减轻,但对青霉素不敏感。
(7)复合侵染的诊断 当一株植物上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物侵染时,可能产生两种完全不同的症状,如花叶和斑点、肿瘤和坏死等。首先要确认或排除一种病原物,然后对第二种做鉴定。非侵染性病害发生也较为严重,约占植物病害总数的1/3,非侵染性病害在病株表面看不到任何病征,也分离不到病原物,且大面积出现同一症状,没有逐步传染扩散的现象。
除了植物遗传性疾病之外,非侵染性病害主要是不良的环境因子所引起的。在诊断非侵染性病害时可借助以下几点:
①病害突然大面积同时发生,发生时间短,只有几天。大多是由于大气污染、“三废”污染或气候异常,如冻害、干热风和日灼。
②病害只限于某一品种发生,多表现生长不良或表现有系统性的一致症状,多为遗传性障碍所致。
③有明显的枯斑或灼伤,且集中在植株顶部的叶或芽上,无既往病史。大多是由农药或化肥所致。
④出现明显的缺素症状,多见于老叶或顶部新叶。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