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定西有三宝:土豆、洋芋、马铃薯!”看似玩笑的话,却道出了这一寻常作物对于定西不言而喻的重要性。9月26日,“凤行丝路,无问西东——丝路人·丝路情”网络媒体甘肃行主题活动第一站来到薯都定西,探寻吃印度椰糠长大的“金蛋蛋”出口阿拉伯、土耳其、埃及等丝路沿线国家的秘密。
九月的定西凉意阵阵,安定区香泉镇陈家屲村马铃薯种薯产业园的温室暖意融融。一排排种苗蓊蓊郁郁,拨开培育架下的白帘,一粒粒溜圆的马铃薯粒,在悬空的根须上长势正旺。
“我们繁育的这种马铃薯一株有两米多高,犹如一棵树,是从十余万颗不同的品种中,通过层层筛选,最后获得的良种。”拥有30多年脱毒种薯繁育经验的定西马铃薯研究所所长李进福介绍着产业园内不同品种的马铃薯。
定西种植马铃薯已有200多年的历史。近年来,为了让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香泉镇结合易地搬迁项目建设,依托良好的水肥条件和产业基础,大力实施种子种业提升工程,确定以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为主的种薯产业,引进从事种薯繁育时间长、科研水平高、带富能力强的定西马铃薯研究所等五家主体,与中国农业大学、甘肃农业大学等院校开展校企合作,建成占地560亩集产学研为一体的马铃薯种薯产业园。
“经过20多年的努力,产业园现建有连栋温室和雾培室1座,日光温室和温网室260座,原原种年生产能力达到1.1亿粒,打造了有影响力和知名度的陇原种薯品牌。”李进福介绍,产品在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出口土耳其、印度、尼加拉瓜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现销售收入4000万元以上。
凭借优良品种,香泉镇农户的钱袋子越来越鼓。“我年龄大了,重活干不了,在这里挑选洋芋,一天能挣七八十块钱,从家走半小时就过来了,不外出打工也有不错的收入。”正在干活的陈家屲村村民冯正华笑盈盈地说,她在家门口“上班”已经有四五年的时间了。
在香泉镇,像冯正华这样就地务工的农户不在少数。李进福说,产业园常年用工160人左右,按月平均收入2000元左右计算,人均年可获得劳务收入2.4万元。同时,在原原种集中收获上市期,会增聘临时用工50人左右,按3个月计算,人均可获得劳务收入6000元。
通过多年发展,该产业园完善党建引领、政策保险、人才培育三项保障措施,打造“一园生五金”的增收体系,不断延伸产业链、打造供应链、提升价值链,走出了一条科学有效、农民受益的产业兴旺之路,为实现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持续动能。
近年来,定西市紧紧围绕打造“中国薯都”战略目标,加快推动全产业链发展,马铃薯产业已成为拓展增收渠道、助力乡村振兴和支撑经济转型的优势主导产业,定西成为全国最大的脱毒种薯繁育基地、重要商品薯生产基地和薯制品加工基地。2021年全市马铃薯产业总产值达212亿元,农民人均产业纯收入2250元,占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3%。
据悉,“凤行丝路,无问西东——丝路人·丝路情”网络媒体甘肃行主题活动由甘肃省委网信办主办、凤凰网甘肃频道承办。活动借凤凰网品牌和平台优势,邀请中央驻甘及省内主流网络媒体代表赴定西、天水、平凉、庆阳等地开展融媒体团探访,以“可视化、移动化、青春化”为原则,优先在移动端上线融媒体产品,为喜迎二十大营造良好网上舆论氛围。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