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魔斯妈妈育儿实录
今天我们继续解读《自控力》这本书,寻找提升孩子自控力的有效办法。
上篇文章我们提到,自控力就像肌肉一样有消耗极限。如果你对自己的要求很高,在很多事情上都需要自律,那就容易过度消耗自己的意志力,最后反而变得失控。
大家都知道最近娱乐圈爆了一些雷。娱乐圈容易爆雷,这其实也说明了自控力是有极限的。演艺明星要保持24小时公众形象,他们的自控力肌肉很容易疲惫。意志力消耗殆尽、血糖浓度偏低,前额皮质在对抗中也败下阵来。即便如此,他们可能还在节食,这进一步挑战他们的自控力。这种情况下,就很容易让他们在其他方面产生失控、放纵的行为。
所以,划重点,再次提醒大家:不要随意给孩子加要求。如果想发展孩子的自控系统,那就要在一段时间内,精简要求,聚焦最重要的目标去改进。
好了,这篇文章,我们来谈谈另外一个有意思、反常识的话题:自我肯定一定是好事情吗?不,也可能是进步路上的绊脚石。
一、道德许可效应:一个反常识的小实验
普林斯顿大学两位心理学家曾经在学生中做过一个小实验。
心理学家给出两个命题:(1)有些女人真的不聪明;(2)有些女人更适合在家里看孩子。然后让参与实验的学生发表观点。
一部分学生强烈反对,一部分学生勉强同意。判断完这2个命题后,学生们紧接着被安排参加一个建筑行业(以男性为主导的行业)的模拟招聘,做面试官。他们需要确定哪几位面试者更适合高层管理职位。
说到这里,大家肯定觉得,那些此前强烈反对性别歧视的学生,一定不会歧视任何一个符合条件的女性面试者。
但实验结果恰恰相反。那些强烈反对性别歧视的学生更倾向于选择男性面试者。
两组实验,学生的想法明显前后不一致。为什么会这样?
心理学家给出的答案是,大多数人认为心里是怎么想的,就会怎么做。但实际上,在判断孰是孰非时,我们毫不费力地做出符合道德标准的选择,这会让我们对自己产生强烈的认同感。自我感觉良好,反而会让我们放松自我要求,做出不恰当地行为。这就是心理学中提到的“道德许可效应”。
所有被我们道德化的东西,都不可避免地受到道德许可效应的影响。简单来说,只要我们的思想中存在对错,好的行为就总会允许我们做一点点坏事。
心理学家甚至一针见血地说,和那些记不起来曾经做过善事的人相比,天天把善举挂在嘴边的人更吝啬对他人的帮助。大部分觉得自己品德高尚的人,都不会质疑自己的不当行为。那些纵容自己的人,他们都认为自己做决定的时候是理智的,没有失控。他们也没有罪恶感。
二、这些发生在孩子身上的“道德许可效应”,你注意到了吗?
也许你会问,那这个道德许可跟培养孩子自控力有什么关系呢?接下来,我们看看落地到孩子身上,道德许可会产生哪些影响。
1、经常列计划,却经常完不成计划,为什么?
为了让孩子目标感更强,做事条理更清晰,很多父母都会教孩子列计划。学习计划、寒暑假作息计划等等。细心观察一下,孩子的计划能够顺利完成吗?
大多数情况是不能的。我们常常看到,孩子列了很多计划,但往往一天都坚持不不下来。为什么呢?
正是因为道德许可效应。任何让你对自己感到满意的事情,即便只是想想,也会让我们有了逾举的借口。麦格尼格尔在《自控力》一书中说,当你列出了自己要做的事情,然后想到自己一天里能做完这些工作,就会觉得自己很棒。这种感觉会让自己如释重负,下一秒钟,很可能就是先放纵自己一下。所以,你的计划做得越费功夫越详细,很可能越不容易完成。
“我们把需要做的事当成自己已经付出的努力。把可能性当成真正完成的目标,这会给我们错误的满足感。”
2、“我玩会儿游戏,等下再去写作业嘛”,孩子拖延的底层心态是什么?
道德许可效应,最糟糕的部分并不是上面说到的这点反常识逻辑,而是它会诱使我们做出背离自己最大利益的事情。
这一人性的弱点,常常被商家利用在营销上。比如,超市挂满了打折的招牌,会让人忍不住多买一点。麦当劳在菜单上增加健康食品,曾经让它的巨无霸销量暴涨。
人们看到折扣,就会觉得自己赚到了便宜,于是想通过购买多赚一些便宜。人们点麦当劳的健康食品,就会觉得自己饮食变得健康了,那么吃一个汉堡也无妨。
如果一个行为没有让人心里产生“错误”的感觉,比如多吃一块蛋糕,对你的身体有什么不好的影响;这节课没有认真听,会产生什么不好的结果……他们自然就不会产生改变这个问题的动力。
孩子做作业拖拖拉拉,常常会说“我休息一下再去学嘛”,“我先玩会儿游戏嘛”。这时候,他的底层心态很可能是“我刚才都做了一会儿作业了,现在休息一下很正常”。他不会去想还有多少作业没完成,睡觉睡得太晚,会影响明天上课。
成年人工作拖拉、消费透支、娱乐成瘾……这些不良习惯同样也是类似的底层原因。正是这些原因诱使我们寻求短期满足,背离自己的长期利益。
3、进步是好事,让我们更自信?心态错了,可能会坏事
大多数人认为,取得进步会刺激我们获得更大的成功。但心理学家却告诉我们,人们更容易把进步当做放松的借口。
芝加哥大学阿耶莱特.费什巴赫教授和耶鲁大学拉维.多尔教授已经证明,在完成某个目标过程中取得的阶段性进步,会让人们觉得“目标很快会完成”。大脑会因此懈怠思维进程,疏于追求长远目标,转而关注那些还没有得到满足的短期诉求。心理学家将这一现象称为“目标释放”。
举个我儿子的例子。上学期期末考试,儿子考了全班第三。排名有些超预期,这足足让他嘚瑟了好几天。放假第一周完全不想做作业。我问他,暑假要不要再强化一下语文?他半开玩笑地说:“你觉得全班第三名,还需要补课吗?”
进步的确可以激励人。很多人正是通过一步一个脚印的提升,让自己变得更加自信、自强。但值得大家注意的是,这里有一个前提。就是你要把“进步”当做努力完成目标的证据,而不是沾沾自喜的资本。换句话说,你需要时刻清楚自己在做什么,盯紧自己的目标去努力,而不是总在寻找停下来的理由。
三、方法论:如何让孩子跳出“道德许可效应”,增强自控力?
说了这么多,那么如何帮助孩子跳出“道德许可效应”,增强自控力呢?几个方法,分享给大家。
1、不要期望“明天改变”,想象“今天不改变,以后每天都这样,可以吗?”
行为经济学家霍华德.拉克林说,当你想改变某种行为的时候,试着减少行为的变化性,而不是减少那种行为。
这听起来,好像又是一个反常识的想法。怎么理解呢?
举个例子。孩子今天制定了一个详细的写作业时间安排表,决心以后每天回家都认真写作业,做完作业再玩耍,不拖延磨蹭。
好了,这个时候很可能会出现“道德许可效应”。孩子定好了计划,打算明天开始认真执行。为什么呢?因为今天制定了这么详细的计划,他自我感觉已经很良好了。
但事实上,如果今天不能执行,大概率事件明天也不会很好的执行。因为霍华德.拉克林说了,显著改变一个行为,执行起来是有难度的,需要更强的自控力。出于畏难情绪,人们大多会给自己找退路,“我明天努力做好,明天就会有所改变”。
这个时候,可以教孩子换个想法,试着减少行为的变化性。问问自己“想不想每天都是这样拖拉的节奏?”“想不想一直写不完作业,睡不好觉,影响第二天上课?”“以后的每一天,都会这样喔?”
当孩子想到这些,大概率事件,他们便不大会容忍今天给自己“放水”了。
这种方法之所以有效,是因为这会打破人们通常会有的“明天会有所改变”的依赖心理。今天不学习,这不仅意味着今天学不了,还意味着明天学不了,后面的每一天都没能力坚持学习。这会让人更难否认“不学习”带来的负面影响。
2、记住上一次“为什么会拒绝诱惑”,而不是强化上一次“拒绝诱惑的经历”
芝加哥大学的一次实验表明:如果让学生回忆“一次拒绝美食诱惑的经历”,接下来70%的学生在面对美食时会选择放纵自己。但是让他们回忆“为什么上次能拒绝美食诱惑”,接下来68%的学生抵制了美食的诱惑。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让学生回忆“一次拒绝美食诱惑的经历”,相当于给了孩子一次道德许可的机会。而当让被试者回忆为什么当时能拒绝诱惑时,道德许可就消失了。这种复盘的方式,反而会帮助孩子强化一遍目标和好的方法和机遇。
结果自然大相径庭。
3、问目标,而不是看成果,助你解决走一步退两步的“进步困局”
又是一项心理学测试。
当人们在为目标而努力时,有人问:“你觉得你取得了多大的进步?”这时,人们往往会做出一些和目标相冲突的事情,比如今天不去锻炼,或者明天不学习。相反,如果有人问:你的目标有多坚定?人们大多会继续坚持下去,不会受到诱惑。
同样一件事,两种问法,便带来完全不同的结果。
这和上面第2点的底层逻辑有些类似,但我们不妨再细究一下“道德许可”的本质。
从本质上看,道德许可是一种身份危机。我们之所以会在好的表现后放纵自己,是因为内心深处认为,真正的自己想做坏事。从这点来看,每次自控都是一种惩罚,只有放纵自我才是奖励。
我们为什么要这么看待自己呢?为什么要把自己架在一个容易犯错的危险境地呢?
父母应该引导孩子跳出这样的思维误区,告诉孩子“那个想变好的自己才是真正的自己”。“我们本就是想要做正确事情的人,而不是那个被强迫完成目标,然后为努力索要奖励的人。”
所以,改变孩子的思维意识,强化“我做这件事情,是因为我想要……”
忘掉评判,牢记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强化目标本身,而不是进步时的光环。
写在最后:
运动器材销售商透露了一个行业真相:消费者在预测运动器材的使用率时,总会做出过高的估计。事实上,90%的运动器材最终只能在地下室的灰尘里度过余生。
人们总会对自己有这样那样的乐观估计,即便之前试错过无数次。所以,你才会经常看到孩子经常定计划却经常完不成计划,天天励志读书却总读不好书,手头上挤压的作业越来越多……
面对这些情况,父母千万不要一味地责备孩子,把所有改变的压力都丢给孩子。要知道,这是人性的弱点。绝大多数人都会寄希望于未来多做一些改变,以弥补当下的糟糕表现。你也是一样。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理解与支持。
我是魔斯妈妈,也是育儿界的积极践行者。我用码字记录自己和孩子的成长历程。原创不易,喜欢我的文章,请点击关注、转发!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