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为,长城是砖石砌筑而城的,没想到,事实并非如此。

我国古代, 有一种建筑材料叫做夯土,也称为三合土,是用红泥、粗砂、石灰块混合在一起经过夯实而形成的一种建筑材料。

夯土版筑又称为夯筑,一般指古代修造城墙及宫墙常用的技术。这种技术早在4000年前的龙山文化遗址中就有发现。

秦汉时期一直到南宋时期,城墙及宫墙一般都是使用夯土建造而成的,城墙外观往往呈现出土黄色,只是到了明清时期,才广泛采用砖石,并用糯米石灰浆垒砌。夯土的强度比不上混凝土,但用来建造大型建筑足够了。

因此,这就很能理解夯土用来修建长城了。实事上,秦长城一般都是4米高,基宽4米,顶部只有两米多宽,要比明长城要矮一些。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秦及战国时期修造长城时,采用了大量的夯土板,而不是砖石。

用这种方法砌墙时,首先要挖出一条沟渠,埋下一块基石,然后用木板围成一个四四方方的“木盒”,然后用脚手架、柱子和绳索固定住,然后挖开泥土,加水“和泥”,然后将黄泥分几次倒入木盒中,将木盒拆下后就形成了一道夯土墙。

一名叫理查德的探险家为了寻找古长城夯土建墙体的秘密,专门来到了中国西部的沙漠。他要解决的是,打造这样的城墙需要多少人参与,耗费多少劳力。为了调查古长城为何能在沙漠风沙下长久挺立,理查德自己动手打造一段城墙。

带领人手使用传统方法从头搭建一段新城墙,完成的结构就是所谓的夯土墙。先在底层土上铺上几层芦苇,然后再铺上几层芦苇。这些芦苇还有另外一个好处,那就是只能建造一座排水墙。这样雨水就会下落,渗入泥土中,再通过芦苇结构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