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育一个聪明的孩子是天下父母做梦想着的事,孩子出生了,我们就期待他快快长大,为了确保聪明可爱父母们想尽了一切制造神童的办法,你看市面上各种大脑注意力记忆力的培训就知道疯狂的程度了。一个人是不是聪明有一个专用的测量方式,智商测试100年前开始了,最早出现在法国,学心理学的都知道就是比奈-西蒙量表。后来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刘易斯·特曼(Lewis M. Terman)将测试从法语翻译成英语,然后基于足够数量的儿童进行了标准化处理,从而创建了所谓的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这些是发生在1916年的事情。测试的初衷是对那些得分较低的儿童进行诊断,以判断他们是否需要接受特殊教育才能跟上学校课程的进度。
“天才基因研究”
随后,特曼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为什么不对那些在测试中取得高分的孩子展开研究?更妙的是,随着这些孩子进入青春期和成年期,为什么不继续对他们进行跟踪研究?这些拥有智力天赋的孩子长大后会不会成为天才呢?
1921年,特曼开始研究天才人物的人生历程。在一笔联邦基金的支持下,他组织了许多现场调查组,深入加利福利亚州所有的中小学进行研究。他先让教师们挑出班里最聪明的学生,并对这些学生进行第1轮智力测验;然后把得分排在前10%的学生抽出来做第2轮测试;再把第2轮得分超过130的孩子组织起来进行第3轮测试。特曼认为,经过这样的层层筛选,他可以挑选出最优秀最聪明的学生。大规模的调查结束后,特曼从25万中小学生中挑选出得分在前2%的学童,这些都是高分中的高分。特曼最终选取了1,528名聪明绝顶的男孩和女孩,他们的平均年龄在11岁左右。
说这些孩子“聪明”,真是轻描淡写了。他们的平均智商为151,其中77人的智商在177至200之间。研究人员让这些孩子接受了各种各样的额外测试和测量,并且反复进行,直至他们步入中年。这就是庞大的“天才遗传研究”,研究人员在1925年至1959年的25年间发表了五卷研究报告,尽管特曼本人在最后一卷出版之前就去世了。五卷报告之后,这些高智商受试者仍在接受跟踪研究,他们被称为“特曼人”,意思就是参与“天才遗传研究”的受试者。
现在,通报一下坏消息:没有一个特曼人成长为常人眼中天才应有的样子。
尽管拥有非凡的智力,但他们也只能在一些相对普通的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比如教授、医生、律师、科学家、工程师和其他职业。事实上,倒是有两个特曼人成为了斯坦福大学的知名教授,他们最终接管了这项将自己作为受试者的跟踪研究。他们是罗伯特·西尔斯(Robert R. Sears)和李·克隆巴赫(Lee Cronbach)——跟心理学历史上的三位著名天才伊万·巴甫洛夫、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和让·皮亚杰比起来,他们的知名度要低多了。
其实,当特曼出版第4卷《天才基因的研究》时,“天才”一词就几乎从他的文字中消失了。“我们发现”,特曼带着失望总结道,“智力与成就之间并不是真有那么大的关联。”实际上,很多特曼人未能在任何智力领域取得巨大成功。这些相对失败的受试者很少从大学毕业或取得专业职称和研究生学位,而且他们更有可能从事那些不需要任何高等教育的职业。我们在这里谈到的只包括男性受试者,谈论女性就太不公平了,因为那时,女性不管有多聪明,社会对她们的期待都是当好家庭主妇(即便是那些智商超过180的女性,也不是所有人都拥有自己的事业)。引人注目的一点是,成功男性的智商与那些不成功男性的智商并没有太大差别。不管两者之间差异如何,智力并不是成功者和非成功者的决定因素,只要智力正常,就足以成就一番事业了。
嘿,总算松了一口气,原来普通人也一样有出人头地的机会!所以家庭教育还得以人为本,而不能以智商为本。不过,逼迫孩子这事,还得抓把紧,因为这是中国。(黄怀宁)
热门跟贴